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懶爪龍

葛氏懶爪龍

古生物學家在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發現新恐龍品種,證明時至今日,北美仍有未為人知的恐龍品種。其中一種名為懶爪龍,這種恐龍和食肉的暴龍同宗,卻吃植物維生。古生物學家說,這種恐龍約在九千萬年前在地球出沒,棲息地點是森林和沼澤交匯地帶,有如今天路易斯安那州部分河流交匯地區。據說,恐龍該都有鳥類的特徵,身體也可能布滿羽毛。

基本信息

種類介紹

葛氏懶爪龍技術復原圖 葛氏懶爪龍技術復原圖

葛氏懶爪龍(Nothronychus graffami),屬手盜龍類獸腳類恐龍,長著像“金剛狼”一樣鋒利的爪子,但葛氏懶爪龍並非食肉動物,而是食草動物。科學家們認為:葛氏懶爪龍用爪子來自衛,尋找植物,吸引異性的注意。

形體特徵

葛氏懶爪龍(Nothronychus graffami),屬手盜龍類獸腳類恐龍。科學家於2009年在美國境內發現了一種新恐龍化石,長著像“金剛狼”一樣鋒利的爪子,經這個恐龍新種類不吃肉。

這個13英尺(約合4米)高的鐮刀龍類恐龍名為“葛氏懶爪龍”(Nothronychus graffami),大約9250萬年前生活在現在的猶他州一帶,瓜子長約9英寸(約合23厘米)。不過,在葛氏懶爪龍活著的時候,它們的瓜子上覆蓋著一層角質,使得每個最終長約1英尺(約合30厘米),同這種恐龍的頭部長度差不多。

葛氏懶爪龍 葛氏懶爪龍

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利爪——鐮刀龍類的一個共同特徵,新發現的恐龍還有一個並不可怕的大肚子、像鳥一樣的喙、粗而短的雙腿和一個短尾巴,葛氏懶爪龍的葉狀牙齒和大肚子等身體特徵表明,它們是一種以植物為生的動物。

考古研究

Lindsay E. Zanno、David D. Gillette、L. Barry Albright和Alan L. Titus在2009年8月一期《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論文《一個新的北美洲鐮刀龍類和“掠食性”恐龍演化中的植食角色》,文中命名了一種新的鐮刀龍類恐龍——葛氏懶爪龍(Nothronychus graffami),並對鐮刀龍類恐龍與相關類群的系統發生學進行重新估價。

參與這項研究的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林賽·扎諾(Lindsay Zanno)說:“我們確實不清楚。但可以排除幾件事情,如挖洞。我們猜測,它們可能用爪子來自衛,尋找植物,吸引異性的注意。”扎諾認為,作為霸王龍和速龍的遠親,葛氏懶爪龍和其他鐮刀龍類表明,那些食肉動物的祖先可能也存在食草動物。

葛氏懶爪龍化石 葛氏懶爪龍化石

發現意義

歷史上,對於獸腳類(即“掠食性”)恐龍的多樣性推斷假定它們是單一的高度肉食動物。但是,最近大量手盜龍類的發現證據開始質詢這個想法。葛氏懶爪龍這個標本的相對完整性允許對鐮刀龍類(Therizinosauria)——展示最確定的解剖證據的植食獸腳類恐龍類群進行系統發生學的重新估價。在這個迄今最全面的系統發生學研究中,科學家們重新安置鐮刀龍類作為最基礎手盜龍類的後裔。使用集中的變動測試,目前的證據為相關植食種類和肉食種類的特徵演化與手盜龍類中可能的食性的多樣性。最大最好的特徵演化在科學家的研究之中表明為祖源的食性適應性兼容植食(雜食)在這個類群之內。

這些研究結果建議高度肉食是在近鳥類恐龍之中次生獲得的特化食性並且提供潛在的結構入侵,一個在早期虛骨龍類演化中損失的新穎的結構和生態——高度肉食和機會性食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