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鼻蜥

鈍鼻蜥

海鬣蜥(學名:Amblyrhynchus cristatus),又名加拉巴哥海鬣蜥或鈍鼻蜥,是僅出沒在科隆群島的鬣蜥科物種,獨有在海中生活及覓食的能力。它們分布在群島的所有島嶼上。它們主要棲息在岩石海邊,但也會出沒在沼澤及紅樹林。

基本信息

分類

海鬣蜥的屬名是由兩個古希臘文組成,意為“鈍鼻”。種小名則是拉丁文的“冠”的意思,指其背上的棘冠。海鬣蜥是須蜥蜴屬的唯一物種。

 鈍鼻蜥 鈍鼻蜥

形態特徵

海鬣蜥是一種黑色的蜥蜴,頭上有一層鹽覆蓋。事實上,海鬣蜥並非一定是黑色的。幼蜥的背鰭較為淡色,一些成年標本呈灰色。它們陰沉的顏色是為吸收熱能,減低消耗能量,避免進入海中疲憊。它們差不多隻吃海中的藻類,在取暖時會從鼻噴出多餘的鹽,故其頭部有時會被一層鹽所覆蓋,看似呈白色。

雄性在不同季節的顏色也有所不同。在南方島嶼正值繁殖期的雄性較為鮮艷,會呈紅色及綠色;在聖塔克魯茲島的則會呈磚紅色及黑色;而在費爾南迪納島的呈磚紅色及暗綠色。

不同島嶼上的海鬣蜥在大小上也有不同。在費爾南迪納島及伊莎貝拉島上的是體型最大的,而在捷諾維沙島(Genovesa)上的則是最細小的。成年雄性約長1.3米及重達1.5公斤,雌性則長0.6米。

在陸地上,海鬣蜥較為笨拙,但它們在水中卻很靈活,以強壯的尾巴來游泳。

生活習性

 鈍鼻蜥 鈍鼻蜥

海鬣蜥是世界上唯一能適應海洋生活的鬣蜥。它們和魚類一樣,能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弋。它們喝海水,吃海藻及其他水生植物。

海鬣蜥是冷血動物,只能出入海中一段有限的時間。但若是在島嶼附近的淺水區,它們可以在水中逗留達1.5小時及水深至15米。它們隨後會回到自己的地盤曬太陽取暖。若身體冰冷,它們不能有效的運動,容易成為獵食的對象,所以在取暖間它們特別具有攻擊性。

在繁殖期,雄性會變得高度地盤性。雄性會聚集大批雌性,與之交配及防範其他雄性。

海鬣蜥會因應食物供應情況而改變大小。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期間,藻類數量大減,海鬣蜥的長度減少達20%。當食物供應回復正常,海鬣蜥會還原其長度。估計它們的骨頭可以縮短達10%。

演化歷史

有學者認為陸鬣蜥及海鬣蜥是的共同祖先由南美洲來到科隆群島後開始演化出它們。一般相信這個祖先曾棲息在已沉沒的火山島上。

另一派的學說指海鬣蜥是源自一類已滅絕的海中爬行動物。

保護狀況

海鬣蜥受到厄瓜多法律的全面保護,且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

厄爾尼諾現象造成定期的數量減少,而它們亦受到入侵物種的掠食。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估計其數量有至少5萬隻,而達爾文研究站(Charles Darwin Research Station)則指有數十萬隻。

研究實驗

研究人員在確定海鬣蜥的警戒距離研究人員在確定海鬣蜥的警戒距離

騷擾實驗

據一項對動物警戒行為的研究顯示,由於缺乏天敵,加拉巴哥群島(位於厄瓜多西部)上的海鬣蜥變得過於馴順,以致在面臨危險時生理反應非常遲鈍,已經缺乏逃生能力。加拉帕哥群島上的海鬣蜥由於屬於史前爬行類動物而名聞遐邇,它們幾乎沒有天敵,數百萬年來一直過著悠閒的生活,性情極為溫順。

然而自19世紀60年代以後,這些海鬣蜥的命運發生了變化。它們要面對引進來的貓和狗的挑戰,偶爾還會遭到鷹的捕食。此外,越來越多遊人的登入也嚴重影響到海鬣蜥的生存。他們不僅打擾了海鬣蜥的休閒生活,而且還帶來不少外來動植物,這會對整個島嶼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

正是為了解人類和外來動物會對海鬣蜥造成多大程度上的影響以及海鬣蜥如何做出反應,來自馬普學院、塔夫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對海鬣蜥進行了“騷擾試驗”。

研究人員首先記錄下海鬣蜥的原始警戒距離,接著追逐海鬣蜥15分鐘,直到迫使海鬣蜥走開並逃離一小段距離為止。實驗結束的時候,科學家捉住了海鬣蜥並採集了血樣,以檢測它們血液中皮質酮(一種應激激素)水平。數據顯示,當海鬣蜥將人類的追趕看作是一種危險時,其血漿中的皮質類固醇的濃度會在幾分鐘之內增加。

海鬣蜥對潛在危險的反應強度與是否經歷過危險事件相關。那些沒經歷過捕食者威脅的海鬣蜥對人類的接近很放鬆,只在與人距離1到2米的時候離開。在此過程中,它們體內的應激激素沒有什麼變化。而在那些感覺到中度被捕食風險的海鬣蜥中,只有在捕食者發出攻擊時海鬣蜥體內的皮質酮水平才會升高,同時只有那些曾被捕捉過的海鬣蜥的警戒距離會增加。與海鬣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時刻面臨被捕食危險的爬行動物在騷擾試驗中其體內的皮質酮水平上升最快。

偷聽空襲警報

 鈍鼻蜥 鈍鼻蜥

新的研究表明,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會偷聽這些警報,從而準備在獵鷹來臨之前逃之夭夭。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一種“啞巴”動物會對其他物種的叫聲產生反應,這一跡象同時暗示了隱藏在背後的動物信號世界的複雜性。

海鬣蜥以生長在水下岩石上的海藻為食,它們經常在岸邊輪流潛水——每次的下潛時間可達30分鐘,用以溫暖自己的身體。而在享受“日光浴”的同時,這種蜥蜴經常成為加拉帕戈斯鷹的口中餐。每當發現頭頂飛過猛禽,這些海鬣蜥便會四散奔逃,尋找避難所。然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生態學研究生Maren Vitousek注意到,在加拉帕戈斯鷹進入視野前,這些匍匐前進的爬行動物有時也會抬起頭來,警惕地注視著天空。每當此時,海鬣蜥的周圍總會圍繞著鳴叫的嘲鳥,因此Vitousek和她的同事決定搞清,這些蜥蜴是否從視野開闊的鳥類那裡得到了最初的警報。

研究人員錄製了本地嘲鳥的“歌聲”和“警報聲”,並將它們播放給生活在常有獵鷹出沒的加拉帕戈斯群島聖菲島上的海鬣蜥聽。Vitousek和同事發現,與普通叫聲比,警報聲促使蜥蜴在60%的時間裡變得更為警覺——研究人員通過測定抬頭張望的海鬣蜥的數量對此進行了研究。此外,研究地點越接近鷹巢——這裡的危險最大,這種差異就越發明顯,這意味著面對巨大的威脅,蜥蜴學會了對嘲鳥的警報聲作出更多的關注。然而,研究人員對海鬣蜥的聽覺卻知之甚少,這是因為這種爬行動物彼此間並不用聲音進行交流,然而Vitousek認為:“實際情況可能比我們的想像複雜得多。”研究人員在2007年10月3日的《生物學快報》網路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