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嶺

野狐嶺

野狐嶺,山嶺名,在河北萬全西北。山勢高峻,風力猛烈,雁飛過此,遇風輒墮,為軍事要隘。《遼史·興宗紀一》:“夏四月,獵野狐嶺。”《元史·木華黎傳》:“金兵號四十萬,陣野狐嶺北。”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李文忠北出野狐嶺,敗元兵察罕腦兒;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英宗自瓦剌部南歸,也先遣兵送至野狐嶺,皆即此地。從河北萬全北行,約30公里到達一座山樑。這座海拔超過1600米的山樑是萬全與張北縣的交界處,也是壩上與壩下的分界點,同時也是農耕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長城依山就勢修築在這道山樑上,在崇山峻岭中綿延起伏。由於古時這裡野狐成群,故此這座梁被稱為野狐嶺。公路從樑上穿過,在狹長的山谷中穿行。此山谷地勢險峻,林高草茂,過去野獸出沒,行路艱難,如同入狼窩虎穴,因此被稱為“狼窩溝”,而此山口是張家口通向壩上的咽喉地段,風力猛烈,老百姓稱“黑風口”。

基本信息

野狐嶺野狐嶺

《遼史·興宗紀一》:“夏四月,獵野狐嶺。”《元史·木華黎傳》:“金兵號四十萬,陣野狐嶺北。”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李文忠北出野狐嶺,敗元兵察罕腦兒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英宗自瓦剌部南歸,也先遣兵送至野狐嶺,皆即此地。從河北萬全北行,約30公里到達一座山樑。這座海拔超過1600米的山樑是萬全與張北縣的交界處,也是壩上壩下的分界點,同時也是農耕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長城依山就勢修築在這道山樑上,在崇山峻岭中綿延起伏。由於古時這裡野狐成群,故此這座梁被稱為野狐嶺。公路從樑上穿過,在狹長的山谷中穿行。此山谷地勢險峻,林高草茂,過去野獸出沒,行路艱難,如同入狼窩虎穴,因此被稱為“狼窩溝”,而此山口是張家口通向壩上的咽喉地段,風力猛烈,老百姓稱“黑風口”。

歷史意義

野狐嶺野狐嶺殘石
野狐嶺何以成名?隨著北宋都城的東移及北方遊牧民族的崛起,位於蒙古高原與中原結合部的“野狐嶺”成為草原民族與中原政治、經濟、軍事交往的主要通道和重要關隘。遼、金、元、明四朝天子的足跡將它寫入歷史。一場以少勝多的野狐嶺戰爭,使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鐵蹄踏進中原。
(一)野狐嶺是“四朝”交通鎖要

早在遼代,位於張北縣境內的鴛鴦濼(今張北安固里淖)就成為皇帝納缽之地。乾亨二年(982年),遼秦晉大長公主建“燕子城”(今張北城)。遼朝歷任皇帝幾乎每年都到這裡畋獵或駐蹕。筆者查尋,“野狐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遼史·本紀十八·興中一》:遼重熙六年(1037)“夏四月,遼主獵野狐嶺”。遼保大五年(1125年),遼最後一任皇帝天祚帝從燕京逃出,出居庸關,過野狐嶺,駐鴛鴦濼。
金滅遼後,在燕子城設治撫州。這一地區依然是金朝皇家的畋獵與避暑勝地。金朝皇帝從燕京回上京也常走野狐嶺這條路。金開國皇帝太祖阿骨打,滅遼後次年,即天輔七年(926)六月“丙寅,次野狐嶺。”七月“壬午朔,次鴛鴦濼。”太祖六月十五日到野狐嶺,七月一日才到鴛鴦濼。在近百里的路程內,遊獵了半個月。可見這一帶水草豐盛,風光絢麗,氣候宜人。隨著皇帝的青睞,百姓也陸續進入。《金史》志第三十一,《榷場》記:“國初,於西北招討司之燕子城,北羊城之間嘗置之,以易北方牲畜。”此榷場的中原交易者,均登野狐嶺而上。大定二十年(1180年)夏,金世宗赴金蓮川駐夏,“諭有司曰:‘白石門至野狐嶺,其間淀濼多為民耕植者,而官民雜畜往來無牧放之所,可差官括元荒地及冒佃之數。”貞佑三年(1215)四月,宣宗“上幸燕京,宗乾從。有疾,上親臨問。自燕京還,至野狐嶺,宗乾疾亟不行,上親臨問,語及軍國事,上悲泣不已。”由此可見,野狐嶺己成為溝通中原與漠北的重要道路,皇帝北還的輦道。
蒙元時期,野狐嶺是由漠北到中原的主要道路。忽必烈早在中統三年(1262年)十二月,就在撫州建了行宮。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三月,“丁酉,駐蹕野狐嶺。……九月癸未朔,大駕次野狐嶺。”從中原赴漠北,往返都駐野狐嶺。一三六八年,在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率大軍兵臨大都時,元朝最後一任皇帝、即元順帝,攜在朝文武大臣及后妃棄城而逃,過野狐嶺,奔元上都。在元代,飽賞過野狐嶺風光的還有兩位重要人物:一是馬可·波羅。“其人皆屬大汗,其地有一城,名曰申達州(撫州,今張北)。居民多以製造君主臣下之武裝為業。”從天德(今宣化)到申達州(今張北),野狐嶺是當時必經之路。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長春真人丘處機。他奉成吉思汗之詔赴漠北,登上野狐嶺時,感慨萬千:“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煙衰草,中原之風自此隔絕矣。”
明朝前期,大軍多走野狐嶺。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拜征虜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分道北征,以十萬人出野狐嶺,至興和,降其守將;洪武七年,大將蘭玉越野狐嶺,拔興河城(張北城),生擒國公帖里密赤以下59人。”⒀永樂年間,成祖五次御駕親征漠北韃靼蒙古部,其中:“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成祖親征漠北韃靼蒙古部。登野狐嶺,駐蹕興和,北上。”⒀“永樂十二年(1414年)四月一日,成祖親征漠北蒙古瓦刺部,師次興和,大閱五軍,頒賞罰號令。七月班師經野狐嶺返京師。”
宣德年間,實行“縮邊”政策,將開平等建制遷入內地。但是,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在野狐嶺仍留一口,曰:“新開口”。同時,在口南建新開口堡一座。雖然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野狐嶺上建起了長城,但是“嘉靖三十年(1551)夏開馬市,互市對象為青把都兒、辛愛、伯腰、卜郎台吉、委兀兒慎台吉五部。故《萬曆武功錄》雲,嘉靖三十年(1551)六月新開口市成。”野狐嶺特別引起明廷重視的是:“北方蒙古從宣德五年(1430)━嘉靖三十八年(1553),大規模入侵三十八次”《鎮志征戰考》。著名的“土木之戰、英宗被擄”的瓦剌部也先;“庚戌之變、兵臨京師”的韃靼部俺答,都是出入野狐嶺的。縱觀歷史,野狐嶺在明朝仍不寂寞。

(二)野狐嶺是聞名中外的古戰場

有人說:“野狐嶺的成名,大多是靠刀槍劍影張揚出去的”,有他的道理。確實是七百多年前在“野狐嶺”上,“夫兵以氣為主,澮河堡之役,獨吉思忠、承裕沮喪不可復振,金之亡國兆於此焉。”因為這場以少勝多、決定金國命運的戰爭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因而被記載於許多中外史書之中:“其後,成吉思合罕於未年(辛未年,1211年)征伐金國,取撫州,越野狐嶺。”;“帝自將南伐,敗金將定薛於野狐嶺,取大水濼、豐利等縣。”;“上之將發撫州也,金人以招討九斤,監軍萬奴等領大軍,設備於野狐嶺……”;“金主命招討使完顏九斤、完顏兀奴率兵駐守西京東方不遠之野狐嶺”……這場戰爭的具體戰況是:“八月,紇石烈執中主軍、完顏兀奴為監軍、定薛為前鋒、完顏承裕繼後,合軍三十萬,至野狐嶺防禦。契丹軍事建策,當趁蒙古軍方破撫州,正縱兵大驚,馬牧於野之機,以輕騎攻其不備,定能獲勝。紇石烈執中不納,認為只有步騎並進,才是萬全之策。次日,揮軍北進,石抹明安臨陣降於蒙古。成吉思汗即率中、左二軍迎擊於獾兒嘴(野狐嶺北山嘴)。蒙古萬戶木華犁認為,在敵眾我寡形勢下,必須死力拚殺,方能取勝。即率敢死隊,挺槍策馬,沖入金軍陣中;成吉思汗揮中軍繼進,往來衝殺。金軍大潰,向南撤退。蒙軍乘勝追擊,伏屍百里,至澮河堡(今懷安之洋河)全殲其軍。”
(三)野狐嶺是“兩都巡幸”的歸路
草原馬背民族的孛爾只斤氏家族,從鐵木真初登汗位(1183年),到其孫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定都中都(今北京),終於在繁華的中原大城市住下來。儘管住上了雕樑畫棟的亭台樓閣;過上了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生活。但是,他們卻不習慣城市生活的單調、寂寞、中原夏季炎熱的氣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元世祖定大興府(今北京)為大都。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則駕幸上都以避暑。頒購於其宗戚。馬宜就水草。八月草將枯。則駕回大都。自後宮裡歲以為常。車駕每歲往來於兩都間”。從中統四年(1263年)忽必烈正式實行“兩都巡幸”制,到至正十八年(1358)紅巾軍把上都燒毀,野狐嶺是元朝皇帝返回大都的必經之路。
元朝從大都到上都間有四條道路:“驛路、黑谷東路(俗稱“輦路”)、東道(古北上路)、孛落站道(西道)。”孛落站道即是遼、金時期經撫州,過野狐嶺的古驛道。是元朝皇帝回歸大都的“輦道”。同時,也是漠北物資供應的重要道路。大都與上都之間孛落站道全程1095里,建有二十四個納缽。

古今之戰

野狐嶺野狐嶺紀念碑
野狐嶺自古為軍事要塞,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被稱為“極沖”。1211年,成吉思汗親率10萬蒙古鐵騎奔襲壩上草原,劍指金朝統治的中原地區。野狐嶺會戰是蒙金戰爭初期起關鍵作用,決定“蒙起金衰”的會戰。它發生於1211年八月(金國衛紹王大安三年,成吉思汗在位第六年),地點在野狐嶺(今河北省萬全縣)。在這場大型會戰及之後1213年懷來戰役中,金國連連挫敗,導致金國內部發生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野狐嶺會戰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金兵40餘萬,蒙軍9萬)典範作戰。

1206年鐵木真一統蒙古各部,受封號為成吉思汗,為擴張勢力與增加財富,立即面臨強大金國的威脅攻擊,雙方開始處於劍拔弩張緊張態勢;金國在長久“分化蒙古各部”為成吉思汗反抗策略失效後,也積極備戰,決意自隱身幕後操縱改採軍事策略,意圖一舉消滅新起之蒙古;自金章宗時代起,已沿蒙金邊界陸續開挖長達3000華里之“界壕”。

成吉思汗則先行擊敗收服為金國出征的蒙古“汪古部”,占領陰山以北囤積軍事物資,作為攻金之主軍事基地;並對金國招降納叛予以有效收買;當政之衛紹王則疏昧於漸增蒙、金邊境戰事,自峙金國帶甲雄兵百萬(實則不足)忱於太平,亦給慣戰蒙古用兵之念。

1211年初起,成吉思汗以“報父仇”(鐵木真父親30年前遭到金國奸細唆使“塔塔爾蒙古”部殺害)之名,傾蒙古全國兵力不足十萬,兵分兩路朝金國西境形同“自殺式”大軍攻至;初接戰蒙軍勢如破竹,金邊兵連連敗退至野狐嶺,敗兵集結金國王牌“中央軍”40萬共近50萬列隊布陣,由丞相親自押軍迎戰……

野狐嶺會戰是由多個戰鬥組成的一個戰役。

烏沙堡之戰金將獨吉思忠率領金軍主力前往西北前線,組織75萬人工加固界壕300公里,目的想阻止蒙古人南下。結果成吉思汗讓3子分兵攻打西京對金軍進行牽制,自己親率主力攻打烏沙堡,並占領烏月營,從而摧毀了金軍防線。

獾兒嘴之戰金將完顏承裕接替獨吉思忠為大將後,率30萬主力放棄恆、昌,撫三州退守野狐嶺,目的利用山地地形遏制蒙古軍隊的騎兵優勢,成吉思汗又一次採取集中突破戰術,命令木華黎帥精銳八魯營自獾兒嘴通道發起突擊,此役,蒙古軍隊因地勢全部下馬步戰,但仍憑藉高昂的鬥志和銳氣殺敗金軍,直逼完顏承裕中軍大營。結果金軍由於過於分散聯絡調度不利,人心渙散,全軍潰逃。30萬主力就此瓦解。

澮河堡之戰完顏承裕在敗逃過程中集結了數萬殘軍,但尚未喘息就在澮河堡遭遇追擊而至的蒙古軍,蒙古軍隊迅速包圍了金軍,在激戰3天后,成吉思汗親率精騎3000突擊,隨後數萬蒙古軍發動總攻,金軍全軍覆亡,完顏承裕隻身逃走。

野狐嶺會戰後金軍主力消亡殆盡,戰略天平倒向蒙古。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到了最後奪取勝利的時刻。前蘇聯日本宣戰,大大促進了中國人民勝利的進程。中旬,前蘇聯紅軍上將普列耶夫率領西路軍,蘇蒙聯軍的騎兵機械化集群部隊進入內蒙古草原,長驅南下,一舉奪取張北縣城後,與控制狼窩溝的日本軍隊形成對峙。19日,蘇蒙聯軍向日軍展開進攻,無堅不摧的騎兵機械化部隊首先奪取了黃花坪前沿陣地,繼以輕型坦克機車隊為先導發起總攻。經過激烈拼殺,在中午前占領野狐嶺,殲滅日軍860人。為奪取勝利,54名前蘇聯紅軍和6名蒙古人民軍戰士永遠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歷史不會忘記。野狐嶺西側山樑上那高聳入雲的紀念碑,是這場戰役中犧牲的蘇蒙聯軍烈士們國際主義精神的化身。它掩映在蒼松翠柏間,給憑弔者無限的感悟。

風能利用

野狐嶺落日中的野狐嶺風電實驗站

山風勁吹,多少年來,壩上的風沙年復一年從這裡掠過壩上的山地和平川。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風也是寶貴的資源。於是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華北電力企業和張北縣聯手,在野狐嶺古戰場一帶,建起了華北最大最先進的風電實驗站。幾十台高大的白色風力發電機,它們分別來自德國、法國、丹麥、日本、美國,簡直是一個世界級的風車匯集。每一架風力發電機都聳著潔白精美的身軀,灑灑脫脫地揚手撥弄著北方刮來的風,合力營造出一個時空巧合的科技神話。在這裡,肆虐多年的烈烈大風已經化作源源不斷的電能輸往華北電網,開始創造經濟價值。

相關詩詞

《野狐嶺》
年代:元 作者:周伯琦
高嶺出雲表,白晝生虛寒。
冰霜四時凜,星斗咫尺攀。
其陰控朔部,其陽接燕關。
澗谷深叵測,梯磴紆百盤。
坳垤草披拂,崎嶇石巑岏。
輪蹄紛雜遝,我馬習以安。
恍然九天上,熙熙俯人寰。
連岡束重隘,拱揖猶城垣。
停鞭履平地,回首勢望尊。
綿衣遂頓減,長途汗流韉。
亭柳蔭古道,園果登御筵。
境雖居庸北,物色幽薊前。
始悟一嶺隔,氣候殊寒暄。
小邑名宣平,相距兩舍間。
牛羊歲蕃息,土沃農事專。
野人敬上官,柴門莫款延。
休養嘉承平,禹跡邁古先。
漢唐所羈縻,今則同中原。
大哉輿地圖,垂創何其艱!
張皇我六師,金湯永深堅。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