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民俗宴

長垣民俗宴

長垣廚師遍天下,刀勺聲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贏得中外人人夸·長垣烹飪,源於春秋,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更輝煌於現代。早在11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宮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間菜五大體系,主要工藝以炸、熘、煎、炒、蒸、煮、烙、烤為主。在漫長的烹飪歷史上獨樹一幟·“特色八大碗”系列中的黃燜雞、小酥肉、芥菜肉,以及河南名菜鯉魚焙面、三鮮鐵鍋蛋、牛肉水煎包在廚鄉美食可都是桌桌必點的菜品。

基本介紹

長垣廚師遍天下,刀勺聲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贏得中外人人夸.長垣烹飪,源於春秋,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更輝煌於現代。早在11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宮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間菜五大體系,主要工藝以炸、熘、煎、炒、蒸、煮、烙、烤為主。在漫長的烹飪歷史上獨樹一幟.“特色八大碗”系列中的黃燜雞、小酥肉、芥菜肉,以及河南名菜鯉魚焙面、三鮮鐵鍋蛋、牛肉水煎包在廚鄉美食可都是桌桌必點的菜品。

簡介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是黃河岸邊一顆璀璨的明珠,她位居開封、新鄉、鶴壁、安陽、濮陽、菏澤等城市群的中心,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全縣國土面積1051平方公里,人口80萬。近年來,長垣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民營立縣、富縣、興縣、強縣”戰略,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培育壯大了防腐、建築、起重機械、醫用衛材、烹飪、綠色食品六大特色產業,成為全國著名的防腐建築、起重機械、醫用衛材、綠色食品加工的重要基地。其獨特的發展模式被理論界譽為“長垣現象”。今日長垣市場發達,商貿繁榮,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已經建成的龍山商業街、金貝山溫州商城、億隆購物廣場和正在投入建設的防腐科技市場、烹調用具用品專業市場等一大批市場發揮著凝聚四方、輻射周邊的重要功能,長垣正在崛起成為一座漂亮美麗的商貿新城。

歷史

長垣烹飪,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舉世聞名。它源於春秋,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更輝煌於現代。早在11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宮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間菜五大體系,主要工藝以炸、熘、煎、炒、蒸、煮、烙、烤為主。在漫長的烹飪歷史上獨樹一幟,以廚師眾多、技藝精湛著稱於世,名廚大師之多,居全國之冠。據統計,目前長垣從事烹飪工作的專業廚師達2.3萬人,其中國外1000餘人,遍及46個國家和地區。有國家級烹飪大師4人,省級烹飪大師16人。年實現勞務收入億元以上,烹飪業已經成為長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03年2月,時任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張世堯為長垣題寫了“中國烹飪博大精深,廚鄉長垣盡展風采”的頌詞。2003年中國烹飪協會正式發文命名長垣為首家“中國廚師之鄉”,並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授牌儀式。

長垣自古就有尚廚之風,民間早有“長垣村婦,賽國之廚”之俗語。自明清有史記載以來,長垣廚師之眾更是到極致。許多的王府侯爵、官僚商賈、文人學士大都喜歡選用長垣廚師司廚。明萬曆31年,長垣有人口13130戶,幾乎家家都有在外從廚和學藝之人。清光緒年間,長垣人口30萬左右,其中在外事廚者近達2.5000人。有文記載的光緒皇帝的御廚王蓬州,慈禧太后的麵點師李成文,清官大內御膳房廚師牛清連,宣統皇帝的御廚宋登科,黎元洪的專廚趙進業,袁世凱的專廚翟河田、付長山,李鴻章的專廚陳發科,鹿仲麟的專廚王宗武,民國時期張學良的專廚喬久祿,馮玉祥的專廚王錫雲,閆錫山的專廚左保德,韓復榘的專廚王景雲,杜月笙的家廚李瑞聚,熱河督軍司令薑桂題的專廚王景春,毅軍司令米振標的專廚尹進才等,均是長垣人。解放以後,政通人和,長垣廚師的地位與國同榮,廚師廚藝如魚得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德杯、許世友、羅瑞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選用長垣廚師作專廚或臨時司廚服務。長垣籍廚師中的傑出代表、原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首任總廚師長候瑞軒,被譽為當代“國寶級”烹飪大師,從藝60餘載,先後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三代國家領導人服務。無數次地為國家領導人設計、製作國宴酒會,還接待過西哈努克、伊莉沙白二世女皇、柯林頓、葉爾欽、明仁天皇、卡斯楚等數百位外國元首。他傳奇的廚藝生涯,成就的輝煌業績,已被載入《世界名人大典》。“長垣廚師遍天下,刀勺聲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贏得中外古今夸”,就是對“中國廚師之鄉——長垣”的真實寫照。

廚鄉美食

春節前兩個月。很多食友已經開始訂年夜飯了。廚鄉美食貨櫃匯集了傳統的滷味、八大碗、扣碗、長垣粉皮等年貨,而且都有精美的禮盒包裝,不僅自家人過年可以不用受油煙之苦,而且送禮既實惠又有“范兒”。這年貨貨櫃確實很“給力”。

鄉俗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泥咕咕、精緻的草編、各種色澤的蛋雕、孩童時的虎頭鞋,以及精美烙畫、面人,充滿回憶的糖藝、極具立體感的紙雕等,進入“廚鄉美食”,仿佛進入一個民俗展覽館,頓時把時光拽回到了兒時,宋人蔣捷的那首《虞美人》忽又默念於胸: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原來,有些記憶是早在心底紮下根的。

廚鄉美食來自中國廚師之鄉長垣,是阿五美食的“姊妹品牌”。自古,“長垣廚師遍天下,刀勺聲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贏得中外人人夸!”廚鄉美食便是一個充滿中原民俗特色的美食之地,身著大宋服裝的堂倌,用鄉音招呼著客人;展開那一卷美食畫卷,河南“十大名菜”、“十大風味名吃”、“五大名羹”、“五大滷味”及長垣多種地方風味小吃,和來自民間的鐵鍋蛋、炒涼粉、八大碗、小砂鍋、胡辣湯、水煎包等家常菜餚更令人勾起對家的思念

民俗宴1

鯉魚焙面的吃法,因襲“先吃龍肉、後食龍鬚”之說,故在吃過熘魚之後,將魚汁重新烘製成為“活汁”,再把焙面倒入。利用焙面乾燥酥脆易於吸汁的特點,食之酥香適口,達到一盤菜餚,兩種風味,相得益彰。

在河南開封與長垣封丘一帶關於鯉魚焙面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由於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受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之託,宰相范質委趙匡胤最高軍權。俗話說“鯉魚躍龍門,過而成龍”,趙匡胤掌握大權,已有稱帝之心,又不便明言,便命身邊長垣廚師做了一道糖醋鯉魚,並以麵條蓋之,宴請身邊將領,暗示自己有意“黃袍加身”。後世將水煮的面改為油炸,並稱為“焙面”。

木耳、粉條、麵筋、黃花菜,一樣不少、一樣不差地散落在胡辣湯中,那粉條是滑軟的,入口即化,綿軟、香糯;湯雖辣,卻辣不見椒,吃一碗下肚,只覺得一股熱流從胸腹之內直散到肌膚毛孔之末,汗也出得暢快淋漓。

民俗宴 2

-河南胡辣湯

歷史悠久,配料複雜而講究。在民間配方的基礎上,廚鄉美食又把配料做了調整,精粉、八角、胡椒、花椒、茴香、砂仁、八桂、涼漿、粉條等眾多香辛料及食材使廚鄉美食的胡辣湯具有消食開胃、暖腸胃、化痰止咳、祛風祛寒、活血化淤等功效。冬天來一碗,絕對很爽、很開心。

新鄉非遺目錄

本任務盤點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大家踴躍參加本任務,豐富詞條內容,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