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姓

2、魯國有姓針的,古代家族在魯郡。 2.針建東男,1960年5月出生,山西沁源人。 7、針繼仁先生針繼仁,字卓山,中醫師。

姓氏起源

針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針姓淵源大致有以下四種:
1.系出姬姓,黃帝之後。《路史》云:“康叔後。”《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云:“康叔,衛始封君。此當系出姬姓。”是黃帝後裔。
2.系出媯姓,以封邑為姓氏。《元和姓纂》云:“陳僖公之孫針子,以所食邑為氏。其孫莊子,為衛大夫。八世孫宜臼,奔楚為箴尹。”《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云:“陳為舜後。媯姓。故此支針氏當以邑為氏。”追根究底,此支針姓則源於黃帝,因為舜是黃帝之後裔。
3.回族中的針姓,系少數民族融合後的改姓。回族中的針姓,是一種稀少的姓氏。在其撰編於清雍正初期的《岡志》中有記載。(參見《北京牛街志書――<岡志>》)。
4.東夷族融合後的針氏,系少數民族融合後的改姓。約在夏代中葉時,東夷族不斷地從燕山南遷,東夷族主要的一支少吳氏贏姓也南下,逐漸與箴姓之濟人交往通婚,而取代了濟人,仍取針為姓氏。
5、關於針姓起源還有一種說法:鄭成功有一個兄弟,得罪了朝廷,逃跑時將姓改了。但為了紀念原來的姓氏,遂改成針姓,和以前的鄭姓發音相似。

專家疑釋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研究中心專家解釋:針姓即 “針”(zhēn)姓,現簡化字為“針”。
1、陳大夫針子的後代中有姓針的。
2、魯國有姓針的,古代家族在魯郡。現在此姓多分布在北京、陝西、台灣花蓮、山東、山西等地。

分布情況

1、現在此姓多分布在北京、陝西、台灣花蓮、山西、山東等地。
(針姓在運城金井鄉侯村有一大家,現約有七八家人。現在運城各地陸續有針姓人,多從此地而來)
2、山東濟寧一支,為針慶珠先生一家由山東單縣遷來。1935年到微山湖南陽古鎮開設普慶堂藥鋪。1956年公司合營後,其後人多工作生活在濟寧各地,部分在淄博、濟南、棗莊等地。針慶珠先生後人目前家族成員約70餘人,其族人分布在原籍山東單縣以及山東棗莊、青島等地。

歷史名人

1、針子

武公之弟,針氏先祖。源於陳國開國元侯媯滿,人稱陳胡公,胡公滿生皋羊和犀,皋羊為申公,犀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為孝公。突生圍戎,圍戎立為慎公。靖伯庚後代改姓袁。圍戎生寧,寧立為幽公。寧生孝,孝立為厘公。孝生靈和針子,針子後以針為氏,其子孫為針氏,靈立為武公。

2.針巫

春秋時魯國人。

3.針季

春秋時魯國人。

4.針宜咎

春秋時陳國人。

5.針惠

明朝隆慶年間任如皋知縣。

天南地北針姓人

1、針國友

1949年10月出生,曾用名鍾情、土生為筆名。函大畢業。71年從事國小教育,85年被評為省優秀人民教師,現任國小校長。中共黨員。酷愛文學。94年開始發表作品,曾榮獲過廣播電視台新聞部、報社及地方作協的佳作、優秀、三等、二等獎。代表作散文有《洗衣碼頭》、《山妹子烹“荷包”》;詩詞有《鍾國友詩詞選》;童話有《奇詫的對話》;小說有《婚變》。97、98兩年相繼博取了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頌發的文學創作班結業證書和研修班學習的結業證書。其傳略已被編入《時光的底片・文壇精英錄》。

2.針建東

男,1960年5月出生,山西沁源人。現任山西省沁源縣王陶鄉福星煤礦礦長,山西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常任理事。沁源縣政協副主席。長治市政協常委。長治市工商聯副會長。主要業績:198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發展,率先在王陶批辦“福星煤礦”,10年來依法經營,艱苦創業,固定資產達1000萬元,年產原煤10萬噸,每年交稅280萬元,辦礦10年來,每年拿出10萬元來救濟貧困戶和幫助捐資當地中國小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公共服務並首家在王隨中學成立“針建東教育基金會”,每年拿出2萬元來作為獎勵模範教師和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全社會很快掀起了一股尊師重教,捐資助學的熱潮,很多村莊的學校從破爛的廟堂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校園,全面實現了“一無、兩有,三配套”徹底改變了落後的教學條件。
1995年主動到最貧困的王頭村扶貧,經三年的紮實工作使該村摘掉了貧困帽子,走上了文明村的道路。沁源王和煤礦是一個年產5萬噸的國營煤礦,由於管理不善,事故多發,礦井倒閉多年,240名職工整體下崗,成了國家的包袱,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為了下崗職工的生活,主動投資180萬元,救活了這座礦井,240名職工重新走上工作崗位,1999年以企業養林業大膽調整產業結構,購買荒山3000畝,開展了大規模的荒山綠化造林工程。發展方向:以企業養林業開展大規模的荒山造林工程。

3、針紅武

山西運城人,1975年生,系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運城市戲迷協會會長。做過十年報刊編輯記者,近年來主要從事是戲曲宣傳、交流,戲曲活動等方面的工作。18歲開始發表民間文學作品和小說,20歲開始在《河東工商報》社從事編輯記者工作,30歲發起成立山西省運城市戲迷協會,並擔任會長,當時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戲迷會長。戲迷協會成立以來,針紅武將協會辦成了戲劇愛好者的活動平台,通過舉辦活動、組織演出、戲迷評戲、宣傳交流等多種形式對當地劇中進行了宣傳交流,為推動蒲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努力。十多年來,他先後采寫了大量的新聞作品,蒐集整理了一定數量的民間故事,組織開展了多次戲曲活動,出版發行了很多戲曲音像作品,客串演出了山西衛視多部方言電視劇《醋溜故事》,撰寫了不少的戲曲評論文章。為宣傳河東戲曲,推廣蒲劇藝術,提高演員的社會影響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現供職於山西省保險行業協會運城辦事處。

4、針宏偉

山西介休人。祖籍山西沁源

5、針躍軍

山西運城人

6、針慶珠先生

1935年由山東單縣遷至微山湖南陽古鎮,開設普慶堂藥鋪。 藥店,在方圓百里名聲很大。原普慶堂店主針慶珠先生,店門上懸“先學耐煩”匾,店內掛“出售雲、貴、川、廣地道藥材”條匾。出售膏丹丸散,凡售草藥,憑方付藥,劑量準確,每味藥用小單包,紙上印有此藥形、味、功能、產地、飲食禁忌等。然後,大紙(印有堂號)包起,外加一過濾藥渣小籮,並交代煎藥注意事項。買賣做得極和氣,譽滿鄉里。
微山縣誌 衛生志1987版》曾有記載。1956年公司合營後,其後人多在微山縣衛生系統工作,部分在淄博、濟南等地工作。針慶珠先生後人目前家族成員約70餘人。輩分依次為慶、繼、明、天,1990年代後續十字:天、泉、金、鑫、光,德、厚、有、遠、廉。

7、針繼仁先生

針繼仁,字卓山,中醫師。1924年出生於山東單縣。1935年與兄長(針繼奎先生,名老中醫)一起隨父到微山湖南陽古鎮,開設普慶堂藥鋪。1956年公司合營後,先後在山東微山多地醫院從事中醫及衛生防疫工作,1978年退休後,定居於工作生活二十餘年的微山湖畔滿口。2010年4月16日,先生不幸辭世於兗州,享年87歲。半個多世紀以來,先生認真研習中醫藥理理論,傳授醫學理論知識,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在當 時經濟困難、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有效改善了濱湖百姓的就醫狀況。先生性情寬厚和藹,心地善良平和。“世事如棋,讓一步,不為虧我”是先生性格的真實寫照。數十年的行醫生涯,與人為善的性格,使先生與周圍民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深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先生是一個外弱內強、樂觀向上的人,半世孤身、含辛茹苦撫養七子女成人,備嘗人生艱辛。七十年來,先生一日三餐與酒相伴。雖以酒會友,但從不飲過量之酒,留下了幾多人生佳話;先生熱愛生活,灑掃庭除,種花養鳥,給家庭、給親朋好友帶來了幾多歡樂。同時,先生在書法藝術方面亦有較高的造詣,或端莊雄健的顏體楷書,或圓潤秀美的行草書,永遠留在了一張張處方箋,及贈送親友的一件件書法作品中。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醫術傳世,道德永恆!

8、針偉

針偉,字育戎。1968年出生在山東微山湖畔中醫世家,定居於孟子故里嶧山西麓。受傳統文化影響,對書法繪畫、語言文字及其它古典藝術有著濃厚興趣。1996年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習,目前學習《初拓勤禮碑》、《堅淨居叢貼》等古今碑帖。建有“松風居士”網易部落格,經常性發表“育戎字課”,以求讀者點石成金;撰有《秋日登高蓮青山》等韻語遊記,以及《紅樓夢裡的魯南話》等博文,以期與博友分享生活之樂事。陋室高不盈丈,僅可容膝,名曰宰穎軒。齋號由李華亭先生命名題寫。屋小天地大,往來墨客多,省內外眾多方家曾光臨宰穎軒指導。
現為山東楹聯協會會員,就職于山東鄒城一國企。
目前,已於針紅武、針虹娟、針小偉等外地針氏族人取得了聯繫。

9、針錦魁

山西沁源人

10、針明強

山東 單縣人

11、針志剛

老家為山西長治市沁源縣王陶村

12、針明斗

是共青團中央表彰的青年企業家。山西人。

媒體報導

山西晚報“尋訪稀罕姓”專題報導

據里長家輩講,鄭成功有一個兄弟,得罪了朝廷,逃跑時將姓改了。但為了紀念原來的姓氏,遂改成針姓,和以前的鄭姓發音相似。
“全校就我一個人姓針,看到我的姓,不少人都想見見我,覺著挺有趣!”初見針虹娟,性格開朗的她向記者介紹自己。19歲的針虹娟在山西省綜合職業技術學院上學,從老家長治市沁源縣王陶村來到太原後,還從未見過同姓氏的。“其實在老家,針這個姓也不多。”針虹娟回憶說,村里也就七八家姓針。
10歲時,針虹娟來太原上學,不少同學給她起綽號叫“針頭”。起初老師上課點名,也都質疑這是否是個姓,“咱們班是不是有個叫虹娟的同學,是不是把姓寫錯了?”每到這時,針虹娟都會站起來解釋:“是針,我就姓針,沒寫錯!”
針虹娟聽父親講,以前老家有一份針氏家譜,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被燒毀,“我父親還在長治老家,他特別關心我們的姓氏,還準備重修家譜!”為了找到一些針氏來源、發展的線索,針虹娟經常在網上查尋,後來還找到一位同姓,是山東人,兩人經常聯繫。“現在我們還想在太原找到同姓氏的,一起重修家譜!”針虹娟說。
“您好,我姓針,和今天刊登的稀罕姓一樣。”昨日下午,記者接到了針志剛先生打來的電話,電話中他的語氣很激動。今年30歲的針志剛,老家也是長治市沁源縣王陶村的,但在太原出生長大,回過幾次老家,印象也不深了。“在太原,我從沒有見過同姓的,今天報紙剛一刊登,就找到一位同姓人,還是老鄉呢!”針虹娟高興地說。現在兩人已取得聯繫,他們相約好,要一起研究一下自己的姓,看看有沒有親戚關係。

文獻記載齊風韶韻之先齊族的起源

傳說早在夏前已有齊部落,被稱為北齊,又叫濟,居於今河北正定縣之詆水,又稱濟水。 他們是黃帝後裔十二姓的箴姓之後。約在夏代中葉時,東夷族不斷地從燕山南遷,東夷族主要的一支少吳氏贏姓也南下,逐漸與箴姓之濟人交往通婚,而取代了濟人,仍取針為姓 氏。以後又繼續南遷至山東臨淄縣之天齊淵,建立齊國,曾成為贏姓的部落聯盟的盟主。當周武王滅商時,齊國曾參加東夷十七國聯合起來反抗周朝,被周成王所派的周公旦、姜太公 所討滅。於是,周朝為了綏撫東夷殘部,且齊國近鄰有姜姓逢伯陵早在夏初已立國於此,其中尚有一些姜逢遺民留居於原地,所以便封姜逢的同族姜太公之子丁公極為齊侯,取代東夷族 針(又作威)氏之齊國故地。姜太公所建立的齊國之後,多有研究,但之前的先齊卻鮮為人夏代以前的齊部落,本在河北高邑縣的*水之濱。《世本》謂商的祖先“昭明居砥 石”,亦為《尚書・書序・正義》引之。砥石之下有*水,亦作*水,又作濟水。《荀 子・成相》稱:“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昭明之父契則居蕃,契之父為帝嚳。 據此而論,契相當於帝堯時,昭明則相當於帝舜時期,約距今四千三百年前的時候。近年來考古學家有人認為東夷族起源於燕山一帶。蘇秉琦先生曾發表了《燕山南北地區考古》的講話(《文物》,1983年12期),認為1957年在河北平山縣採集的彩陶紋飾具有紅山文化特徵, 它跟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不同,而跟北方文化的關係密切。.從《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一書中,可看到河北中部廣泛地分布著商人的墓葬和遺址、遺物,有許多和中原二里崗期的商文 化相似,而且是北早於南,暗示著商人是由北方逐漸南遷到河南的。從商人信仰燕子乙鳥圖騰而為子姓,商湯名帝乙來看,商人最早起源於燕山一帶。 金景芳提出“商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說”(《中華丈史論叢》第7輯),基本上是對的。他引用《淮南子・地形訓》說:“遼出砥石。”高誘註:“砥石山名,在塞外,遼水所 出,南入海。”認為砥石既在遼水的發源地,當在今內蒙古的昭烏達盟地方,即在燕山之北,這當為契之前人所居之地。契居之蕃地,又叫毫、蒲、薄、番,乃一音之轉,以後商朝 都毫,正是把他們始祖契的故居之地蕃(毫)的地名移殖到河南來,契乃是商族進入父系社 會的第一個祖先,成為商族父系社會的始祖,在此之前可能是母系社會或父母系交叉的÷種過渡性氏族社會。蕃地所在,據《史記・趙世家》云:“秦攻番吾。”《正義》:“上音婆, 又音盤,又作蒲。”《括地誌》云:產蒲吾城在恆州房山縣東二十里。”即漢之蒲吾縣;有鐵山即房山(《漢書・地理志》)。蒲吾又作番吾,在今河北省平山縣東南二十里,故址已為黃壁莊水庫所淹沒。蒲吾,《史記・蘇秦列傳》作“秦甲渡河逾漳,據番吾”。《集 解》作“蒲吾”。而《張儀列傳》及《趙世家》皆作番吾。《六國年表》作”*吾”,《逸 周書・王會解》作“般吾”,可見地名甚為古老。則契居番乃在平山東南,其子昭明更南遷 於砥石,在高邑*水之上,後又南遷於商,即今臨漳的漳水之濱。那么,昭明之砥石,決非 如金氏所說而遠在北方的昭烏達盟。昭盟之砥石,恐系商人最早之居地,由昭明南移而帶來亦未可知。故張蔭麟《中國史綱》謂昭明居砥石乃在今河北泯水流域,是對的。《太戴禮記・ 帝系》亦作*水。《山海經・北山經》有“敦與之山,*水出其陰,而東流注於彭水,”郭 璞註:“今*水出中丘縣西窮泉谷,東注於堂陽縣,入漳。”《漢書,地理志》載: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石濟水所出,東至癭陶入*。”房子今高邑縣癭,陶今寧晉縣,丁山說: “頗疑*與石濟下游,古有*石之名,即昭明所居。”(《三代都邑論其民族丈化}載《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5卷1期)*澤即今寧晉縣、隆堯縣之間的寧晉泊。正是北支*河(即石 濟水)和南支*水所注入,*河上游即槐水,發源於贊皇縣之黃沙嶺。*河一名白溝水,即 古石濟水,應劭以為即四瀆中之濟水。蓋*與濟通用,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以*水即 濟水,亦即石濟水。砥石乃*水與石濟水之合稱。*音脂,源出元氏縣西北五十里封龍山。(《讀史方輿紀要》卷14)《水經注》謂即井陘水。《元氏縣誌》謂:“*水流合於槐水, 在縣西南六里,地名紙屯渡河。”蓋*、脂、紙為一音之轉。 濟水既確定在高邑一帶,古亦奉為四瀆之一。則濟水之名乃齊人所居而取名。據羅泌《路史・後紀五》載黃帝之後有“箴,濟及滑,箴姓分也,後合以國令氏”。而《國名記 甲》在黃帝之宗下載:“箴,衛有針(成公六年)。邵氏《姓解》作箴,皆音針。”羅泌是 綜合王符《潛夫論》等書寫成的。該書的《志氏姓》載:“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姓),……*。又“*姓滑、齊”。是箴即箴或針,齊亦作濟。濟為黃帝之後,乃十二 姓中之箴姓分支。黃帝曾與蚩尤、炎帝戰於阪泉和涿鹿,皆在河北北部一帶,其子孫有一部分留居於河北,如陶唐氏、有易氏等。濟又叫有濟氏。《山海經.海內東經》有”濟水共出 山南東丘,絕鉅鹿澤,注渤海,入齊琅槐北”。鉅鹿澤北與寧晉泊古時連成一片,琅即坻之誤,齊即濟,是齊琅槐實即濟水、*水、槐水三水匯合而注入*澤即鉅鹿澤。可見濟水地名甚古,比起山東臨淄縣天齊淵更為古老,據此當為齊人最早的居地。 齊地既定在河北高邑縣*河之濱,那么,齊人的箴姓之地又在何處呢?據鄧名世《古今 姓氏書辯證》針姓,“陳僖公之孫針子,以所食邑為氏。”乃引自《世本》、{潛夫論・志氏姓}及(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集解》。針原為衛邑,當在河南濮陽一帶,後為陳邑。這個濟水之濱的齊國,即《山海經》之“北齊之國”,與以後南遷於山東臨淄縣天齊淵之濱的少 昊氏之後的南齊相對而言。《路史・國名記甲》誤認北齊與南齊皆為姜姓,說“北齊,齊之先有逢伯陵,蓋伯陵前封逢,後改於齊,故《山海經》有北齊之國,姜姓是兩齊雲”。亦 地齊,濟錯以一分為二。《路史・國名記乙》又載:針姓、列入少昊氏之後贏姓國。《山海經・大荒北經》稱 “有山名齊州之山,……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日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誤,蓋即箴姓。這個北經里的齊州之山,當在北齊,已為少昊氏贏姓所取代,仍改從箴姓。巳進入農業社會了。這時當在夏代初期,既東夷族有窮氏后羿滅夏之時,其他爾夷族贏姓諸 支族也隨紛紛南下,占奪夏族的河北故地。商朝始祖昭明之後亦南下入居商丘及黃帝族顓頊之後的的帝丘故地,另一支贏姓則也跟著在砥石附近的*水(濟水)一帶,奪占黃帝族箴姓北 齊之地,與原北齊人雜居通婚,也由贏姓冒稱為箴姓,但卻認是少昊氏之後了。 羸姓齊人,後又繼續向東南渡黃河而分居―於濟水下游,也把國名或部族名命名這條水。即《書・禹貢》的“導流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又“濟河惟兗州”,又“浮於濟漯”,《詩 經》有“*濟盈”。《周禮・職方》云:“兗州,川曰河濟。”因春秋時,濟水源出河南濟源縣王屋山南麓,亦稱*水,東流為豬龍而入黃河,故道又穿過黃河而南,折而東流至 山東,與黃河平行入海。即《水經注》的“濟水出河東*縣王屋山,其下流東北入海”。今 下游為黃河所襲占,僅存河以北的發源處。濟水流經山東鄆城北,又稱沮水。這個地方或即 齊人由北齊南遷於此而命名濟水,成為古代四瀆之―。《春秋》莊公三十年,“遇於魯濟”,注,“濟水歷齊魯界,在齊界為齊濟,在魯界為魯濟。”《左傳》隱公三年,“鄭伯之車僨 於濟”。《國語・吳語》云:“西屬之濟。”註:“宋水也。”《爾雅》濟為*,錢坫雲 當為滎,近是。又為齊(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第12濟)。則濟可作齊,正因 居於濟水之濱,濟水原叫齊水,後加水旁作濟。 《山海經・中山經》又有“支離之山,濟水出焉,南流注於漢”。註:“今出酈縣山中,南入漢、酈、離音同。”酈縣今河南內鄉縣東,即《水經注》之*水,出酈縣北 山。這條濟水之得名,當或為黃帝族之箴姓北齊人,有部分避東夷族贏姓齊人之迫,而於此。 當夏代中葉,贏姓齊國只再東遷於今山東臨淄的天齊淵。《左傳》昭公二十年,曰:“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其季*或即季蕆又為葳、箴之誤,然則,季*為季箴。則贏姓齊人改稱箴氏,・而遷於最早居於臨淄的 東夷族爽鳩氏的故地。因他們既同族而又生活習慣皆同,為遷居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其在濟水所因的地名,有後周置濟州,在今山東鉅野縣。東漢濟北國在今肥城縣, 建為濟北郡。漢置濟南郡,在今濟南市。漢置濟陰郡,在定陶縣西北,晉改濟陽郡。又 濟陰縣,在曹縣西北。又置濟源縣。明置濟寧州{,民國改縣,今為市,元代建濟寧路。 又有齊河縣,均與濟水流經之地有關。濟水亦即齊水。《唐韻》、《集韻》皆謂:濟 也。《莊子・逍遙遊》註:“其濟―也。”《釋文》作“濟,本又作齊”。《尚書大傳稱“濟者齊”。故古代齊、濟皆可通用。 何以證明北齊人曾南遷山東而居於濟水呢?《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 顓臾,風姓也,實司太*與有濟之祀。”任國在今濟寧市,宿在鄆城縣,須句在壽張縣,在費縣,他們都是太*(昊)氏風姓之裔,故祀祭其始祖太昊氏。因其繼齊人之後而居濟故地,故亦祀祭有濟氏。除顓臾由濟水東遷到沂水上游外,其餘三國都在濟水之濱, 民當有一部分未東遷大齊淵的齊人,齊人少昊氏之後,風姓諸國是太昊氏之後,他們 東夷族集團的兩大支,所以相處得很好。因而風姓渚國也奉祀有濟氏了。如齊人沒有在居過,則風姓諸國就不會奉祀有濟氏,因天齊淵則距任、宿諸國過遠又毫不相干,沒有 去奉祀天齊淵的有濟氏了。李玄伯謂:有濟即肓齊,以齊為圖騰者,齊地之得名即因齊團之定居其地,濟水之得名亦然,各地名水名皆得自同名的圖騰,考證象常謂地自水得名,實在 錯誤,水又何自得名呢?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圖騰制度及政權的集中》)這種 論斷完全正確,只是他把齊作為風姓,乃風姓支圖騰團之一,則有誤。 齊人稱有濟氏,實則是充當部落聯盟的首領,如有夏氏、有虞氏、有仍氏有緡氏,有窮氏、有莘氏、有邰氏、有庳氏、有扈氏、有易氏、有媧氏等。當齊人育濟氏又東遷到臨淄 縣的逢山下的一片泉池之濱時,就命名為天齊淵和天齊水。天者大也,天齊即大齊,自稱可配天者,也可證明齊人為部落聯盟首領的身份,他們經歷了夏末、離代,都為東方嬴姓東夷 族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即所謂伯主,與奄人同為贏姓諸國的領袖。 有濟氏也被當作東方的神明來敬祀,正由其重要地位和長期任部落聯盟而有權威受人尊敬的領袖所決定的。《史記・封禪書》載:秦始皇至東海濱,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 將目右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大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淄南郊山下者。”又云:“自淆以東,祠大川二‘濟、 準’。”《集解》:“蘇體曰:‘當天中央齊’。”則未免牽強附會。《索隱》:“顧氏 案:解道彪《齊記》雲‘臨沿南有天齊泉’,五泉並出,有異於常,言如天之腹齊也。”又引《風俗通》云:“濟廟在臨(淄)邑,淮廟在平氏也。”是則濟廟即奉祀有濟氏亦即濟水與天齊淵的水神之祠廟。 對天齊淵的記載,如《水經注》:淄水,“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浴縣故城南錳炱腖?nbsp;口,水出南郊山下,謂之禾齊淵,其水北流注於淄。”《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六青州府, 也謂天齊淵在臨淄縣城東南八里。《山東通志》卷三十二疆域志第三,山川,青州府臨淄縣條也引此。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五青州府臨淄縣載:“天齊淵,在縣東南八里,出 南郊山下,有五源並發,廣可半畝,土人名龍池。……(顏》師古曰:謂其中神異如天之腹 齊。《齊記》補引晏子曰:吾聞江深五里,海深十里,此淵與天齊。司馬彪曰:齊回水如磨 齊也。豈以眾泉並出,鏇流如齊而名歟!”嘉靖《青州府志》卷六地理志一,山川也同。由於地下水豐富,源源不斷地湧出地面,南面有逢山及牛山、稷山高聳,古代森林密布,為天 齊淵提供了水源。北面則肥沃平原廣坦直至渤海之濱。這裡正可建為國都,提供眾多的居民用水。所以,歷經爽鳩氏、季*氏、逢伯陵都擇此地建為都城,可見地理位置的優越。且傳 說“此淵與天齊”的神話化,直到解放不久前,還有許多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地來天齊淵故地燒香求神,可說是祭有濟氏的濟廟的延續,長達三千多年之久了。於欽《齊乘》也談到天齊 淵出土過帶天齊字的瓦當,解放後齊古城的考古調查中曾採集到有“天齊”銘文的半瓦當,為戰國、秦代之物。則此地在周代確已被稱為“天齊”。“齊國祀天齊淵的習俗,已為考古 發現所證實。”(王恩田:《關於齊國建國史的幾個問題》,《東嶽論叢》1981年4期)金 大定年間臨淄故城內出土的北齊時代刻石有“天齊觀”字樣。這些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完全契合廣致,天齊淵的所在地是無可非議的。 當商王帝乙時,曾不斷東征人方,在齊地停留過。人方在魯中一帶。那么,齊地決不會遠在今臨淄,而應在鄆城的濟水之濱。卜辭有:“癸已卜貞;王旬亡猷,在二月,在齊*。 惟王來征人方。”(《殷虛書契前編》二・―五・三)又:“□巳王卜貞;旬亡猷。王乩口月, 在齊*。惟王來□。”(《殷虛書契前編》二・一五・五》郭沫諾曰:“齊當即齊國之前身,蓋殷時舊國,周人滅之,別立新國而仍其舊稱也。春秋時齊地頗廣大,殷代之齊,當指 齊之首都營丘附近,今山東臨淄縣也。”,(朱芳圃:《甲骨學商史編》上冊第5頁)把商代之 齊地定聲遠在臨淄是不恰當的。李學勤說:齊*,“它可能與河陽濟水有關。‘齊’決不是 周代原名營丘的齊城。,”(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59頁)的確,這個齊即與濟水有關,地址在鄆城,並不在河南之河陽縣,又可證齊人確曾居于山東境 內的濟水流域;又從殷代青銅器《婦齊冀鬲》銘文看,齊人曾嫁女與冀,冀國在黃河之北,今河南淇縣一帶,如齊人這時遠在臨淄的話,這種通婚在古時交通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是很難 做到的。齊部落的稱齊以及發展為齊國,是有其來由的。 齊字,甲骨文、金文、古缽、三體石經有不同寫法,而古璽則有作*者,加邑旁乃是春 秋時之寫法。 《說文解字》云:“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大徐本引“徐鍇曰,生而齊者,莫若禾麥。二,地也,兩旁在低處也。這些說法,歷來沒有異議。如王筠《說文解字句讀》 卷十三云:“魏三體石經古文作*,三平無參差。此參差者,作篆者配合之,取適觀耳。又加二以象地形。”朱駿聲《說文通訊定聲》謂“其中高地之禾,左右下地之禾也”。朱活也 主張以上看法,並認為與齊國臨近的萊、牟兩國的*、*,都是生產大小麥與農業有關,並 以今臨淄一帶還是山東小麥的高產地區來論證。(朱活:《齊魯考辨》載《齊魯學刊》1980 年5期)這些論證都言而未盡,且尚定其原始的真正含義。從圖像形態來看,倒象參差不齊的短穗野生小麥。古代野生小麥遍布於燕山山脈、北方草原和黃河流域一帶。1953年河南盧 氏縣科技組首先發現了野生的小麥草,李*也先後在洛河沿岸(發現有許多新石器時期原始 社會的遺址)、三門峽、洛陽、西安、寶雞一帶都發現有小麥草的分布。小麥草就象一種古 的活化石殘存在我國各文化發詳地和黃河流域上游地區,它被農民當成一種有害的雜章,從培植的小麥曰里不斷地被拔除。隨著農業的發展和農田管理技術的加強,現在這種與小麥 源有關的小麥草就越來越少了。可能當七八千年前農神氏嘗百草時期,選中了那些有利的變異或者是天然雜交後代,並被保存繁殖下來,培育而轉變為最早的原始小麥。其麥穗即短 而參差不齊,正象甲骨文的*字。至今我國山西南、西北高原尚有普通小麥原始的野生類型,有一粒至數粒的,短穗上有長芒,又被多層厚殼。所包裹著,正與齊字維妙維肖,一棵野 升小麥,有很多分櫱不能抽穗,每棵至多只能抽三、四個小穗,故齊字三穗正代表普通野生小麥的一般結穗形態。其主要穗成熟早而稍高一些,周圍分櫱的旁穗出穗遲而稍矮一些,於 是便形成了齊字排列。原始社會的初民正是採集這些野小麥為糧的,在今雲南的西南和西北部,有些山區農業尚處在刀耕火種狀態,這裡也有一種原小麥,處於半栽培狀態,穗節脆弱 而易折斷,穎殼堅硬並緊包裹子粒,當也農民每年都加採集,先用火烤,然後用石杵搗去外殼作為食料(李藩:《中國栽培植物發展史・小麥》)在西藏的雅魯藏布江河谷農業地帶,也可找到這種半野生小麥。 我國先民通過把野生小麥培育成家生小麥時,麥穗抽穗逐漸趨於整齊,顆粒也多而飽滿,故音為齊了。這些從考古資料上可得到證實,如在河南陝縣東關廟底溝原始社會遺址的紅燒土上有麥類印痕(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距今約七千年。(安徽省博物館:《安徽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載《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金善寶:《淮北平原新時器時代小麥》。載《作物學報》1962年第1期)青海諾木洪遺址中保存有麥粒。(青海文物管理委員會:《青海都蘭縣諾木洪搭里他里哈遺址調查試掘》。載《考古學報》1963年第1期。趙生琛等:《青海古代文化・諾木洪文化》雲南劍川縣海門口遺址發現麥穗,距今三千多年,相當於殷周時代。商代卜辭中有眾多的來和麥字,《周禮》也有“告麥”、“登麥”之類的記載。可見把野生小麥培植成家生小麥的,正是我國的先民通過長期的實踐而育成的,以至演變繁育成為今天的三萬多個小麥品種,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黃帝族箴姓齊人,可能是最早把野生小麥培植成家生小麥的古老氏族,因以齊為族稱。當原始社會採集野小麥者都多為女人,每到夏秋之交,野小麥成熟時,在開始採集中首先要舉行一次祭祀麥神的典禮,婦女們把三支麥穗插在髮髻上,載歌載舞。雲南的納西族,僳僳還保留這種習慣。就象今川鄂湘黔邊區的土家族跳“毛谷斯”祭祀舞一樣,披上谷穗祭祀穀神,祈禱豐收。 由於齊人由氏族而部落 、部族、國家,從生產發展帶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先齊族源遠可謂流長,影響後世甚大。(來源:淄博信息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