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熱河翼龍

寧城熱河翼龍

寧城熱河翼龍是種小型蛙嘴龍科翼龍類,翼龍類·喙嘴龍屬,發現於中國東北部的道虎溝化石層(地層年代不確定,可能是中侏羅紀或早白堊紀),化石有毛與皮膚壓痕,以發現地點熱河為名。寧城熱河翼龍:從外型上講,寧城熱河翼龍更接近於蝙蝠,而不像爬行動物,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內蒙古寧城挖掘發現一具接近完整的寧城熱河翼龍化石,它身體上復蓋著毛髮一樣的細絲。正型標本是一件保存有精美的翼膜及遍布全身的毛狀皮膚衍生物, 近乎完整的化石骨架,可歸入一類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龍類—— 蛙嘴龍科(Anurognathidae)。

基本信息

概述

寧城熱河翼龍是種小型蛙嘴龍科翼龍類,發現於中國東北部的道虎溝化石層(地層年代不確定,可能是中侏羅紀或早白堊紀),化石有毛與皮膚壓痕,已發現地點熱河為名。

物種信息

寧城熱河翼龍寧城熱河翼龍
恐龍名稱: 寧城熱河翼龍

拉丁文名: 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 et sp. nov.

恐龍體重: 不詳

恐龍食物: 魚類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中國內蒙古寧城

辨認要決: 不詳

恐龍種類: 翼龍類·喙嘴龍屬

來歷簡介

寧城熱河翼龍寧城熱河翼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內蒙古寧城義縣組底部一件近乎完整的喙嘴龍類化石—— 寧城熱河翼龍(新屬、新種),該翼龍化石保存有精美的翼膜以及遍布全身的“毛”。它具有許多喙嘴龍類的典型特徵,如短的頸部、短的掌骨和特別長的第Ⅴ腳趾等,可歸入一類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龍類—— 蛙嘴龍科(Anurognathidae)。該科已知的成員包括發現於德國Solnhofen的Anurognathus, 哈薩克斯坦Karatau的Batrachognathus和中國遼西的樹翼龍(Dendrorhynchoides), 但都不如新標本保存完整。該標本顯示其翼膜與下肢相連, 尾膜與第Ⅴ趾連線, 腳趾具蹼。此外, 熱河翼龍的毛狀皮膚衍生物與帶毛恐龍中華龍鳥的毛狀皮膚衍生物形態相似, 但二者是否為同源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為亞洲發現的第1個可靠的翼手龍科化石,模式種是寧城熱河翼龍(Jeholopterus ninchengensis),也是該屬在當今惟一一種,化石來自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道虎溝化石層的一個接近完整標本。標本是夾在兩個岩板之間,所以標本分別保存在兩個岩板上。這標本包含了保存良好的碳化皮膚纖維,以及爭議性的毛或原始羽毛。纖維圍繞在標本周圍。翼的軟組織被保存下來,但不清楚翼膜延展到後肢的哪個部位,或者是延展到整個後肢。

物種簡介

寧城熱河翼龍:從外型上講,寧城熱河翼龍更接近於蝙蝠,而不像爬行動物,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內蒙古寧城挖掘發現一具接近完整的寧城熱河翼龍化石,它身體上復蓋著毛髮一樣的細絲。起初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原始羽毛,然而他們發現實際上是一種粗絲,從結構上與哺乳動物的毛髮完全不同。它是小型翼龍,翼展約1米,主要捕食昆蟲。

特點說明

寧城熱河翼龍(新屬、新種)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 et sp. nov。發現於與遼西相鄰的內蒙古寧城義縣組底部。正型標本是一件保存有精美的翼膜及遍布全身的毛狀皮膚衍生物, 近乎完整的化石骨架,可歸入一類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龍類—— 蛙嘴龍科(Anurognathidae)。熱河翼龍顯示其翼膜與下肢相連, 尾膜與第V趾連線, 腳趾具蹼, 在水邊生活。熱河翼龍的毛狀皮膚衍生物與帶毛恐龍如中華龍鳥的毛狀皮膚衍生物形態非常相似。新發現的翼龍化石是蛙嘴龍科已知最完整和最大的一件個體, 也是所有已知翼龍中翼膜和“毛”保存最好的標本。熱河翼龍全身分布的“毛”可能是為了調節體溫或者其他功能的需要, 比如增強飛行能力和在飛翔中捕獲獵物時的消音等等。熱河翼龍所具有的特別長的翅膀表明其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熱河翼龍的嘴寬而短, 以食昆蟲為主, 但可能還捕獲其他動物如魚類等。

相關研究

寧城熱河翼龍寧城熱河翼龍
屬於蛙嘴龍科的熱河翼龍的特徵在頭顱骨的寬度比長度長,以及非常寬廣的嘴部。證據顯示熱河翼龍的翼膜連線到踝部。根據Wang等科學家的說法,他們認為熱河翼龍有短尾巴,其他蛙嘴龍類也有相同的特徵,但短尾巴在喙嘴翼龍類身上是不尋常的。Wang以及其他科學家利用尾巴部位的毛,來推論它們有短尾巴。然而在後來達拉·維齊亞(Dalla Vecchia)的研究里,提出化石標本上的尾巴是完全遺失的。大衛·彼德斯(David Peters)在2003年藉由Photoshop軟體的協助下,他宣稱發現不尋常的軟組織,包括類似馬的尾巴。彼德斯推測類似馬的尾巴是作為飛行時的清潔物,頭部則有延伸出的誘導物(類似鮟魚的誘導物),背部則有一排鰭狀物。彼德斯也宣稱他發現類似響尾蛇的犬齒、類似響尾蛇的上顎、如外科手術用具般銳利的爪、粗短的腿、以及其他特徵,這些特徵顯示熱河翼龍是種吸血鬼翼龍,它們用長牙咬住皮膚,並鏇轉頭顱骨以讓長牙更固定到皮膚上。下顎的小型牙齒無法穿刺,但可勉強作為

鉗子用。著名的翼龍類研究者Chris Bennett將彼德斯的敘述形容為“幻想”,並揭穿了彼德斯的方法。

熱河翼龍原型標本遭到壓碎、變形的頭顱骨,與其他較大的正常形狀骨頭相比,很難確認頭顱骨各種特徵的正確性。熱河翼龍的頭顱骨是以背側保存下來,所以上顎骨的形狀、牙齒大小、以及頭蓋骨的方向,都是模糊不清的。這對於所有從擠壓過的標本重建的骨骸,是種警訊。另外,彼德斯修改高畫質的照片來發現如軟組織等特徵的方法是有爭議的。有一個基於明顯特徵的例子:一個骨頭被彼德斯鑑定為一顆異常長犬齒的一部分,實際上應是:兩顆並置的牙齒,一顆位在另一顆之上,一個長骨頭的破碎尾端,一個沿者齒冠裂開的牙齒。然而,在第三個可能性中,該骨頭的尾端非常整齊,爬行動物牙齒自然裂開時應該更整齊,所以這骨頭不太可能是破碎牙齒。只剩下前兩個可能性。在這些可能性中,沒有方法可以明確地檢驗材料,或消除任何一個可能性。

繁盛時期

寧城熱河翼龍寧城熱河翼龍
繁盛於中生代侏羅紀(2.08億年前至1.44億年前)和白堊紀(1.44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的飛行爬蟲類的成員。翼龍目(Pterosauria)屬於爬蟲類的古龍亞綱(Archosauria)。恐龍類和鱷類也屬於古龍亞綱,鳥類是古龍類的後裔。三疊紀(2.45億年

前至2.08億年前)的古龍類趨向兩足步態,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套用。鳥類和翼龍類二者同樣將前肢轉變成翼。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鳥。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然而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腦子大,明顯地可與鳥類相比。該類占優勢的感官是視力而不是嗅覺。大多數化石見於海相地層,因此很可能通過潛水捕魚獲取食料。但難以理解飛落後如何從地面或水中起飛。

主要類別

已知翼龍有兩個主要類別。雖然在晚三疊世有早期類型,但在晚侏羅世索倫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龍屬(Rhamphorhynchus)是較原始的典型。該類的特徵包括急劇變尖的大齒、較短的(支撐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長尾。翼展大約1公尺(3.3英尺)。翼龍類第二大類出現一晚侏羅紀,延續到白堊紀,典型的侏羅紀類型是翼指龍屬(Pterodactylus),許多標本見於索倫霍芬板岩。翼指龍(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蟲類,有些標本和麻雀一樣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齒、長掌骨、短尾巴。翼指龍型的後裔延續到白堊紀,通常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薩斯白堊層中的無齒翼龍屬(Pteranodon)。無齒翼龍屬比信天翁大,翼展達7公尺或更長。1975年,德克薩斯州大本德(BigBend)國家公園內的晚白堊世非海相地層中,發現了3個非常大的翼龍類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標本翼展約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為見聞中最大的飛行動物。這些爬蟲類的解剖及化石發現處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魚。翼龍化石不超過白堊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鳥類所取代。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日前,科學家首次發現遠古翼龍著陸時的“史前跑道”。科學家們在法國西南部遠古瀉湖紋理清晰的石灰岩沉積層中發現翼龍起飛著陸時的痕跡,該考古地址被稱為“翼龍海灘”,其歷史可追溯至1.4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這些翼龍的足跡暗示著其翼展可達到3英尺寬,在著陸的過程中會停止拍打,然後通過前翼上的爪子配合著陸。在著陸時,它們會出現簡短的“不順暢步伐”,或許在著陸時雙腳跳躍,並在前爪的配合下完成著陸全過程。最終在四肢的配合下調整姿態,穩定地著陸下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貝克利分校古生物學家凱文-帕蒂安(KevinPadian)說:“之前沒有其他的遠古軌跡能夠描述翼龍的起飛或著陸過程。”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古生物學家戴維-霍尼(DavidHone)指出,翼龍長得非常像鳥類,它們是身體非常輕的一種動物,與那些體重達50噸的大型恐龍相比,它們起飛著陸時不會留下太多的痕跡。霍尼強調稱,如果翼龍的足跡保存得非常完好,很可能是它在柔軟的爛泥或沙土中著陸,但在這種環境下著陸的機會卻非常少,因此這項最新研究發現非常珍貴難得,該研究也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帕蒂安稱,事實上翼龍在飛行過程中,有能力協調控制自己的翅膀,未來的研究將有望揭示在起飛時的步伐軌跡,進一步分析這些已滅絕物種曾經是如何飛行的。據悉,在這處考古遺址存在著數百個腳印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