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溪河文化

釜溪河文化

經過釜溪河幹流沿岸綠化工程,現今一道“綠色長廊”自西到東蜿蜒在自貢的大地上,蔚為壯觀,成為南國燈城的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自貢市有關部門沿釜溪河城區段開發出9大景點,遊人可登上遊船,沿著釜溪河順流而下,在兩岸誘人景觀中解讀鹽都歷史,領略當年“富甲全川”的自流井風采。

名稱

釜溪河文化

相關信息

釜溪河文化 經過3年綜合整治後,自貢釜溪河變清了,並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了充分展示千年鹽都濃厚的歷史文化,自貢市有關部門沿釜溪河城區段開發出9大景點,遊人可登上遊船,沿著釜溪河順流而下,在兩岸誘人景觀中解讀鹽都歷史,領略當年“富甲全川”的自流井風采。
鹽灶古井天車林立
自貢因鹽設市,由鹵井、灶筧、鹽號直接衍化而來的街名、橋名比比皆是。遊人在市區同興路的上橋碼頭登上遊船後,順流而下,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自流井著名的鹽井“火井沱”舊址。
在明清時代,這裡是自貢地區最大的井鹽生產“車間”之一,天車林立,鹽工如蟻,鹽船臨河而靠。不管白天黑夜,河邊都是一派繁忙景象:鹽船輪流裝鹽,滿載後立即揚帆遠行,運往西南、華中各省。如今,古老的天車和輸送井鹽的纜車道都已恢復舊貌,重現了昔日“火井沱”如日中天的盛況。
遊船穿越新橋橋洞後,進入河面寬闊的張家沱一帶,上岸即可沿石梯登上古鹽大道,體味“鹽道遺風”景點的滄桑。當年自貢井鹽陸路運輸就是從這裡經老成渝驛道直通雲南、貴州等地。岸邊有一座廟宇———炎帝宮,它是當年鹽工修建的廟宇,它與裡面供奉的神像是自貢鹽場獨特的產物。河邊,具有濃郁川南風格的古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樹叢中,白窯青瓦,大紅燈籠高
掛,營造出一個平民化的景點“河府人家”。
“水涯曉渡”商旗飄揚
游過古鹽道,張家沱至王爺廟一段呈現的是繁華的都市景象。昔日自流井的“心臟”,號稱“四川華爾街”的全川最大商品集散地就位於現在的濱江路一帶,高樓聳立,綠樹成蔭。
沙灣鄰河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清代建築,那是“釜溪第一樓”王爺廟。鹹豐年間,自貢鹽商為了供奉神靈,商榷事宜,合資修建了王爺廟。昔日廟下,帆船雲集,人聲鼎沸,如今褪去繁華的王爺廟靜靜地挺立在釜溪岸邊,成為自貢市民休閒之地。
“龍都”自貢除了恐龍化石,還有很多龍的傳說。釜溪河王爺廟至解放橋一段古時就有石龍過江的傳說,這一段水深莫測,宛如龍池,兩岸遙相呼應的怪石仿佛一條蛟龍穿河而過。河岸石崖上刻有1928年由自貢商會會長郭夢之臨摹蘇東坡筆跡所寫的“喚魚池”三字。
關外段的“水涯曉渡”景點按照水涯居老渡口原樣復原後加以水景改造而成,如今碼頭紅、黃商旗飄揚,一排小舟停泊靠岸,好像又恢復了燈火通明,徹夜不眠的盛景。
舊時的鹽都有著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的金子凼是王爺廟金鹽鍋的邊沿,財源如釜溪河水源源不斷。鹽都的土著鹽商不願這些財源流入別人的腰包,除了修建廟宇,阻斷財源外流,還在金子凼砌了堰口,再次攔住流走的散碎銀兩。如今,金子凼堰閘彩燈點綴,紅燈高掛,河邊牛背上的牧童吹起“釜溪牧歌”,悠揚的笛聲在山谷河面迴蕩不息。
“南國燈城”燈山火海
自貢城市的三張“名片”中,一年一度的燈會是最具人氣的地方。為了營造“南國燈城”燈山火海的氛圍,釜溪河兩岸水面和陸地上都掛滿了晶瑩剔透的彩燈,和公園內的彩燈“遙相呼應”,形成一片燈的海洋。
據了解,為了迎接春節大假,第十一屆自貢燈會專門面向農村推出了一系列套餐,讓鄉村居民進城觀燈。釜溪河將成為燈會場外又一道水上燈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