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尼角龍

祖尼角龍

祖尼角龍(屬名:Zuniceratops)意為“來自祖尼部落的有角面孔”,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中土侖階的美國新墨西哥州。它們生存於1億年前,早於外表相近的角龍科,並可能為角龍科的祖先。

基本信息

概述

(圖)祖尼角龍祖尼角龍

恐龍名稱: 祖尼角龍
拉丁文名: zuniceratops christopheri
恐龍體長:3~3.5米,高1米
恐龍體重: 不詳
恐龍食物: 植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
生存地點: 美國
辨認要決:長額角
恐龍種類: 鳥臀目·角龍類

簡 介

(圖)祖尼角龍祖尼角龍

古生物學家在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發現新恐龍品種,證明時至今日,北美仍有未為人知的恐龍品種。1996年,古生物學家在祖尼盤地發現一種恐龍的頭角的化骨,這種恐龍是三角龍的親屬,命名為zuniceratops christopheri,是北美最早期的有角恐龍,也是世上最古老的額上生角的恐龍。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是在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的祖尼盤地,距離亞利桑那州的州界不到一公里。在中生代白堊紀,地球劇烈暖化,兩極冰雪融化,使海平面升高至比現在高三百公尺,地球表面乾燥地點減少。這段時期稱為“白堊紀空隙”,因為對這段時期內地球上的生物,一無所知。而祖尼恐龍在9千1百萬年前在北美出沒,故此是屬於“白堊紀空隙”的生物。 古生物學家很少看到這個時代留下的恐龍化石。馬里蘭大學古生物學家賀爾茲說:“這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一個我們所知甚少的時代。”

身體特徵

祖尼角龍身長約3到3.5米,高度約1米。它們可能重達100到150公斤。祖尼角龍頭後的頭盾是多孔的,但缺乏頸盾緣骨突(Epoccipital)。祖尼角龍是已知最早有額角的角龍類,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北美洲角龍類。這些角狀物被認為依年齡而增大。

分類

祖尼角龍是個演化過渡的例子;祖尼角龍介於早期角龍類如原角龍,以及較晚的大型角龍科恐龍,兩者之間的過渡期。這支持了角龍下目恐龍起源於北美洲的理論。

雖然祖尼角龍的第一個標本只有單排牙齒(在角龍類里不尋常),但較晚發現的祖尼角龍化石有兩排牙齒。這證據顯示這些牙齒是隨者年齡而變成雙排的。祖尼角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是草食性恐龍,而且可能是群居動物。

演化歷史

(圖)祖尼角龍祖尼角龍

現在的古生物學家對於祖尼角龍的分科系統有整體上的共識,但在個別項目上有些差異。自從2000年以來,已知有數個關於祖尼角龍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沒有一個列表與以上列表完全相同,許多研究間的差異仍未解決。

在以演化支為基礎的種系發生學裡,祖尼角龍經常被定義為:在頭飾龍類之中,所有親緣關係與三角龍接近,而離厚頭龍較遠的所有物種。 在這定義之下,目前已知最基礎的祖尼角龍恐龍是隱龍,與朝陽龍一起生存於晚侏紀,以及生存於早白堊紀的鸚鵡嘴龍科,這些基礎角龍類都生存於中國北部與蒙古。這些物種已經有喙骨、喇叭狀顴骨等特徵,顯示應該還有更早的祖尼角龍恐龍還沒被挖掘、發現。

新角龍類演化支包括所有較鸚鵡嘴龍科更衍化的祖尼角龍恐龍。冠飾角龍類現在包括所有較曙光角龍更衍化的祖尼角龍恐龍。冠飾角龍類首先發展出頭盾,而頸部脊椎骨的前幾個固定住以支撐逐漸增重的頭部。在冠飾角龍類之中,通常有三個生物群被承認,但不同科學研究的範圍不一樣,有些恐龍並不列於三個生物群之中。第一群為原角龍科,包含原角龍與其近親,全都發現於亞洲。第二群為纖角龍科,包含大部分生存於北美洲,與纖角龍親緣關係接近的物種。第三群為角龍超科,包括祖尼角龍與近親三角龍科。三角龍科包含三角龍,以及所有大型北美洲祖尼角龍恐龍,該科可進一部分為尖角龍亞科、角龍亞科(也名為開角龍亞科)。

相關研究

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與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前工作人員彼得·馬克維奇(Peter Makovicky)以及其他人,在2002年對於遼寧祖尼角龍的敘述中,公布了一個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這個研究非常類似馬克維奇在2001年公布的研究。馬克維奇現在於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他將這研究收進他2002博士論文。徐星與其他同事在2006年將祖尼角龍加進這個研究中。

蒙大拿州波茲曼市落磯山博物館的前研究人員布蘭達·金納利,在2005敘述了傾角龍,並公布了一個新種系發生學。 在2006年,馬克維奇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將金納利的研究採納於他們的研究中,並加入祖尼角龍,但並未加入隱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