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縣城

臨淄縣城

秦置臨淄縣,治所在今淄博市臨淄區北,為臨淄郡治。西漢屬齊國。三國魏、晉屬齊國。北齊天保七年(556)省入益都縣。 臨淄縣是我國古代齊國的古都,人口較多,位於山東省中部地區。

簡介

秦置臨淄縣,治所在今淄博市臨淄區北,為臨淄郡治。西漢屬齊國。三國魏、晉屬齊國。北齊天保七年(556)省入益都縣。

臨淄縣是我國古代齊國的古都,人口較多,位於山東省中部地區。


臨淄縣城

位於今齊都鎮齊故城東南隅,其西牆與齊故城小城東牆重合,北牆伸進齊故城大城近30米。牆基系灰土夯築,高10米,周長約3.5公里。現城垣大部分已拆除,唯東北角尚存高5.5米,寬2.6米,長100米的殘垣,略作方形。沿城牆外周挖有兩丈多寬的護城壕。

縣城為元末達魯花赤李仲明所建,明代多次加固重修。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於四門建敵樓;正德七年(1512年)在西、南、北三門增築月城。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重修時,四門上楹嵌刻石之橫匾。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增築炮台六座。建國後,城垣、城門已全部拆除,四門石匾現存臨淄石刻館。

歷史沿革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公元前859年,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縣制,始置臨淄縣。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

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復立臨淄縣。

北宋時,臨淄縣屬青州,金時屬益都府。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臨淄縣併入益都縣。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復置臨淄縣。

明清兩代,臨淄縣均屬青州府。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存縣、道,臨淄縣隸屬膠東道。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廢道制,隸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縣政府撤離。臨淄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清河行政區。

1938年10月,建立長(山)、桓(台)、臨(淄)、益(都)四邊縣,原臨淄縣西部村莊劃歸該縣。

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原臨淄縣二區及三區的淄河以東各村劃歸該縣。同時將廣饒縣三區劃歸臨淄縣管轄。

1940年4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其所轄的臨淄地區復歸臨淄縣。

1942年,益壽臨廣四邊縣第二次建立,臨淄二區及三區的淄河東各村又歸四邊縣。同時將二區劃為東二區和西二區。同年7月,將博興縣五區劃歸臨淄縣。

1945年8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所屬臨淄地區重歸臨淄縣。原廣饒縣三區、博興縣五區仍歸原屬。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區與冀魯邊區合併,稱渤海行政區。當時臨淄屬渤海行政區五專署。

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三專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清河專區。

1950年5月,清河專區撤銷,臨淄縣劃歸淄博專區。

1953年7月,淄博專區改為淄博工礦特區,臨淄劃歸昌濰專區。

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臨淄併入益都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1年10月10日從益都縣劃出,重新設立臨淄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9年12月16日,臨淄劃歸淄博市,改為區制;1970年1月正式以臨淄區的名義對外辦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