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龍

阿拉善龍

阿拉善龍(屬名:Alxasaurus),是鐮刀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它是鐮刀龍超科內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化石仍然保有其形狀:包括長頸、短尾及長指爪。與其他的後期鐮刀龍類恐龍一樣,它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大型的內臟來處理植物食物。目前已經發現幾個標本,當中最大型的是一頭幼龍,身長超過3.8米長。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阿拉善龍 中文名稱( chinese )→ 阿拉善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alxasaurus
發音( pronounced )→ al-shuh-sawr-us
含義( meaning )→ 阿拉善地區發現的恐龍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tetanurae 堅尾龍類
avetheropoda 鳥獸腳類
coelurosauria 虛骨龍類
maniraptorifromes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a 手盜龍類
therizinosauria 鐮刀龍類
超科(super family)→ therizinosauroidea 鐮刀龍超科
科( family)→ alxasaururidae 阿拉善龍科
屬( genus )→ ornitholestes 阿拉善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o. hermanni 阿樂斯台阿拉善龍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早期albian
分布( found in )→ 中國內蒙古阿拉善沙漠的阿樂斯台村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長4米
推測體重( mass )→ ...
發現者( discoverer )→ d. a. russell & dong, 1995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d. a. russell & dong, 1995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中加恐龍項目考察隊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的阿樂斯台村附近發現的阿樂斯台阿拉善龍,則是屬於新科新屬新種的獸腳類肉食龍,時代為白堊紀早期。這是一種類似緩龍(慢龍)的恐龍,具有奇特的頭骨和腰帶(即骨盆上三塊骨頭的排列方式既不像蜥臀類,也不像鳥臀類恐龍)。 阿拉善龍是迄今為止在亞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白堊紀早期獸腳類標本。它身長3.8米,站起來有1.5米高。重量估計為380公斤,相當於一匹現代斑馬的重量。它的前肢有1米長,後肢長1.5米。它與其他獸腳類的不同之處很多,例如牙齒數目超過四十個,在齒骨聯合部也有牙齒;肋骨與脊椎骨未癒合;韌帶窩發育良好;腸骨的前後較長;爪較短等。阿樂斯台阿拉善龍的發現,使人們對獸腳類恐龍的認識又前過了一大步。
這種身材瘦長的鐮刀龍類生活在植物繁茂的河谷,啃食銀杏樹和開花植物的葉子。它的前肢幾乎和腿一樣長,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它用前爪將樹枝拽到嘴裡。不同於食肉的獸腳類恐龍彎曲的爪子,它的長爪子太直了,不能作武器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