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龍

鐮刀龍

鐮刀龍是一種類似於鳥類的雜食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中的虛骨龍類、手盜龍類。生活在8000~7500萬年前的蒙古。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前肢上極長的指爪——長達75厘米,可以用於驅趕天敵,或者得到食物。鐮刀龍長有羽毛,但是顯然不會飛,它們體態臃腫,和其他手盜龍類有很大區別。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鐮刀龍刀龍

中文名稱: 鐮刀龍

外文名稱: Therizinosaurus

二名法: 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蜥形綱

目: 恐龍總目

亞目: 獸腳亞目

科: 鐮刀龍超科

屬: 鐮刀龍屬

種: 龜形鐮刀龍

分布區域: 已滅絕

基本簡介

鐮刀龍鐮刀龍

鐮刀龍(屬名:Therizinosaurus)意為“鐮刀蜥蜴”,therizo在希臘文意為“切割”或“砍斷”,sauros意為“蜥蜴”。鐮刀龍是種非常大型的鐮刀龍超科恐龍(原先為慢龍下目)。它們可生長至9.6公尺長,重量可達3到6噸。鐮刀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000萬年前,是鐮刀龍類中較晚期與最大型的代表。

鐮刀龍的化石首次發現於外蒙古,當首次被發現時,它們被認為是一種未知的烏龜,這也是其種小名的來源,但現在鐮刀龍被認為是種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在蒙古發現到一個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勾爪化石。其前臂大約2.5米長,一些勾爪大約75厘米長──就像是用來除雜草的長柄大鐮刀一樣長。鐮刀龍是一種生活在中國戈壁沙漠的鐮刀龍類動物,尾巴僵直,是因為在它的尾骨上長著被稱為骨棒的支撐物。

鐮刀龍是一種生活在中國的鐮刀龍類恐龍.它們長約10公尺,重量可達3到6噸,跟大象差不多重。鐮刀龍的化石首次發現於蒙古,當時被發現時,它們被認為是種烏龜,到後來才證明是恐龍。挖掘出土後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巨爪化石。前臂大約2.5米長,一些巨爪大平均長75厘米。在1954年,這種恐龍因為它們巨大的指爪被命名為鐮刀龍。最近幾年發現了數個鐮刀龍的近親,例如1993年發現的阿拉善龍,與1996年發現的北票龍。

發現與種

鐮刀龍鐮刀龍

最近幾年發現了數個鐮刀龍的近親,例如1993年發現的阿拉善龍,與1996年發現的北票龍,有助於理清鐮刀龍類的演化位置。對於鐮刀龍類的祖先已有不同的理論被提出,有些科學家甚至提出鐮刀龍類是蜥腳形亞目的後代,但這些保存良好的新發現,呈現出類似鳥類的骨盆、腳部、頭顱,有助於確認鐮刀龍類屬於獸腳亞目的手盜龍類。

鐮刀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40年代晚期,是由一個蘇聯與蒙古組成的挖掘團隊所發現,發現於蒙古的納摩蓋吐組(Nemegt Formation)。這個挖掘團隊發現了數個巨大的指爪,經測量後發現有1公尺長。在1954年,這種動物被葉甫根尼·馬列夫(Evgeny Maleev)命名為鐮刀龍(Therizinosaurus),馬列夫認為鐮刀龍是種類似烏龜的大型爬行動物。到目前為止,鐮刀龍屬僅有一個已承認種,龜型鐮刀龍(T. cheloniformis) 。然而,當時並不清楚這些化石屬於何種動物;直到50年代早期發現了更多的化石,例如更多副指爪,以及部分前肢與後肢。後來在中國北部的發現,讓古生物學家得以組合出這種動物的骨骼,並將牠們分類於恐龍,而非烏龜。
70年代發現了數個鐮刀龍的近親,例如死神龍、慢龍,有助於釐清鐮刀龍類的演化位置。對於鐮刀龍類的祖先已有不同的理論被提出,有些科學家甚至提出鐮刀龍類是蜥腳形亞目的後代。但最近幾年,新發現許多保存良好的化石,例如1993年發現的阿拉善龍,與1996年發現的北票龍,呈現出類似鳥類的骨盆、腳部、頭顱,有助於確認鐮刀龍類屬於獸腳亞目的手盜龍類。

形態特徵

鐮刀龍鐮刀龍

鐮刀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40年代晚期,是由一個蘇聯與蒙古組成的挖掘團隊所發現。這個挖掘團隊發現了數個巨大的指爪,經測量後發現有1公尺長。然而,當時並不清楚這些化石屬於何種動物;直到50年代早期發現了更多的化石,例如更多副指爪,以及部分前肢與後肢。後來在中國北部的發現,讓古生物學家得以組合出這種動物的骨骼,並將它們分類於恐龍,而非烏龜。在1954年,這種動物被命名為鐮刀龍(Therizinosaurus),指的是它們巨大的指爪。到目前為止,鐮刀龍屬僅有一個已承認種,龜型鐮刀龍(T. cheloniformis)。

鐮刀龍的食性仍是一個謎,但它們最可能是草食性,它們用大型指爪將樹葉送入嘴中。其他的假設認為它們是以白蟻為食,用指爪將蟻冢挖開;但依照鐮刀龍的巨大體型來看,它們似乎不太可能以昆蟲為食,而且它們牙齒的形狀顯示它們應該是草食性動物。
鐮刀龍的行走方式也是大家值得爭論的問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鐮刀龍的前肢與後肢長度相近,估計是像大猩猩那樣行動。但是更多的學者認為不應該是四肢著地的,因為它前肢的結構不適合支持體重,爪也比較礙事。

鐮刀龍的巨爪可以用來自衛或者是爭奪配偶,遇到敵人時,它可能站著伸開它的臂,象一隻輕拍的天鵝一樣,展示它的巨爪,起威嚇敵人的作用。

生活習性

鐮刀龍鐮刀龍

鐮刀龍的食性仍在爭論中,但它們最可能是草食性,它們使用大型指爪將樹葉送入嘴中。其他的假設認為它們是以白蟻為食,使用指爪將大型白蟻冢挖開;但依照鐮刀龍的巨大體型來看,它們似乎不太可能以昆蟲為食,而且它們的寬廣嘴部與平坦牙齒顯示它們應該是草食性動物。 鐮刀龍被認為有者類似現代大猩猩或史前地懶的生活方式,使用它們的長手臂與銳利指爪來抓取樹上的食物。

鐮刀龍的指爪可能還有其他功能,例如:抵抗掠食者(如同時代的特暴龍)、或是物種內的競爭打鬥(可能為了領地或求偶)。這些指爪也可能擁有綜合以上功能。 鐮刀龍極有可能擁有羽毛,它們的近親北票龍已確定擁有羽毛。
鐮刀龍的巨爪可以用來自衛或者是爭奪配偶,遇到敵人時,它可能站著伸開它的臂,象一隻輕拍的天鵝一樣,展示它的巨爪,起威嚇敵人的作用。
最後是關於鐮刀龍的行走方式,一部分學者認為鐮刀龍的前肢與後肢長度相近,估計是像大猩猩或爪獸那樣行動。但是更多的學者認為不應該是四肢著地的,因為它前肢的結構不適合支持體重,爪也比較礙事。

鐮刀龍類

鐮刀龍鐮刀龍

鐮刀龍類擁有十分非常獨特的特徵,特徵常會造成誤會:鐮刀龍類的頸部長,腹部寬以及四個大腳趾的腳部和吃植物的特徵類似原蜥腳類的恐龍;而的臀部的坐骨往後起初讓古生物學家以為是鳥臀目恐龍。因為這些特徵和早期發現的鐮刀龍類化石都非常不完整,所以讓某些科學家,例如Gregory S. Paul和董枝明認為它們是存活到很晚期的原始恐龍,是蜥臀目與鳥臀目的中間物種,並且單獨成為一個亞目甚至一個目。因為最早認為鐮刀龍類與原蜥腳類有親緣關係,所以早期的描述將它們描繪成半四足動物,然而對鐮刀龍類和所有的獸腳類恐龍一樣而言這種行走方式是不可能的。Rinchen Barsbold和Perle在1980年建立了慢龍下目,認為屬於屬於獸腳亞目的一個獨特分支。而在1992年,董枝明認為慢龍類是蜥臀目與鳥臀目的中間物種,所以進一步將慢龍下目升為慢龍亞目。儘管後來一直沒有什麼人採用Barsbold和Perle或是董枝明的分類方法,但是直到2004年,Clark等人才正式將慢龍下目規定為作為鐮刀龍超科的一個無用的同義詞。
因為九十年代中期發現了阿拉善龍的化石,這些化石的保存在整個鐮刀龍類中是最完好的,它顯示出典型的獸腳類特徵,但是也有鐮刀龍類的大爪子等獨特的特徵,因此阿拉善龍實際是典型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向草食性的鐮刀龍類發展的代表,這一發現解決了鐮刀龍類的分類問題,它們絕對是一類獸腳類恐龍,只是過度特化了。近年還發現了其他的原始的鐮刀龍類成員,例如1999年的北票龍與2005年的鑄鐮龍,北票龍的化石上具有皮膚印痕,顯示鐮刀龍類覆蓋著類似其他獸腳類恐龍的原始羽毛,而鑄鐮龍似乎代表了肉食性手盜龍類與草食性鐮刀龍類之間的遺失環節,因此把鐮刀龍類重新歸入獸腳類是正確的。鐮刀龍超科由Maleev在1954年建立,當時僅包含擁有巨大指爪的奇特獸腳類恐龍鐮刀龍。後來鐮刀龍和慢龍被實際是一類恐龍,鐮刀龍超科開始有了系統發生學上的定義,並逐漸取代了慢龍下目,主要原因是早期的研究讓人誤會慢龍下目是原蜥腳類的近親,而且鐮刀龍超科的創建時間早於慢龍下目。
鐮刀龍類的特點之一就是手上的巨大指爪,鐮刀龍的指爪甚至可達一米,而整個前肢超過三米。鐮刀龍類的不尋常前肢移動範圍和大幅彎曲的指爪可用來來抓取並切碎樹枝,類似哺乳動物中的大地懶類和爪獸類。
關於鐮刀龍類的食物一般認為是植物,因為鐮刀龍類的牙齒不像其他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一樣鋒利,而巨大的爪可以用於抓取並切碎樹枝。不過以前還有兩種看法,1979年A. Perle博士在鐮刀龍類的慢龍化石附近發現一串具蹼的4趾腳印化石,因此有人推測鐮刀龍類可能是水生動物,並且可能以魚類為食,另一些人認為鐮刀龍類類似於現今南美的大食蟻獸可能用巨大的前肢挖掘蟻巢並以螞蟻為食。
鐮刀龍類包括鐮刀龍超科(Therizinosauroidea)早期的阿拉善龍科(Alxasauridae),進步的鐮刀龍科(Therizinosauridae)和一些更原始並且還沒有分類的種類,這些原始的種類有北票龍(Beipiaosaurus),鑄鐮龍(Falcarius)和肅州龍(Suzhousaurus)。 除了這些之外,2001年IVPP的徐星和趙喜進在中國雲南下祿豐組早侏羅紀世地層發現了峨山龍(Eshanosaurus)也曾被認為是鐮刀龍超科,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峨山龍實際是其他的一類獸腳類恐龍。
另外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是中國白堊紀獸腳類恐龍的“垃圾箱”,儘管最初的命名者認為吉蘭泰龍是肉食龍下目且與異特龍有親緣關係。但是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吉蘭泰龍的不同種實際是各類不相關的獸腳類恐龍,模式種是大水溝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tashuikouensis)是棘龍科的原始成員,Chilantaisaurus sibiricus的化石不夠完整難以分類,毛兒圖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maortuensis)可能是原始的虛骨龍類恐龍,浙江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zheziangensis)的骨頭則是來自鐮刀龍超科,可能是南雄龍(Nanshiungosaurus)。
還有一類常被認為是鐮刀龍類的恐龍是恐手龍(Deinocheirus),恐手龍有比鐮刀龍類還大的2.4米長的前肢,但是其實是一類似鳥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