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竇洞僚

名稱由源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設南扶州,析懷德地置信義丶譚峨兩縣。南扶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三縣。武德五年又析懷德地置特亮、扶萊(今廣西北流市大侖鎮、白馬鎮)兩縣,也屬南扶州,唐貞觀八年(634)南扶州改稱竇州,管轄範圍不變,隸屬嶺南道容縣都督府,唐乾封二年,扶萊縣劃歸了禺州。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 廣東五》志云:縣南一里有羅竇洞,唐以此名州。《清一統志》記載:“信宜縣南,二川合流處羅竇洞,水中石簡聳起,形如水舸。”據說,川長石貫岸,秋冬潦盡,水石下竇出,曰羅竇洞。

《舊唐書》:貞觀二年,遣使內附.....五曰嶺南諸僚。除欽州寧氏為南平僚分支,還有羅竇洞僚......唐朝起信宜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羅竇洞僚”稱呼。“羅竇洞僚”多次從史書上出現。唐朝時期,信宜百越土著居民為什麼稱呼有別於《南州異物志》里所說的:“廣州之南,蒼梧 (廣西梧州)、鬱林(廣西貴縣)、合浦(廣西合浦)、寧浦(廣西橫縣)、高涼(廣東陽江)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的俚人,和代表僚人文化的瀧州豪門陳氏僚人,而稱之為“羅竇洞僚”呢?

這主要是王化不及:高州俚人鼎盛時期,羅竇諸洞僚屯據險要,歷史上俚人文化在信宜境內只影響到平坦的西川(西江)丶東川(鑒江)流域的少數地方,瀧州僚人陳氏豪門勢力也只控制在(羅定盆地)瀧水的平原地區,信宜境在雲開山脈的高山山區,境內俚僚交雜難於羈糜。而信宜東北部山區山僚依然未被王化,各洞僚各自為政,依山林而居,無酋長版籍,蠻之荒忽無常者也。

地域來說信宜境內七成多是山地,稱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為主,境內崇山峻岭,河溪縱橫,雲開山脈北列沿粵桂邊境作北東—南西走向,山勢自然分隔高涼、瀧州、與廣西欽州的三地。

俚僚勢力範圍來說,(公元六至七世紀,即陳、隋、唐三朝)馮、陳、寧三大家族的俚僚地方豪族均以竇州為界分割勢力範圍,代表僚人文化的瀧州豪門陳龍樹仕唐,任南扶(今信宜市)刺史,《元和姓纂》卷一“高州馮氏”條云:“竇州刺史合浦公馮士翽代為酋領,兄(馮)煜進士。”信宜這三地界為陳、馮兩家家族先後統治,是俚僚豪族勢力重疊之地。

漢僚戰爭:《舊唐書》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 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並屬瀧州.二年,獠平, 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資治通鑑》貞觀五年(631年),馮盎身自入朝;未幾,敕盎帥部落二萬為諸軍前鋒討平羅竇諸洞僚。貞觀十四年三月,竇州道行軍總管黨仁弘擊羅竇反獠,破之,俘七千餘口。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志》云:縣南一里有羅竇洞,唐以此名州。......又顯慶三年,播羅哀獠酋長多扶桑等率眾內附,即此地也。蓋生獠所居後,日就傾圮,無復故險。

民族走向

以上種種原因,說明信宜當時以高州馮氏為代表的俚僚與瀧州陳氏為代表的俚僚在唐朝開始分化成黎僚和瑤僚。

1 信宜部分俚僚跟隨高州馮氏的民族遷移,分化成黎僚,移居海南及雷州半島地區,成為黎人(黎族熟黎即是這部分組成)

2 而信宜部分地區的僚人仍盤據在雲開山脈與瀧州僚呼應,這些僚人後來部分與湖南南遷僚人溶合,成了廣東廣西瑤山主人,史稱為瑤僚丶瑤僮,是廣東廣西壯族瑤族的先民,廣東連南瑤族也源於這時期僚人與湖南南遷瑤人的溶合。

3 信宜部分俚僚主要是西川(西江)丶東川(鑒江)流域與漢族逐步融合者,由於部分俚人被漢化得很徹底成了當地土著漢族。

4 因土地的爭奪,僚人與漢人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新唐書高宗傳說:永徽二年十一月,竇州、義州蠻寇邊,桂州都督劉伯英敗之。這次大戰,信宜地區的僚人錯誤地放棄信宜山區險要地帶,轉戰桂林邊境,結果損失慘重,大戰加上戰後大屠殺,羅竇洞僚人逃亡他方,有的逃進深山與瑤人雜居丶有的被迫與南下中州漢人融合,竇州史上,被稱羅竇洞僚的僚人漸漸消失。

羅竇文化

因此信宜俚僚文化是古百越俚人文化與僚人文化及漢文化的結合部。

信宜的古風俗吸收了高州的俚人文化特點,也接受了瀧州僚人文化特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俚潦漢融合的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年例、飄色、木偶、銅鼓舞、春牛舞、採茶歌舞、八面大王歌、連灘山歌等。

銅鼓

《隋書·地理志》說:“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又說“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銅鼓是我們的國寶,在古代,銅鼓象徵權力和富貴,鳴擊銅鼓更是吉祥之兆。廣東信宜(古竇州)地處古高涼州北地帶,俚洞眾多,遠古就是俚瑤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青蛙是俚人的圖騰。俚人認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則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風喚雨,格殺妖物,保衛人間和平、安寧與五穀豐登。

信宜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市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至今已先後出土銅鼓55面(解放後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銅鼓。該市池垌鎮有一個村因出土銅鼓多面而被命名為銅鼓村。

趁墟

《嶺外代答》西南蠻笠,以竹為身,而冒以魚氈。其頂尖圓,高起一尺余,而四圍頗下垂。視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馬。蓋頂高則定而不傾,四垂則風不能颺,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頂偏,似田螺之臀,謂之螺笠。以細竹縷熾成;雖曰工巧,特賤夫之所戴爾。現在信宜農村的大崗帽形制,與西南蠻笠依然一樣。 竇州“三日一市”,容州(今廣西容縣)“呼市為墟,五日一集”(12)。這一習俗沿襲千年不變。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作《柳州峒氓》一詩描述:“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也表現了僚人“趁虛”(趕集)的熱鬧景象。粵西地區依然流傳墟日習慣,一然農民依然以戴大崗帽趁墟為樂。

種藍

《嶺外代答》僚人以藍染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鎔蠟灌於鏤中,而後乃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受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茂名縣誌五代,竇州瑤僚種藍制靛染布,且有多餘於集。明清以來,廣東佛山形成了布匹集市,染布作坊與工場眾多,其主要染料大部分來自粵西山區,羅鏡水擺墟是藍靛的最主要集散地,佛山很多商賈都專門派人在水擺長期採辦。羅定泗綸,連州,分界以及信宜等山區都普遍種藍。

豎棺

《酉陽雜俎》載:“僚人在 ,死則豎棺葬之”。《魏書·僚傳》曰:"死者豎棺而埋之。"在信宜水囗鎮馬嶺崗等遺址,考古隊員發現了7座船形豎穴土坑墓,這些船形墓顯得原始但神秘:它們保留了“越人墓”狹長的特點,長寬比超過了4:1,3米半長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進不少,兩頭呈圓角,形似一葉扁舟;此外,與當時漢人墓極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內放圜底缽、雙耳盆等隨葬品。

拜雷

崇拜雷一直在其後裔民族中留存。海南黎族婦女文身的文飾,其主調是雷電紋。壯族巫師跳神時唱的《九天贊》云:“我是上天雷王子,顯聖生化在雲頭....家住雷州雷王廟,年年行魚教田疇”。粵西和海南的漢人也繼承了俚人崇雷的習俗。嶺南的雷公廟以西江以南,高、雷、欽、廉等地為多,遠達海南島,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廟。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戶戶都掛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雷公響”是對長輩不敬老天會用雷劈你的意思!信宜佬有趣的是給客人倒茶時,客人說“雷公響”。信宜敬茶的禮俗,當客人來訪時,先讓座,後敬茶。客人接過主人送來的茶時要說聲“雷公響”,以示道謝,意思是要您敬茶很不應該,要遭雷劈。信宜禮俗繼承了“雷公文化”,認為雷公是天下最大的。“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信宜習俗,當家中長輩家長不能主事時,家中說話算數的不是叔公伯公,而是阿婆的兄弟舅公。新圖地區的鄉鎮土地廟,至今還有供奉雷神和盤古神。

泥磚屋

宋朝周去非<<嶺外代答>>屋室中說:廣西諸郡富家大室覆之以瓦,不施棧板,唯敷瓦於椽間。仰視其瓦,徒取其不藏鼠,日光穿漏。不以為厭也。小民壘土墼為牆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或以竹仰覆為瓦,或但織竹笆兩重,任其漏滴。廣中居民,四壁不加塗泥,夜間焚膏,其光四出於外,故有「一家點火十家光」之譏。原其所以然,蓋其地暖,利在通風,不利堙窒也。未嘗見其茅屋,然則廣人,雖於茅亦以為勞事。

周去非文中所提到的:壘土墼為牆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不施棧板,唯敷瓦於椽間。正是粵西桂東地區的特有建築泥磚屋。

其實這種屋在我們粵西很普遍的,從唐代起,百越地區告別了乾欄式巢居,就是以這種建築為主。這種房屋建築優點是冬暖夏涼,吸潮快,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建造工藝簡單,缺點是洪水過後,泥磚屋被淹過而容易倒塌。

泥磚的製作方法:田泥摻沙約三分之一,加稻草碎,加水拌成糊泥,然後用規格的木模壓印成塊,晾乾之後甚為堅固,便可壘砌成屋牆。使用它一百幾十年是沒有問題的。當住戶發現泥磚有松腐現象時,將它拆下,成了十分珍貴的土雜肥。所以農家喜用泥磚屋。

泥磚屋的牆腳有的以卵石砌成,有的以青磚砌成,其作用是防水浸淹。這種屋只建一層,高約4米,很少有超過兩層的,怕建得太高不穩固。這些房屋用田泥製成的長方形磚壘疊而成,十分簡樸大方。有的泥磚屋至今仍保持完好。泥磚屋直接在牆上架梁,樑上直接豎釘椽(格子),用燒制的小青瓦片,陰陽覆蓋,上面壓幾塊山石或磚條。

泥磚屋平排數間成巷,數巷成村寨。這種較原始的建築,今在丘陵地帶和山區,還有普遍採用。它造價低,山區沒水災的地方多建泥磚屋。

舞春牛

據清光緒《信宜縣誌》記載:“迎春,裝戲劇鼓樂,迎上牛於春牛亭,士女縱觀為樂。”表演時,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互相逗樂,氣氛濃烈融洽,充滿著農家特殊的歡樂情趣。

鞭春牛,也叫舞春牛,是粵西山區農村民間的一種演唱舞蹈。具有歷史悠久,鄉土氣息濃郁,民眾喜聞樂見的特點。信宜舞春牛,主要流傳於安莪丶茶山、洪冠、硃砂、旺沙、貴子、平塘、合水等新圖山區地域。,解放前後曾盛極一時,後來一場“文革”,這些節目作為封資修被掃除。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復,隨著時代進步,這種民間舞蹈現已較少見。

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山區農村便盛行這種春牛舞。“春牛”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牛頭用木頭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的牛頭大一倍,彎彎的猶角,大大的眼睛,黑的皮毛,牛鼻被穿著,和真的一樣。牛身用布做,遮住裡邊的演員,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

表演前,“牛”躺在一邊,在一陣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一位老農打扮的角色把牛牽起,繞場走幾周,並對“牛”說幾句打諢話,引觀眾發笑,然後邊舞邊唱:打起鑼鼓響悠悠,人家舞獅我舞牛,人家舞獅得快樂,我地舞牛慶豐收。

一段鑼鼓之後,接著又唱下去。表演時,牛的舞蹈動作很簡單,只是隨著牽牛人的唱頌,搖頭擺尾,作欣喜之狀,接受人們的稱讚。牽牛人的動作則比較多,一邊唱一邊撫摸著春牛,從牛頭摸到牛尾,每摸一處,都有唱詞,如摸摸牛頭摸牛耳,農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頭摸牛眼,薯粟豆麥糧增產;摸摸牛頭摸牛尾,耕夫步步緊相隨。摸摸牛頭摸牛身,風調雨順好耕耘,摸摸牛頭摸牛腳,晤愁吃來晤愁著。牛兒是個農家寶,農民愛牛樂呵呵;相依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詞內容樸實,曲調深沉,感情真摯,教育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在春牛舞了一陣之後,又有幾名秧歌隊上場,邊扭邊唱,敲鑼打鼓,十分熱鬧。

表演者還一邊唱,一邊做騎牛、駛牛、犁田,耙地等動作,有的手扶犁耙等農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綻,觀眾就要唱歌來譏諷:手拿金花金黃黃,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園園犁緊轉,樣般中間晤開行。表演者即順便接過話頭,逗趣作答:鑼鼓打來鬧洋洋,老兄講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間做魚塘。使得氣氛更加熱烈。有的地方還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傘,肩挑花籃,邊舞邊唱相際 唱一陣,扭一陣,又敲一陣鑼鼓。唱到興高采烈時,有幾個人走入場中邊拍掌邊跳,和演員一齊起舞,大家互逗互樂。

春牛舞唱詞內容樸實,感情真摯,教育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曲調深沉纏綿。由於在民間長期傳唱的結果,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曲調。俗稱“春牛調”。

僚歌舞

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中談到竇州信宜縣風俗時載:“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魏書·獠傳》有簡略的記載:“往往推一長者為王,亦不能遠相統攝。父死則子繼,若中國之貴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雙,使其子弟自吹擊之。”其中“角”即水牛角造的號角,“鼓”即銅鼓。

男男女女,盛裝椎髻,光著腳板,聚於打穀場上,且歌且舞,夜以繼日,盡歡而散。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經過化裝的,椎髻上插羽翎,敲著銅鼓,吹著號角,手執斧頭和葫蘆笙,雙臂舒張,昂首闊步,有比較規範而又誇張的舞蹈動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