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龍

錦州龍

錦州龍(屬名:Jinzhousaurus)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它們的化石發現於中國,並發現了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模式種也是21世紀所知唯一的一種。錦州龍首次由汪筱林與徐星在2001年描述。它們生存於巴列姆階,約1億2500萬年前。為紀念我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中國恐龍研究第一人楊鍾鍵先生,同時為肯定錦州人對國家古生物化石研究做出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將其命名為“楊氏錦州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錦州龍

錦州龍 錦州龍

拉丁文名: jinzhousaurus

恐龍體長: 1米左右

恐龍體重: 不詳

恐龍食物: 各類植物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中國遼寧西部 義縣組

辨認要訣: 不詳

恐龍種類: 禽龍類

物種簡介

恐龍復原圖 恐龍復原圖

2001年,在遼西義縣組發現一大型禽龍類恐龍,根據其頭骨形態和牙齒特徵建立一新屬、新種——楊氏錦州龍(jinzhousaurus yangi gen. et sp. nov.)。楊氏錦州龍某些特徵比已知多數禽龍類原始,但大部分特徵接近於早白堊世的一些進步禽龍類,如前上頜骨喙部中等擴大和牙齒形態及排列方式等。錦州龍的另外一些特徵非常接近鴨嘴龍類,比如眶前孔不發育等。錦州龍的這種奇特特徵組合對於研究禽龍類的演化和鴨嘴龍類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錦州龍發現於義縣組中部,層位高於四合屯化石層,是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恐龍化石,豐富了熱河生物群的組成。錦州龍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熱河生物群的時代為早白堊世。與同位素測年確定的年代一致。

錦州龍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汪筱和古生物學家徐星博士共同命名的。錦州龍是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恐龍化石,它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熱河生物群的時代為白堊紀早期,屬於大型禽龍類。估計身長約7米,其頭骨長度約500毫米,高約280毫米。它們生存於巴列姆階,約1億2500萬年前。

錦州龍 錦州龍

禽龍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恐龍,是生存於早白堊世的巨型食植類恐龍,主要分布於歐洲,除南極外,在其他各大州都有發現。最大的禽龍全長約10米,用後腳站立時,高約4、5米。它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其頭骨及尖銳、骨質的拇指爪,並以此勾爪進行自衛。化石的發現證明,幼年的禽龍前肢比成年的要短小些,大都用後肢行走,而成年禽龍多四肢著地。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角足亞目 Cerapoda

下目: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總科:鴨嘴龍超科Hadrosauroidea

屬:錦州龍屬 Jinzhousaurus

種:楊氏錦州龍 J. yangi

化石簡介

2001年6月,義縣頭台鄉白台溝村發現一枚恐龍化石。經專家鑑定後,為紀念我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中國恐龍研究第一人楊鍾鍵先生,定名為楊氏錦州龍。該標本長約4.5米,高2.5米。

該化石保存十分完整,頭部的牙齒保留清晰,頸椎骨彎曲,四肢形成於一側。通過這些保存狀況,可以想像這很有可能是1億多年前,正在沉睡中的一隻恐龍。突然間火山爆發,劇烈的地殼變遷運動把它驚醒。仰起頭,想看看周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時,還沒有感覺到災難的來臨,就被火山灰迅速掩埋。造成了它目面猙獰,緊咬牙關,頸椎骨彎曲,把死亡時的狀態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該化石的發現為禽龍類起源與演化提供了重要科研依據,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古生物-古脊椎動物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