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爪龍

懶爪龍

懶爪龍(屬名:Nothronychus)又名偽君龍,是種鐮刀龍類恐龍;鐮刀龍類是群奇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擁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類似鳥類的骨盆結構(也類似鳥臀目)、腳掌有4個往前的腳趾。懶爪龍的模式種是麥金利山懶爪龍(N. mckinleyi),由詹姆斯·柯克蘭(James Kirkland)與Douglas G. Wolfe在2001年所敘述、命名,化石是在新墨西哥接近亞利桑那州邊界的祖尼盆地所發現,該地屬於Moreno Hill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中期。第二個種是葛氏懶爪龍(N. graffami) ,是在2009年被敘述、命名,化石發現於猶他州的Tropic Shale組,年代為土侖階早期,比麥金利山懶爪龍早了100萬到50萬年。懶爪龍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類似樹懶的指爪”,因為這種動物讓柯克蘭聯想起大型的地表樹懶。

名稱

懶爪龍懶爪龍

中文名稱( chinese )→ 懶爪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偽君龍

拉丁文學名( name )→ nothronychus

發音( pronounced )→ noh-thron-i-kus

種類

( meaning )→ 偷懶的爪子 | 麥金利山[美國阿拉斯加州中南部] 即德納里峰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tetanurae 堅尾龍類

avetheropoda 鳥獸腳類

coelurosauria 虛骨龍類

maniraptorifromes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a 手盜龍類

therizinosauria 鐮刀龍類

超科(super family)→ therizinosauroidea 鐮刀龍超科

科( family)→ therizinosauridae 鐮刀龍科

屬( genus )→ nothronychus 懶爪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n. mckinleyi 麥金利山懶爪龍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

時代、分布、習性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晚期 middle turonian

分布( found in )→ 美國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草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4.5-6米

推測體重( mass )→ 1.9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 kirkland & wolfe vide stanley, 2001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kirkland & wolfe vide stanley, 2001

物種描述

古生物學家在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發現新恐龍品種,證明時至今日,北美仍有未為人知的恐龍品種。其中一種名為懶爪龍,這種恐龍和食肉的暴龍同宗,卻吃植物維生。古生物學家說,這種恐龍約在九千萬年前在地球出沒,棲息地點是森林和沼澤交匯地帶,有如今天路易斯安那州部分河流交匯地區。據說,恐龍該都有鳥類的特徵,身體也可能布滿羽毛。

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是在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的祖尼盤地,距離亞利桑那州的州界不到一公里。 在中生代白堊紀億5千萬至7千5百萬年前],地球劇烈暖化,兩極冰雪融化,使海平面升高至比現在高三百公尺,地球表面乾燥地點減少。這段時期稱為〝白堊紀空隙〞,因為對這段時期內地球上的生物,我們一無所知。而祖尼恐龍在9千1百萬年前在北美出沒,故此是屬於〝白堊紀空隙〞的生物。

古生物學家很少看到這個時代留下的恐龍化石。馬里蘭大學古生物學家賀爾茲說:“這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一個我們所知甚少的時代。”

祖尼恐龍的發現引發兩個問題:這種恐龍從何而來?如何演化?

1997年,祖尼盤地發現另一種前所未見的恐龍化石——懶爪龍。懶爪龍是屬於獸腳亞目食肉恐龍中的鐮刀龍類。鐮刀龍類的特徵是臂長、形狀似鳥,主要在蒙古發現。祖尼盤地是美國初次發現鐮刀龍類的地方。

鐮刀龍類雖然是食肉獸,不過小型的牙齒比較適合嘴嚼植物。懶爪龍的籃型盤骨可能用來容納消化植物的腸。懶爪龍的爪像樹懶,頭小而呈喙型,頸細長而瘦削,身體豎立,由粗大的雙腿支撐,尾短。當時地球上開始出現開花植物,懶爪龍很可能用爪拉下樹枝,吃樹葉。

懶爪龍也可能是相當發達的一種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會大大改變我們對恐龍進化的看法。

懶爪龍屬於獸腳亞目的虛骨龍類,但並非是類似暴龍的肉食性恐龍;而懶爪龍與它們的近親演化成為草食性。懶爪龍是種二足恐龍,並以比它們的肉食性祖先還要直立的姿勢來行走。懶爪龍身長約4.5到6米,高度為3到3.6米,重量約一公噸。

一個由兩個獨立標本組合而成的骨骼重建,已完成40%到50%,可讓科學家們描述懶爪龍的特徵。小型頭部,擁有許多葉狀牙齒,適合切碎植被。頸部長而細。手臂長,手部靈巧,手指上有10厘米長的彎曲指爪。腹部相當大。後肢結實。相當短的尾巴。麥金利山懶爪龍與葛氏懶爪龍的差異在於,前者的體型較瘦小、尺骨較彎、以及一些脊椎的特徵。

懶爪龍是北美洲第一個發現的鐮刀龍類,之前發現的鐮刀龍類都是來自於中國與蒙古。懶爪龍的體型比死神龍與慢龍還大,但在某些層面則比這些亞洲近親還要原始。在2005年的猶他州,則發現了一個較早期的相關物種猶他鑄鐮龍。

外表類似樹懶的懶爪龍生存於中白堊紀,約9000萬年前;它們生存於似沼澤的森林,類似路易斯安那州的河流出海口。這個時代的地球氣候非常溫暖,而海平面比現在高約300米,而乾躁土地明顯地減少許多。這個時期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恐龍化石,尤其是北美洲,這使得懶爪龍與相關發現變的非常重要。

懶爪龍的亞洲近親擁有類似鳥類的特徵,而且化石中保存了羽毛壓痕,這顯示懶爪龍可能也復蓋者絨毛狀羽毛,使它們看起來類似食火雞。目前並沒有在懶爪龍的化石上發現羽毛壓痕,可能因為它們所處環境的沉積層無法保存脆弱的羽毛。

發現與種

懶爪龍的第一個化石,是一個腸骨,發現於新墨西哥州的祖尼盆地,當時被誤認為是祖尼角龍的部分頭盾。研究人員後來發現這是鐮刀龍類的化石,並在當地發現更多相關化石。在2001年6月19日,亞利桑那共和報(Arizona Republic)首次宣布懶爪龍的發現與名稱。但直到2001年8月22日,懶爪龍才被正式敘述於科學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由古生物學家詹姆斯·柯克蘭(James Kirkland)與Douglas G. Wolfe所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麥金利山懶爪龍(N. mckinleyi)。

懶爪龍的第二副標本,是一個腳趾骨頭,是在1999年由一位居民發現於猶他州的Tropic Shale組。在白堊紀晚期,該地區屬於西部內陸海道,因此形成了大範圍的海相沉積層。北亞歷桑納博物館曾在當地進行多次挖掘活動,挖出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尤其是蛇頸龍類。這個鐮刀龍類化石的發現地點,在白堊紀晚期距離海岸約100公里。之後,北亞歷桑納博物館在當地發現了更多相關化石。研究人員發現,這個猶他州標本相當類似麥金利山懶爪龍,但體型較大,年代較古老。在2002年的美國洛磯山脈地質學會的兩次會議上,首次討論了猶他州標本。在2007年的亞利桑那地質學會,這個標本被判定是懶爪龍的新種,但沒有命名。在2009年7月15日的《皇家學會學報》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正式發表新種的研究與名稱,名為葛氏懶爪龍(N. graffami) ,種名是紀念化石發現者Merle Graffam。

誤解

懶爪龍被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科學家認為這時這個地方是位於水底的,但它是一種陸棲動物,所以科學家的認為是錯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