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鄉[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錦江鄉]

錦江鄉[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錦江鄉]

錦江鄉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位於崇州市北大門,東與崇平、廖家兩鎮相鄰,南與崇陽鎮接壤,西靠西河與濟協隔河相望,北與元通鎮、觀勝相連,面積18.69平方公里,人口16103人,其中羌族2人、藏族9人、白族3人。非農業人口456人。轄白馬、新華、烏尤、天民、余塘五個自然村(原轄白馬、利禾、新華、烏尤、茅草、茨街、燕溪、天民、挖斷、余塘十個自然村,於2005年5月---6月上旬合併為五個自然村),九十個村民小組。

地理概況

錦江鄉錦江鄉
華懷路南北貫穿全境,六車道水泥硬化路面暢通無阻。每天有數十班客車來往於成都、崇州、都江堰市、街子、懷遠,是去九龍雞冠山鳳棲山風景名勝區必經之地。城市客運車在錦江設站,客運交通暢達。境內有9條村道與華懷路銜接,構成交通網路。錦江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白馬場,距崇州市城區4公里。場鎮面積1平方公里,住戶212戶,人口780人。有集鎮過境路1條,街道5條,已實現程控電話組組通。
錦江鄉屬平壩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品質優良,西河流於西界,七分堰、白馬河同新修的5條支渠由北向南流於全境,灌溉著16870畝農田,農民人均耕地1.06畝,主產水稻、小麥、油菜
常年種植水稻2050畝,小麥1200畝,油菜850畝,經濟作物280畝(其中:蓮藕28畝,紅提葡萄32畝,毛竹36畝,花木34畝,蔬菜150畝);2004年有養豬專業戶9戶(年出欄680頭),養雞專業戶2戶(養蛋雞1戶,年出欄3500隻),養牛專業戶2戶(養奶牛1戶,年出欄45頭),養鴨專業戶2戶(年出欄5500隻)。全鄉主要靠傳統農業為主,畜牧業停留在“養豬圖過年”“養牛來耕田”模式上,雞、鴨、兔等的養殖業也只是小有成就。歷史沿革
錦江鄉錦江鄉
錦江鄉宋屬夾江鄉清遠里,明屬四界鎮,清屬北上二甲、北中二甲和西五甲。清宣統元年(1909年)全縣統一改甲為二鎮六鄉,北上二甲劃歸廖家鄉,北中二甲劃歸通義鄉,西五甲劃歸道濟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分區設定聯保制,設立倒座、烏尤兩個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聯保建鄉政,倒座、烏尤兩個聯保合併建立白馬鄉。解放後沿用白馬鄉,1958年改建為白馬鄉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為錦江鄉人民公社。因地處文井江(西河原稱)之畔,取“”為“”,故名“”。1983年更名為錦江鄉。
錦江鄉境內有自來水供水和郵電通訊廣播電視站、程控電話等設施。有初級中學一所,在校生529人,中心國小一所、村完小一所,在校小學生981人,轉制中心幼稚園一所,村級幼稚園一所,個體幼稚園二所,三至六歲在園幼兒223人。77193部隊醫院(駐白馬場)一所,鄉醫院一所,鄉敬老院一所。畜牧站、信用社、郵電所各一所,有錦江樂園供百姓娛樂休閒。

經濟建設

錦江鄉錦江鄉
2005年,錦江鄉國內生產總值(GDP)22824萬元,鄉企業總產值達到7128萬元,農業產值達到2830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890元。鄉境內企業有:金盆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興纖維板有限公司、成都科化通有限責任公司、華安電器有限公司、建國複合建材廠、錦江複合建材廠、敏得汽配廠、錦興鑫彩磚廠、川興酒廠、茅草鋼木椅廠、天林水泥廠、錦江磚廠等。
錦江鄉自1980年起就以玻纖瓦生產聞名省內外,到2005年,鄉境內華懷路沿線生產玻纖瓦作坊近200個,從業農民1500多人,形成了一定規模,年收入達1600萬元。是錦江鄉農民發展經濟、勤勞致富的重要行業之一。此外,全鄉還有450戶近千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生產玻纖瓦,戶平均年收入萬元以上。
2005年大多玻纖瓦作坊改為彩磚廠並新建彩磚廠17個,建材製品生產企業35家,年產值2700萬元,其產品銷路很好,供不應求,成都市、都江堰市需求量最大。玻纖瓦和彩磚生產,已成為錦江農民最重要的兩大致富產業。
2005年錦江鄉黨委下屬9個支部(5個村支部、鄉機關、中、國小、衛生院),黨員519人。團委下屬團支部20個,團員1311人。鄉幹部編制為22人,其中公務員序列20人,事業人員5人。
錦江鄉天民村位於錦江鄉東面邊緣,距懷華公路1.2公里,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屬傳統農業村。2008年,錦江鄉天民村在錦江鄉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狠抓農業項目發展,2007年引進了成都興川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06畝發展果蔗生產項目;2008年10月又與成都市溫江區建超花木有限公司簽定土地流轉契約,流轉土地586畝用於花卉苗木生產及星級農家樂建設。
農業項目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提高了土地的資源配置和利用價值,也增加了土地租金收益,提供了更多4050人員就地務工就業機會,同時,通過農業項目的引進與開發,也必將帶動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全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錦江鄉天民村因地制宜,盤活土地資源的作法為農村經濟發展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黨政建設

錦江鄉錦江鄉
錦江鄉經濟發展方向及產業布局思路
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躬身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在市委、市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省、市各級經濟工作和農村工作政策;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抓住發展機遇,強化發展意識,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為基本出發點,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搞好錦江場鎮建設和管理,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和人口的協調發展,構建錦江和諧社會。
具體思路是:

一、加強農業產業化布局調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後勁。
根據錦江鄉離城近、交通便利和承接市級濱河路延伸段的區位優勢,堅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調整布局,最佳化品質,轉化增值,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為賣而產、為賺而調”的觀念,建立成規模的示範基地,通過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的方法,因地制宜,努力發展城郊結合部經濟,交通幹線經濟和平原經濟,實現經濟組織形式、經濟成長方式和經濟收益方式的多樣化,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在繼續扶持現有農業產業化基地的基礎上,力爭引進2-3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到錦江鄉落戶。
1、產業布局規劃內容:
①、將余塘東區打造成集綠色生態觀光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園林化建設基地,到2015年,建成占地1500畝的綠色生態觀光園區;
②、在現有新華村、天民村優質稻生產基地1500畝,雙低優質油菜生產基地1000畝的基礎上,力爭到2010年在新華、烏尤、天民三個村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7000畝,雙低優質油菜生產基地3800畝;
③、在新華村現有100畝優質大棚西瓜生產基地的基礎上,計畫到2010年在新華、天民兩個村擴建1200畝的大棚西瓜種植基地;
④、在白馬村成建制的組建大棚蔬菜和反季蔬菜基地100畝,常規優質蔬菜種植基地150畝,在此基礎上打造以農家樂為特色的休閒、娛樂發展區。
2、廣泛宣傳科技興農戰略,大力培訓農村各類人才,積極推廣良種、良法栽培,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效益。
3、堅持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礎建設,提高農村綜合生產能力,搞好農業開發,發展高效種養業,做到一戶一業,多元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二、充分利用余塘西區鄰近城區、面向懷華路、背靠濱河路延伸段的區位優勢。
在馨源公司已打造800畝房地產開發的基礎上,積極支持另一房地產開發商──置信集團到該村開發投資,並為該公司服好務,努力提供一切便利,計畫到2010年,將該地段建成占地面積為1800畝的房地產和商貿發展區域。

三、圍繞“一鎮兩點三線”建設,打造三個優勢發展區的工作思路。
加快白馬場集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市規劃局的指導下,首先抓好白馬場的集鎮建設。白馬場現有新老街六街一巷,場鎮面積1KM2,臨街鋪面534間,住戶265戶,927人,個體工商戶196戶。根據現代小集鎮建設要求,將加快白馬場集鎮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場鎮配套設施,把白馬場建設成規劃科學、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園林化集鎮。計畫至2010年,場鎮面積達到2KM2,常住人口2000人;到2020年,場鎮面積達到3KM2,常住人口3000人。未來五年內,將投資300萬元,征地10畝,擴建鄉中心國小,達到標準化建設的要求;投資80萬元,占地8畝,建成中心市場;投資80萬元,占地5畝,建成規範化的文化站;投資40萬元,占地1畝,擴建並進一步完善水廠的衛生標準化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以進一步改造和完善全鄉的水、電、氣、路、光纖、移動通信工程為重點,同時,要加快以余塘村、天明村為試點的中心村建設,形成一村一街,逐步向城鎮方向發展,既可“退宅還耕,新增耕地”,又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至2015年,全鄉10箇中心村將分別建成區域面積為150畝,常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農村新型社區。

四、加快工業發展,實施工業富民戰略
。錦江鄉有較為發達的私營企業,白酒釀造、建材生產、各類家俱生產初具規模,抓住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歷史機遇,重點發展金盆地集團、科華通閥門有限責任公司、正興人造板有限責任公司、精米加工廠等重點企業。在此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鼓勵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增加科技含量,引進技術和管理人才,提高企業綜合素質,樹立名牌意識,精品意識,並為企業服好務,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