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石刻館

臨淄石刻館

臨淄石刻館位於山東[地理區域]省淄博市臨淄區,現院西邊和南北兩端建有86米長的碑廊,陳列著漢至明、清時期的各類石刻、造像、碑碣100餘件,有佛像翁仲、石獅、石虎、石羊等。還有碑碣墓誌和漢代畫像石門,有名的阿育王塔級(俗稱八棱碑)、徐狀元墓志銘[悼念文體的一種]、臨淄縣城門楣石等均陳列於此。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臨淄石刻館臨淄石刻館
1984年7月,淄博市政府公布為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以西天寺舊址為基礎,以大佛為中心建起了臨淄石刻館,將臨淄區現存的石刻100餘件集中在此陳列。
1985年,在興建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同時,在西天寺舊址上新建了臨淄石刻藝術陳列館。石刻館以西天寺原有北魏大佛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區內100多件具有重要文物、藝術價值的石刻、佛像、碑碣被集中在這裡,得到妥善的保管和研究利用。石刻館現為齊國歷史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刻館門前兩側安放著一對漢白玉雕石獅,傳為西天寺舊物,頸系馴帶,爪戲繡球,造型具有明顯的元明風格。石刻館門楣上懸掛著鎦金匾額,由當代書法家王遐舉題寫。

康山寺大佛於1985年也喬遷於此,身高4.15米,寬1.9米,厚0.9米,重10噸,立於北魏大佛前,居院中央,兩尊大石佛在院中前後聳立,既保持了寺院特色,又構成了臨淄石刻的獨特風格。

1998年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8月28日,臨淄石刻藝術館經裝修改造後,於齊文化節期間免費對外開放。

石刻藏品

北魏石佛

臨淄石刻館臨淄石刻館
興福寺石佛三尊東西並列,結跏趺坐於半米高的束腰須彌座上,施螺髻,披袈裟,袒右臂,三佛等高1.77米,面部稍殘。舊縣誌記載,興福寺在相家莊西門外,有造像三,明洪武二年制。

1985年春,三尊石佛移於石刻館內。進入院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矗立的兩尊石佛,呈南北縱向排列。南面一尊高4米有餘,重約10噸,立於雕刻著212個小佛像的巨型石座上。石佛面向館門,赤足而立。石佛頭部是後來所換,和佛身風格有所不同。原在齊陵鎮朱家終村的康山寺中,1984年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985年為便於集中保護管理,動用大型吊裝設備轉移到石刻館內。北面一尊就是著名的北魏大石佛,佛身高5.6米、寬1.8米、厚1米,面龐豐滿,頭飾螺髻,赤足袒胸,身披通肩袈裟立於覆蓮座上。雕刻手法呈現北魏風格。因長年累月風雨盤剝,致使石佛口部與左手上有殘,1964年山東省政府曾撥款3000元建房加以保護。據民國九年《臨淄縣誌》載,此佛名“無量壽佛”,原在後趙石虎所建興國寺中,宋初興國寺更名廣化寺,元代至正年間寺毀,明代洪武年間重修,改稱西寺,即西天寺。西天寺已經毀壞多年,惟有這座歷盡滄桑的石佛陪伴著星轉斗移,默默地守望在這齊國故城一隅。自公元四世紀問世,1600多歲的無量壽佛曾經端坐在高梁大殿中承接過連綿不斷的香火,如今置身於光天化日之下,承受著無情的風雨剝蝕。只有建起屋宇保護,前人創造的文明成果才會流傳下去。

造像石刻

隱匿在石刻館院西部80多米長的石刻長廊里,是古都臨淄近兩千年間石刻藝術的縮影。最早的是一塊總長1.3米、殿宇徑0.94米、高0.8米的東漢造像石刻。刻石取古剎屋檐式結構,前方後圓,穹隆頂,前檐有瓦壟三道;殿頂刻“曹大夫和賈大夫”題記。檐下鑿石龕,內刻三圖像,其中二像作對飲姿勢,一像旁立。
龕右側刻有“東漢靈帝劉宏光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的銘記,時值公元183年,為臨淄造像遺存實物之最早者。

臨淄城匾

碑碣是石刻館碑廊的重要內容之一。元代達魯花赤李仲明曾在齊故城東南隅築臨淄縣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縣城四門建敵樓。至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重修時,在夯土質城牆的外面砌以磚石,四塊石質橫匾分別鑲嵌在四面的城門上:東為“淄流斜抱”,西為“愚嶺遙盤”,南為“牛峰翠藹”,北為“澠池衿帶”。其中“淄流”指沿故城東牆自南至北蜿蜒而去的淄河,“愚嶺”指城西25里外的愚公山,“牛峰”是指城南12里處的牛山,“澠池衿帶”意為不遠處的澠水與申池傍依著臨淄城,猶如城之襟帶。由這四塊匾額,即可分析出當年臨淄縣城的地理位置與四方形勝,顯示出設計者獨有的匠心。
20世紀60年代城門拆除,四塊匾額在臨淄縣文化館保存下來,現已鑲嵌於石刻館碑廊南段供人們瞻仰品評。另有龍泉寺御賜石碑、曹植詞碑等,也是書法愛好者們難得一見的珍品。

御賜石碑

來自齊陵鎮西龍池村北的臨淄著名寺院龍泉寺,昔日這裡殿宇軒昂,石佛屹立,碑碣幢幢,有一名泉曰“龍池”。臨淄八景之一的“秋入龍池月皎皎”即此。婉約派詞學大家李清照之夫、曾任北宋淄州知州的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臨景賦詞曰:“原水混混,綠竹猗猗。”御賜石碑成於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高2.2米,寬0.87米,厚0.23米,上刻清聖祖賜龍泉寺的李白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建安文學的優秀代表人物曹植,於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封臨淄侯,魏黃初三年(公元220年)就國,次年改封鄄城侯。大約在南北朝時,臨淄人思念曹植之德才,遂石刻其詩詞作為紀念。碑為圓形方基,高48厘米,寬31厘米,厚11厘米,正面以隸書書丹,部分刻字已殘缺,碑陰刻孔子像。曹植詞碑先後在西關國小和區文化館放置,後移到石刻館碑廊。

石羊方陣

臨淄石刻館臨淄石刻館
碑廊內還陳列著一隻跪臥狀石羊,是位於孫婁鄉王家莊西的元和寺舊物,長136厘米,寬63厘米,高106厘米,模樣並不引人注目。一段令黎民百姓迴腸盪氣的“耙惡僧”傳說,又使它讓人刮目相看。《臨淄文物志》介紹,元和寺早年規模宏大,僧侶數百,圈地於寺,橫行四方,經常奪民女於室,劣跡昭著。大約在明代初年,忍無可忍的鄉民終於告上朝廷。皇上體恤民苦,下諭除之。眾僧連坐,一小僧哭陳皇上懇求寬恕,皇上說一聲“罷了”,意在除惡留善。而下官錯解其意,以為“罷了”就是施以“耙刑”,將眾僧侶全部綁縛於曠野,埋身於土中,僅頭露地面,然後全用鐵耙除之,並且毀寺還田於民。元和寺址已無痕跡,惟有寺中一尊造型溫情和善的石羊被保存下來。1986年被收藏於石刻館中,與來自他處的同類們一道構成了碑廊中的石羊“方陣”。

飛來石

緊靠石刻館東牆的院內假山上,放置著一塊其貌不揚的赭色怪石,據說原是臨淄區簍子村中的一塊隕石,早年由九霄雲外飛來齊國故地,傳為鎮村之寶。走近了看,上面有幾個類似大篆體的古文字,好似人工所為,卻不知出自哪朝哪代何人之手。這一“巧奪天工”的傑作,為瀰漫著濃重人文氣息的臨淄石刻館,增添了幾分來自茫茫宇宙間的魅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