長春鹼

長春鹼

長春鹼一種雙吲哚型生物鹼。分子式C46H58N4O9。存在於夾竹桃科植物長春花中。甲醇中重結晶時為針狀結晶。熔點211~216℃,比鏇光度+42°(氯仿)。溶於氯仿、丙酮和乙醇。其硫酸鹽熔點284~285℃,-28°(甲醇);鹽酸鹽熔點244~246℃(分解)。長春鹼硫酸鹽可用於治療何杰金氏病和絨毛膜上皮癌,療效較好;對淋巴肉瘤、網狀細胞肉瘤、急性白血病、乳腺癌、聖母細胞瘤、卵巢癌、睪丸癌、神經母細胞瘤和惡性黑色素瘤等也有一定療效 .

簡介

長春鹼長春鹼

藥物名稱:長春鹼

藥物別名:長春花鹼,Vincaleukoblastine,VLB

英文名稱:vinblastine)

性狀:常溶於硫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有引濕性,遇光或熱變黃。易溶於水。

用法用途

長春鹼長春鹼

長春花鹼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妨礙紡錘體微管的形成,使核分裂停止於中期。它與秋水仙鹼

相似,可引起核崩潰、呈空泡狀式固縮。但它也作用於細胞膜,干擾細胞膜對胺基酸的運轉,使蛋白質的合成受抑制;它可通過抑制RNA綜合酶的活力而抑制RNA的合成,將細胞殺滅於Gl期。

病人靜脈標記的VLB後血漿藥物的清除呈雙相型,t1/2分別為4.5及190分。VLB在血中與血漿、血小板、紅細胞及白細胞結合。用藥後有33%自膽囊中排出,主要為代謝物,21%以原形由尿中排出。

藥化作用

抗腫瘤作用

長春鹼長春鹼

長春鹼具有抗腫瘤作用,主要用於何杰金氏病、絨毛膜癌(對氨甲蝶呤已產生抗藥者,則需用較大劑量);此外,對淋巴肉瘤、蕈樣黴菌病(Mycosis fungoides)、白血病、橫紋肌軟骨瘤、黑色素瘤、精母細胞瘤、畸胎瘤、星形細胞瘤、肉織細胞肉瘤、癌(胸、肺、口腔、胃、結腸、直腸、卵巢、頸部、子宮、膀胱、腎等部位)等的抗腫瘤作用還需進一步肯定。療效出現較快,用藥後3d內腫瘤明顯縮小或發熱消退,但緩解期較短,有的在用維持量或停藥後2~3周又趨復發。對實驗性腫瘤的作用如下:對DBA/2小鼠的移植性淋巴細胞白血病P-1534有顯著治療效果,可以延長小鼠的生存時間,但很少獲“治癒”。對DBA/1小鼠乳房腫瘤有明顯抑制

作用。在臨床上對乳腺癌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長春鹼對小鼠白血病L1210、小鼠移植性淋巴細胞白血病P-1534、AKP-白血病、大鼠W258、IRC741/1398白血病、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和移植性及自發性乳腺癌都有實驗治療作用,並可防止AKP小鼠的自發性白血病,能使患IRC741白血病的Fisher大鼠血流中存在的瘤細胞迅速消失。長春鹼的作用機制與秋水仙鹼相似,能抑制腫瘤細胞如艾氏腹水癌、腹水癌L1210和人 的單核細胞性白血病以及正常動物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使停止於中期。長春鹼能幹擾微管蛋白的合成,從而阻止微管蛋白裝配成有功能的紡錘絲。與秋水仙鹼不同之處為該抑制作用較強,且可被谷氨酸和色氨酸所對抗。早期的體外實驗未能證明長春鹼於治療濃度下對DNA和RNA的合成有明顯影響,但後來的體內實驗發現艾氏腹水癌小鼠給長春鹼(2mg/kg)一劑,即能減少3H-尿嘧啶核苷摻入癌細胞的RNA。體外實驗如果藥物與艾氏腹水癌細胞一起較長時間(1h)溫育後,3H-尿嘧啶核苷摻入RNA亦顯著被抑制,於2×10\-4M 即產生明顯抑制,且被大劑量谷氨酸所對抗。對大鼠瓦克肉瘤,長春鹼能明顯抑制3H-胸腺嘧啶脫氧核苷摻入DNA,對瘤細胞核仁的DNA合成的抑制作用比非核仁的DNA要強。近有報導長春鹼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細胞的DNA依賴性RNA聚合酶。

體內過程

在人,0.2mg/kg靜注,血清峰濃度低於0.05mg/ml。大鼠靜注氘標記長春鹼後30min血液中放射活性不到注入量的1.5%,由於24h內僅有6.6%經腎排出,其在體內消除迅速似並非由於經腎排泄的關係。膽道排泄可能是長春鹼清除的主要途徑,氚標記長春鹼如給大鼠腹腔注射,於給藥後1~2h達血漿峰濃度。

藥理套用

該品系由夾竹桃科植物長春花中提出的一種生物鹼,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作用於G1、S及M期,並對M期有延緩作用。

神經神經

能幹擾增殖細胞紡錘體的形成,使有絲分裂停止於中期。並有免疫抑制作用。對何杰金氏病、絨毛膜

上皮癌療效較好,對急性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睪丸癌、頭頸部癌、口咽部癌、單核細胞白血病均有一定療效。

對淋巴肉瘤、網狀細胞肉瘤、腎母細胞瘤、惡性黑色素瘤也有效。

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妨礙紡錘體微管的形成,使有絲分裂停止於中期。也可作用於細胞膜,干擾細胞膜對胺基酸的轉運,使蛋白質合成受抑制,亦可抑制RNA合成。長春鹼抗瘤譜較廣,在0.05~0.1mg/kg劑量時對小鼠L1210白血病、艾氏腹水癌、S180、C3H小鼠自發性及轉移性乳腺癌等均有明顯抗腫瘤活性,對移植於地鼠頰囊中的絨癌細胞的生長亦有抑制作用。

藥代動力學

口服吸收差,需靜脈給藥。靜注長春鹼後迅速分布於各組織,很少透過血腦屏障,蛋白結合率75%。血將藥物的清除呈雙向型,t1/2α為4.5分鐘,t1/2β為190分鐘,末梢消除相t1/2γ為24小時左右。

在肝內代謝,大部分隨膽汁排出,用藥後3日內33%隨糞便排出,其中主要為代謝物,21%以原型隨尿排出。

適應症

主要用於實體瘤的治療。對惡性淋巴瘤、睪丸腫瘤、絨毛膜癌療效較好,對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皮膚癌、腎母細胞瘤及單核細胞白血病也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

成人劑量10mg(或6mg/m2),兒童劑量10mg/m2,每周1次,一個療程總量60~80mg。

不良反應

長春鹼長春鹼

1、血液學毒性:為劑量限制性毒性,骨髓抑制作用強於長春新鹼,停藥後迅速恢復。

2、消化道反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口腔炎等。

3、周圍神經毒性:指(趾)尖麻木、四肢疼痛、肌肉震顫、腱反射消失等。

4、局部刺激:注射血管可出現血栓性靜脈炎,漏於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5、其他:少數病人可出現體位性低血壓、脫髮、失眠、頭痛等。

注意事項

靜脈注射,沖入靜脈時避免日光直接照射,漏於血管外必須及時處理(參考氮芥外漏的處理),否則可發生局部組織壞死。

“長春鹼”的X—射線結構

人們知道,抗腫瘤藥物“長春鹼”是以微管亞單元蛋白“微管蛋白”為作用目標的,其實際結合點和作用機制卻不知道。但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結合在一個“微管蛋白/蛋白”複合體中的“長春鹼”的X—射線結構。“長春鹼”在兩個“微管蛋白”分子的連線處引入一個楔子,藉助這個楔子干涉微管生產,反過來促進“微管蛋白”分子自我連線、形成螺鏇形聚合體。阿爾法“微管蛋白”表面上的一個憎水槽既是“長春鹼”的一個結合點,又是微管中分子間的一個接觸點,所以可能是新型微管解聚藥物的一個有吸引力的候選對象。

貯藏

遮光,密閉,在冷處保存。

抗腫瘤植物成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