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廟進蠟會

火神廟進蠟會是指長垣縣苗寨鄉南嶽集村火神廟“萬年燈”的製作技藝.“萬年燈”蠟身均高1米多,直徑均為40厘米,各重五六十公斤。“萬年燈”通體紅色,上有浮雕飛龍裝飾,燈身插各色花朵,並吊有8盞小紅燈籠,整體觀看,造型獨特,鮮艷奪目,顯示了民間工藝的魅力.

簡介

圖為工藝複雜、樣式精美的“萬年燈”。

考古工作者於上世紀50年代在明萬曆皇帝定陵中,發現了一個高1米、重50公斤的紅蠟燭,名曰“萬年燈”。該燈因其樣式精美、工藝複雜,幾近失傳。近日,記者在長垣縣苗寨鄉南岳集村發現,該村九旬老翁田符祥和他的徒弟田振路仍在繼續著“萬年燈”的製作。

南嶽集村火神廟內,田符祥老人及徒弟田振路用傳統工藝做成的兩尊“萬年燈”,蠟身均高1米多,直徑均為40厘米,各重五六十公斤。“萬年燈”通體紅色,上有浮雕飛龍裝飾,燈身插各色花朵,並吊有8盞小紅燈籠,整體觀看,造型獨特,鮮艷奪目,顯示了民間工藝的魅力。“萬年燈”用石蠟、牛油、香油等多種原料做成,原料用土地鍋熬制而成,蠟燭的質量較高,可燃燒1年不滅,製作周期需半個月時間。

詞解

據苗寨鄉大學生村幹部劉傑介紹,《長垣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長垣縣境內火災不斷,為祈求消除火災,鄉民在南嶽集村修建火神廟一座,每逢農曆正月十一,鄉民就會把製作好的“萬年燈”用於火神廟進蠟會。該儀式源於史前古人對火神的崇拜,從萬曆年間延續至民國三十二年從未間斷。日本侵華時曾間斷數年。時至1985年,人民安居樂業,為豐富民間生活,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又恢復了火神廟進蠟會。“萬年燈”工藝繼承人田符祥利用傳統老工藝,使很久不見的工藝品再現人間。進蠟會時,點燃“萬年燈”,鞭炮鐘鼓齊鳴,彩旗開路,由身穿古代服裝的8名壯士架抬“萬年燈”巡遊,圍者如堵,觀者如潮,聲勢浩大,堪稱一奇。

田符祥

據“萬年燈”工藝傳人田振路介紹,田符祥老人出生於1920年,一生務農,今年已90歲高齡。老人雖年事已高,但身體康健,火神廟內的兩個“萬年燈”是他們共同製作的。可如今的年輕人都不願學這門古老的工藝。目前,“萬年燈”工藝正瀕臨失傳、後繼無人的局面。據記者了解,為保護這一珍貴的傳統工藝,大學生村幹部劉傑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之機,已向非物質文化保護部門提出了申請。

新鄉非遺目錄

本任務盤點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大家踴躍參加本任務,豐富詞條內容,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