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僚文化

俚僚是指先秦時的西甌、駱越人及漢代的烏滸、南越人,他們生活在粵西、桂東、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後統稱為百越。俚僚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生活、文化特點,這種文化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裡面留下了種種痕跡。

簡介俚僚

俚僚先民是先秦時的西甌、駱越人及漢代的烏滸、南越人。生存在粵西、桂東、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後稱百越夷蠻,《通考輿地考》說:“自嶺而南,當唐虞三代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因此,人們通常將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稱為“百越”。“百越”既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族群,而是多個土著部落的統稱。
秦漢時期,“百越”歸屬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晉永嘉年間,中原戰亂,引發持續三個多世紀的中原漢人移民潮。與此同時,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百越”發展成為俚、僚、蠻等族系,漢後始稱俚僚。
見於史籍記載,《後漢書·南蠻傳》就有 “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的記載。當時“里”與蠻是並稱的。
東漢以後,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三國吳人萬震《南州異物志》載:“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這項記載表明“里”字已轉化為“俚”字,並對其分布作了明確敘述。南朝時期,“俚”字作為族稱,出現更加頻繁,而且一直沿用到唐末宋初,唐後期“俚”續漸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將俚僚並稱,有學者據此認為俚僚本為一個族系,與漢族逐步融合者為俚,不融合者為獠。
所謂“獠”是古代封建皇朝對在嶺南地區原土著的蔑視貶稱,僚常和俚並稱“俚獠”、“夷獠”等。為此在這裡我們把“獠”寫作僚。
永樂十四年(1416),“高要瑤目周四哥來朝,籍其戶八十有七,則十四年之前為瑤僚可知矣。到了元代,古籍中只有僚、或蠻僚、或瑤僚的族名,而俚則消失。
史籍中對俚僚人的記載又是鳳毛麟爪。

俚僚異同

俚,音:lǐ ,《南州異物志》說:“廣州有賊日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往往別村,各有長師,無郡縣,依山險,不用城。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 [Li nationality]。東漢至隋唐屢見於史籍,主要分布在今廣東西南沿海及廣西東南等地。
獠,音:lǎo ,(佬)音。名:獠通 僚 [Lao nationality]。中國古族名。分布在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亦泛指南方各少數民族,獠既為放火燒山、打獵之聲。獠,獵也,從犬,尞聲。——《說文》。“僚”作為族稱為什麼不讀“遼”,而讀為“佬”。
所謂“俚”與“獠”,應從族群居地生活、族群文化、族群走向劃分。

居地生活

儘管都同出西甌駱越一烏滸、南越人,從現代文物出土情況來說“俚”先民遺址皆是以鑒江流域的河谷沖積平原地區為主。“獠”則依山而居,《隋書·地理志》說:“嶺南俚人,盡力農事。”在粵西、桂南、海南及越南北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有大批的石鏟、石鋤、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和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穀物加工具,說明俚人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耕生活,說明當時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已達到相當的規模。“俚”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飯稻羹魚的稻作文化。在電白、高州等地都出土有獨木舟,所以可以猜測到俚人是一個逐水而居的民族,而且善於駕船。就連鑒江流域發源之端的信宜,據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網墜、石船形砸等,說明“俚”與水有著不可分割的情緣。而陸次雲峒溪纖志》說:“獠人處於嶺表海外,射生為活,吞噬昆蟲”。則其人不但要刀耕火種,還要上山打獵,且要生吃蜈蚣一類的蟲子,相當有野性。而羅定背夫山出土的三葉矛、三棱鏃證明:“獠”更善於武器的使用,這與獠人居住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的居地生活環境而語,獠人更偏催於耕獵文化的生活。

族群文化

《後漢書·南蠻傳》說:南蠻人“言語侏離”。 所謂:“侏”,音xu(噓)粵西桂東一帶方言指什麼地方之意。“離”為方言語氣助詞“咧”。土著民族的民族語(西甌語、烏滸蠻語、俚僚語)雖然與上古漢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廣府話的前身,但他們畢竟不是漢語的方言,而是土著民族語。因而“蠻語”與“古漢語”走著各自不同的演變道路。一些“蠻語”與漢語差別巨大,“勞”與“六”是“山麓”的意思從語音還能猜測,“峒”為山間小平地也能意會。而“那”為田、“白”為河口則非一般人所解了。“俚”與“獠”源出一族,語言互通也不會相差太遠。同以銅鼓為尊的“俚獠”,唐朝後去除了戰鼓的功能後,“俚鼓”被抬進大廟施行祈年禳災等宗教祭祀活動外,就是“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初成,懸於庭,克晨置酒,招致同類,來者盈門”“相賀無煩銀釵叩”。“獠鼓”則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說:“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竟作,彌日不絕。”宋《寰宇記》說;“竇州”(廣東信宜)、“昭州”(廣西平樂)“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獠人”則更善於歌舞。同以銅鼓為尊的“俚”與“獠”。祭祀、鎮邪也許相同,而文化娛樂則表現相左。

族群走向

《舊唐書》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 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並屬瀧州.二年,獠平, 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資治通鑑》貞觀五年(631年),馮盎身自入朝;未幾,敕盎帥部落二萬為諸軍前鋒討平羅竇諸洞僚。貞觀十四年三月,竇州道行軍總管黨仁弘擊羅竇反獠,破之,俘七千餘口。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志》云:縣南一里有羅竇洞,唐以此名州。......又顯慶三年,播羅哀獠酋長多扶桑等率眾內附,即此地也。蓋生獠所居後,日就傾圮,無復故險。唐初的漢獠戰爭應說是俚獠民族分化的臨界點。以高州馮氏為代表的俚僚與瀧州陳氏為代表的俚僚在唐朝開始分化成黎僚和瑤僚。粵西部分俚僚跟隨高州馮氏的民族遷移,分化成黎僚,移居海南及雷州半島地區,成為黎人(黎族熟黎即是這部分組成) 信宜部分地區的僚人仍盤據在雲開山脈與瀧州僚呼應,這些僚人後來部分與湖南南遷僚人溶合,成了廣東廣西瑤山主人,史稱為瑤僚丶瑤僮,是廣東廣西壯族瑤族的先民,廣東連南瑤族也源於這時期僚人與湖南南遷瑤人的溶合。部分俚僚主要是西川(西江)丶東川(鑒江)流域與漢族逐步融合者,由於部分俚人被漢化得很徹底成了當地土著漢族。

羈糜制度

漢至隋,粵西的郡縣制度還不很鍵全,甚至徒有其名。《漢書·賈捐之傳》說:“駱越之人……與禽畜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廣州記》云:“諸縣自名不駱將,銅印青綬,即令之長也。”事實上,粵西還多是俚僚部落首領的世襲領地,朝廷派來的官吏,因是“他鄉羈旅”,所以“號令不行”,甚至有的官吏貪虐無道,使“諸俚僚多有亡叛”。為了息事綏邊,使少數民族順服,封建王朝選擇了一條“樹其酋長,使自鎮扶”、以蠻夷治蠻夷“的羈糜政策。
羈糜是指人把韁繩套在牛馬身上而並不捆死,以便駕馭,比擬統治者不用僵硬的辦法,而是用比較柔和的辦法來使少數民族就範。也就是羈糜地區的社會制度在這些地區強硬推行。直到唐代,封建王朝對俚人都是:“羈糜而已,未能制服其民”。蠻夷稍稍內附,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督刺史,皆得世襲。
公元六至七世紀,即陳、隋、唐三朝,在嶺南桂東崛起馮、陳、寧三大家族。這三大家族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來自中原的漢族移民,後來都融合到當地土著民族而成為其首領。因此,羈糜制度成就了地方勢力割據。
俚酋占據廣闊的土地,擁有眾多的人馬。俚人冼夫人娘家“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冼夫人孫“(馮)盎所居地方二千里,奴婢萬餘人”。
陳朝,世為南平渠帥的定州刺史寧逵改任安州(今廣西欽州市)刺史,寧逵死後,其子寧猛力寧越郡(後改名欽州)太守,對居住在這一帶的僚人“修其教不易其俗”,將他們團結在一起,因而得到他們的擁戴,成為烏武酋帥。
據有關史料,新州(今廣東新興)、瀧州(今廣東羅定)一帶曾有葛僚居住。南朝梁時,陳法念舉家從潁川郡鄢陵(今河南鄢陵縣)遷至瀧州(今廣東羅定),“以孝義訓溪峒,所至鎮俗戢奸,盜賊屏息”受到當地葛僚的擁戴,成為首領,並歷任新州(今廣東新興)、石州(今廣西梧州)剌史。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 :高州總管馮盎入朝。未幾,羅竇諸洞獠反,敕盎帥部落二萬,為諸軍前鋒。獠數萬人,屯據險要,諸軍不得進。盎持弩謂左右曰:“盡吾此矢,足知勝負矣。”連發七矢,中七人。獠皆走,因縱兵乘之,斬首千餘級。
《資治通鑑》提到的羅竇是指當時的竇州(今信宜市),《舊唐書地理志》竇州以羅竇洞為名。信宜市屬廣東省50個山區縣(市)之一。境內七成多是山地,稱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為主,境內崇山峻岭,河溪縱橫,雲開山脈北列沿粵桂邊境作北東—南西走向,山勢自然分隔高涼、瀧州、與廣西欽州的三地,(公元六至七世紀,即陳、隋、唐三朝)馮、陳、寧三大家族的俚僚地方豪族均以竇州為界分割勢力範圍。

俚僚銅鼓

俚僚的基本社會組織單位是“垌”。“垌”又作“峒”,原指兩座山脈之間的平地,後用以專指聚居在這一帶的按血緣關係所組成的社會組織。其首領稱為“垌主”或“渠帥”。至南朝,出現由“垌”聯合而成的較大的部落聯盟,首領稱為“酋帥”。
《魏書·獠傳》有簡略的記載:“往往推一長者為王,亦不能遠相統攝。父死則子繼,若中國之貴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雙,使其子弟自吹擊之。”其中“鼓”即銅鼓,說明貴銅鼓。
劉恂《嶺表錄異》說: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而一頭有面。鼓面圓二尺許,面與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厚,厚二分以外,爐鑄之妙,實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原註:玉螺,蓋螺之白者,非琢石所為)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周去非《嶺外代答》載:其制;正圓而平其面,曲其腰,狀如烘籃,又類宣座。面有五蟾,分據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負也。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璧,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成章。合其眾絞,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晉裴淵在《廣州記》中所說的:“俚僚鑄銅為大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初成,懸於庭,克晨置酒,招致同類,來者盈門”。
廣東信宜(竇州)地處古高涼州北地帶,俚洞眾多,遠古就是俚瑤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青蛙是俚人的圖騰。俚人認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則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風喚雨,格殺妖物,保衛人間和平、安寧與五穀豐登。
信宜出土的銅鼓,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信宜銅鼓是我國西漢至明代時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區少數民族鑄造和使用的特種器物。它既是戰鼓,又可作樂器使用。當時對於銅鼓的占有量,不僅體現了財產的富有,而且也是統治權力的象徵。信宜古代銅鼓的陸續出土,為研究粵西桂東地區相應時期俚人、僚人社會經濟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隋書·地理志》說:“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秦末漢初,粵酉地區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進一步積累,階級對立現象也不斷增大。少數人成為君長、都老;大部分人則淪為奴隸。銅鼓的出現是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應的。銅鼓體型高大,壁薄均勻,花紋精細,鑄造工藝複雜。銅鼓的鑄造過程,需經做模、翻模、鑲芯、澆注、拆范、整理等工序。按此推斷,在能夠生產銅鼓的年代裡,其青銅器鑄造業已達到一定水平,而且具備了鑄造大型容器的經驗和能力,這是鑄造銅鼓本身的技術條件。此外,還有原料來源問題,有採礦、冶煉等物質生產問題。這些都是銅鼓生產中必備的物質條件。
到了隋唐,嶺南地區由於山高路遠,中央王朝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統治。因此中央王朝對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政策,讓各部落的君長、都老等大首領,分別治理各自的部落。由於各部落的君長、都老等首領享有對其部落控制的權力職能,因此各部落仍然保存著“好相攻擊”的陋習,他們互相用戰爭來掠奪旁郡的財富和人口。《隋書·地理志》上說“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
實際上銅鼓其作用遠不只用於戰爭。主要的還有用以報警、祭祀、驅逐猛獸、鎮壓“邪魔”以至於娛樂等等。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說:“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竟作,彌日不絕。”
《廣東通志》卷九十三記載,竇州(信宜縣唐代為竇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頭人共同議定,稻穀收成後的第一個“戌”日為歌舞慶祝之期。屆時,男男女女,盛裝椎髻,光著腳板,聚於打穀場上,且歌且舞,夜以繼日,盡歡而散。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經過化裝的,椎髻上插羽翎,手執斧頭和葫蘆笙,雙臂舒張,昂首闊步,有比較規範而又誇張的舞蹈動作。
銅鼓是我們的國寶,在古代,銅鼓象徵權力和富貴,鳴擊銅鼓更是吉祥之兆。信宜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市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至今已先後出土銅鼓55面(解放後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銅鼓。

俚僚經濟

農業
《隋書·地理志》說:“嶺南俚人,盡力農事,刻木以為符契,言誓則至死不變。“在粵西、桂南、海南及越南北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有大批的石鏟、石鋤、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和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穀物加工具,說明俚人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耕生活。在桂東、桂南的秦漢墓中,出土有稻穀、粟粒、芋頭、麻、橄欖和荔枝等農產品,還有羊馬豬雞狗及倉庫等模型,說明當時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已達到相當的規模。
不過,由於自然環境條件比較惡劣,直到隋代嶺南的生產力和經濟水平都是遠不及中原的。“自嶺以南二十餘郡,大率土地下濕,皆多瘴癘,人尤夭折”。特別是俚人所居的閉塞山區,生產力更加落後,正如唐人張九齡在《曲江集》中所說的,“嶺諸州居人,與夷僚同俗,伙耕水褥,晝乏暮飢。”
俚僚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兩廣春秋墓中出土有不少具有明顯地方色彩的青銅器以及鑄造用的石范。廣西北流還發現古代冶銅遺址,年代約從西漢開始延至隋唐。
冶鑄
俚僚冶銅術中組有意義的是鑄造銅鼓,史學上有“銅鼓文化”之譽,東晉《廣州記》說:“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春秋晚期銅鼓,直徑165CM,通高67.5CM,重近達300公斤,被稱為“銅鼓之王”,銅鼓製作工藝精良,鼓面和鼓身飾有太陽紋、雲雷紋、菱形紋、水波紋等集合圖案,還有騎獸紋、鳥型紋、蟲型紋等。銅鼓是權力的象徵,於慶祝、娛樂、作戰等場合使用。
俚人祖先自戰國開始也已會鑄鐵,並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西甌人已懂得製造鐵質斧、刮刀、雙肩鉞、鋤和兵器。廣西出土的西漢鐵器有兩百餘件。
制陶
俚僚制陶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商周時嶺南已出現種類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幾何印紋陶。廣州發現的南越過陶器有49種。茂名地區也出土有釜、壺、罐、盅、環等類漢代陶器。高州和廣西象州等地還發現漢代陶窯遺址。
紡織業
《漢書·地理志》說南粵“地處近海,多果、布之湊......男子耕農,種禾稻苧麻,女子聚吞織績。”廣西貴港羅泊灣一號墓出土有絲綢、麻布、織錦、漆儷、紗帽等殘片。俚人紡織品中最出名的是葛布,《廣東新語》說:“雷人善織葛。其葛產高涼,州,而織於雷。”張心泰《粵游小記》云:“粵中多產葛,惟鬱林州著知名最久,齊武帝佐客樂曲,被管弦,乘龍舟游江中,令榜人皆著郁麻布——即今之鬱林葛也。”
造船業
俚人習於水性且擅長"伐木為舟".據考察,早在東漢至魏晉期間,化州長歧一帶就有了獨木舟的製作工場。化州長歧、中垌和電白譚蓮等地屢有漢至唐時的獨木舟出土。後來俚人的獨木舟向艇、陵、舸等拼板船發展。《淮南子》云:“越綾蜀艇,不能無水而浮。”
貿易
重視集市貿易,也是僚文化的一大特點。《史記·貨殖列傳》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果隨贏蛤,不待賈而足。”可見漢時嶺南尚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到南北朝時嶺南農村已有集市貿易,劉宋《南粵志》說:“越之市為墟,多在村場。”柳宗元《柳州峒氓》詩云:“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鱺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但是,“俚民皆巢居鳥語,不閒貿易之宜。每至買銀,為損已甚”。有的地方,俚人後裔直到宋代仍實行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宋人蘇過《斜川集》載:“黎人處不毛之地,鹽酪帛金斧器用,悉資之華人,特以沉香吉貝易之耳。”《太平寰宇記》載竇州“三日一市”,容州(今廣西容縣)“呼市為墟,五日一集”[12]。這一習俗沿襲千年不變。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作《柳州峒氓》一詩描述:“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也表現了僚人“趁虛”(趕集)的熱鬧景象。

俚僚習俗

1、剪髮、文身、赤足與拔牙
《史記·趙世家》說:“夫剪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剪髮在古代被認為是奇風異俗的。有的地方俚人則行椎髻之俗,白居易《騾國樂》詩云:“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弱。”
文身是在身體上刺花紋圖案,並塗上顏色,使留下永久的標誌。《漢書·地理志》稱:越人“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桂海虞衡志》說:“黎,海南四郡島上蠻也。蠻皆椎髻跣足,插銀銅錫儕,婦人加銅環,耳墜垂肩,女及殯,即黠頰為細花紋,謂之繡面。”
俗尚赤足,《桂海虞衡志》說,(南蠻)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粵西一直延續到本世紀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稱“鑿齒”、“缺齒”。《太平寰宇記》載:“(貴州)有俚人,皆為烏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齒”,(宜州)悉是雕題鑿齒,畫面人身,“(欽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歲一移,椎髻鑿齒。”
2、原始婚嫁風俗
《後漢書·循吏列傳》載:“建武初,駱越之民無嫁取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區,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可見當時還保留著原始群婚的習俗。
《桂海虞衡志》記:“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強暴,竊人妻女以逃,轉移他所,安居自若,謂之卷伴,言卷以為伴侶也。”這是原始搶婚俗的殘存。
俚僚還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獻通考》記壯族婚俗:“婿來就親,女家於五里外結草屋百餘間與居,謂之入僚。半年而後歸夫家。”不落夫家習俗至今在粵西仍有殘存,其形式為婚後新娘除節日外絕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娘家,直到懷孕臨產時才定居夫家。
3、產翁
太平廣記》云:“南方有僚婦,生子便起。”其夫臥床褥,飯食皆如乳婦......又雲,越俗,其妻或誕子,經三日,便澡身於溪河,返,具糜以餉婿。擁應抱雛,坐於寐榻,移為產翁。其顛倒有如此。”
4、住乾欄
俚人先民開始時在樹上搭巢而居。《博物志》說:“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後來發展成為離地構築的房子,即乾欄。《北史·段傳》云:“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乾欄。”今桂南偏僻地區的壯族居民仍為人居其上而畜處其下的乾欄建築形式。
5、喜食檳榔與鼻飲
俚人喜食檳榔。唐《嶺表錄異》說“嶺表之俗,多食檳榔,日至數十。”粵西漢人後來也承襲了此俗,道志《電白縣誌》載:“俗尚檳榔連殼咀嚼,以扶留青葉和石灰掇之。”
俚人喜鼻飲。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南邊人習鼻飲,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漿。暑月以飲水,雲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周去非《嶺外代答》:“邕州溪峒及欽州村落,俗多鼻飲。鼻飲之法,以瓢盛少水,置鹽及山薑汁數滴於水中,瓢則有竅,施小管如瓶嘴,插諸鼻中,導水升腦,循腦而下入喉。富者以銀為之,次以錫,次陶器,次瓢。飲時,必口噍魚?一片,然後水安流入鼻,不與氣相激。既飲必噫氣,以為涼腦快膈,莫若此也。”
今越南康族尚存此俗。
6、食人俗
《墨子·魯問》載:“楚國之南有啖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美則以譴其君,君喜則賞其父。”《南州異物志》載:“交廣之界,民曰烏滸,東界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恆出道間伺候二州行旅,有單回輩者,輒出擊之,利得人食之,不貪其財貨也......出得人歸家,合聚鄉里,懸死人中當,四面向坐,擊銅鼓,歌舞飲酒,稍就割食之。”
7崇拜雷電
崇拜雷一直在其後裔民族中留存。海南黎族婦女文身的文飾,其主調是雷電紋。壯族巫師跳神時唱的《九天贊》云:“我是上天雷王子,顯聖生化在雲頭....家住雷州雷王廟,年年行魚教田疇”。粵西和海南的漢人也繼承了俚人崇雷的習俗。方誌記載,嶺南的雷公廟以西江以南,高、雷、欽、廉等地為多,遠達海南島,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廟。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戶戶都掛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
8死者豎棺葬
《酉陽雜俎》載:“僚人在 ,死則豎棺葬之”。《魏書·僚傳》曰:"死者豎棺而埋之。"在信宜水囗鎮馬嶺崗等遺址,考古隊員發現了7座船形豎穴土坑墓,這些船形墓顯得原始但神秘:它們保留了“越人墓”狹長的特點,長寬比超過了4:1,3米半長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進不少,兩頭呈圓角,形似一葉扁舟;此外,與當時漢人墓極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內放圜底缽、雙耳盆等隨葬品。
9大崗帽
《嶺外代答》西南蠻笠,以竹為身,而冒以魚氈。其頂尖圓,高起一尺余,而四圍頗下垂。視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馬。蓋頂高則定而不傾,四垂則風不能颺,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頂偏,似田螺之臀,謂之螺笠。以細竹縷熾成;雖曰工巧,特賤夫之所戴爾。現在信宜農村的大崗帽形制,與西南蠻笠依然一樣。
10藍染
《嶺外代答》僚人以藍染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鎔蠟灌於鏤中,而後乃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受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茂名縣誌五代,竇州瑤僚種藍制靛染布,且有多餘於集。明清以來,廣東佛山形成了布匹集市,染布作坊與工場眾多,其主要染料大部分來自粵西山區,羅鏡水擺墟是藍靛的最主要集散地,佛山很多商賈都專門派人在水擺長期採辦。羅定泗綸,連州,分界以及信宜等山區都普遍種藍。

11二次葬

俚僚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至八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淨”之後,將“淨骨”撿出,安放在陶罐(叫做“金罌”,也叫“金鐘”)中,選取“墳山寶地”重葬,堆成圓形墳,叫“圓墓”,也叫“祖墓”。二次葬的墓地則很講究“風水”,墓地的“風水”通常由“地理師”來尋找,或自己尋得後由“地理師”來確認。人們普遍認為,墓地的“風水”會給子孫後代帶來好運,否則就要倒運。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應該靠山臨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臨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莊一樣。二次葬後,一至三年之間,還要“探金”一至兩次。所謂“探金”,就是掘開墳土,打開石板,探看“金壇”里的遺骨好不好:乾爽的、金黃色的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壇”寄葬,再找“風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壞的(遺骨雖不泡水但很潮濕、顏色灰白),可暫時復土留墳,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轉好或轉壞以決定該墓地的取捨。“探金”也由“地理師”定時辰和主持,前後均要祭拜,但儀式都較簡單。“定葬”後,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遷動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