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讀體

◆ ◆ ◆

簡介

釋讀體(1601-1679),又名見月,明末清初專門弘揚律學的僧人。原籍雲南楚雄,俗家姓許,生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Q1)。讀體原本信奉道教,後來得讀《華嚴經》受啟發,才改信佛教。明崇禎五年(1632),他依寶洪山的如亮出家,次年即離開雲南,以沙彌的身份到各地參訪。他先到湖南,後到江西廬山轉安徽九華。聞三昧律師在五台山傳戒,即北上參禮。崇禎九年(1636),他由五台到江蘇鎮江,第二年(1637)在海潮庵從三昧受具足戒,繼而成為三昧的侍者,並從其學律。 (編輯整理:少林禪院德政禪師

履歷

崇禎十二年(1639),三昧任寶華山隆昌寺住持,讀體任監院。清順治二年(1645),三昧逝世,讀體接任寶華山法席。他住持寶華山三十多年,重修殿宇,新建戒壇,規定每年傳兩次戒,依律結夏安居,使寶華山成為名符其實的律宗道場。(編輯整理:少林禪院德政禪師)
讀體精明能幹,辦事有方。時當清初,兵亂頻起。順治三年(1646)寶華山遭清兵圍困,以“寶華通賊”的罪名,許多僧人被捕。讀體以至誠護道之心,臨危不懼,從容應付事態的發展,最終使寶華山得以轉危為安。清康熙十八年(1679),讀體逝世,終年七十九歲。
讀體斷承三昧的遺志,專弘戒律,有著述多種,書名如下:
《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傳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彌尼律儀要略》一卷(以上五種均已入藏)、《?度正范》一卷、《僧行規則》一卷、《三歸五戒八戒正范》一卷、《黑白布薩》一卷、《出幽冥戒》一卷、《大乘玄義》一卷、《藥師懺法》一卷。
此外,讀體還有《一夢漫言》一書,是自傳體裁,記述他一生行腳與為法辦道,是應其門人的請求而寫的。他持戒精嚴,一絲不苟。為了整頓佛門道風,他一身正氣,革新除弊,為寶華山建立起切實可行的寺規章程,要求全寺僧眾,共同遵守。他雷厲風行的作風,得到許多人的讚揚。明末高僧智旭寫信給他說:“聞座下奮金剛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獲良晤,盡獻片長,以益明聖”。近代律學名匠弘一在為讀體的《一夢漫言》作《跋》時,對其為人處事,十分贊同。他說:師(讀體)一生接人行事,皆威勝於恩。或有疑其嚴厲太過未近人情。然末世善知識多無剛骨,同流合污,猶謂權巧方便,慈悲順俗以自文飾。師之言行正是對症良藥”(《佛學叢刊》第一輯)。
讀體住持寶華山數十年,使寶華山成力名聞海內外的律宗道場。在近代,從寶華山受戒的人數以萬計。讀體所編寫的《傳戒正范》,至今還被漢傳佛教寺院傳戒時所採用。由此可見讀體在弘傳律學方面的影晌,因而被譽為是中興律宗的人。
嘗為道士三載,因讀《華嚴經》,閱至《世主妙嚴品》,翻然省悟,逐舍道入佛出家,法名讀體,後改見月。
慕三昧寂光律師,從其受具足戒,並紹寶華山隆昌寺法席,遵律施行,寺規重肅,使隆昌寺有「天下第一戒壇」美稱。
值明清之際,戒法淪喪,綱紀蕩然,師以振興律制為己任,力挽狂瀾,以身示範,唯法是親,不循私情;類墮之風,卒為所革。見聞者鹹嘆師為南山道宣再世。
所著《傳戒正范》,為我國近代三壇傳戒之典則。另著《毗尼止持會集》、《毗尼日用切要》、《沙彌尼律儀要略》等,對近代律學重興,有很大影響。 (編輯整理:少林禪院德政禪師)
讀體見月大師年譜
◆ 一六○一年 明萬曆二十九年辛丑 一歲
三月初三生於雲南楚雄府一戶許姓人家。取名沖霄,祖籍江南句容。遠祖於明洪武時,從軍開滇黔,以功世襲指揮使,安家楚雄。父�昌,排行第二,母吳氏。
自小喜繪事,常畫觀世音大士像,人稱小吳道子。
◆ 一六一四年 萬曆四十二年甲寅 十四歲
父母相繼棄世,二弟幼小,由伯父撫養。伯父年老無子,欲使承襲指揮使一職,見月不屑。
◆ 一六二六年 天啟六年丙寅 二十六歲
性好遊覽,凡山水名勝多往巡禮。至金沙江,遇蕭�初,同往浪穹縣,住蕭家梅園,稽留一載。
◆ 一六二八年 崇禎元年戊辰 二十八歲
於十二月初聞伯父逝世,感世事無常,發心出離,易道士服,更名為真元,號還極。除夕夜,夢為僧形,自思日後必為僧。
◆ 一六二九年 崇禎二年己巳 二十九歲
仍居蕭家梅園,潛心靜修
◆ 一六三○年 崇禎三年庚午 三十歲
正月赴三營鎮大覺寺,應眾人請,主龍華會壇,廣做善事,行菩薩行,設齋供僧,日逾千人。始晤成拙,由是成為莫逆之交。會畢,仍返蕭家梅園。
◆ 一六三一年 崇禎四年辛未 三十一歲
二月中旬,有劍川州李氏兄弟來請,三月十五日移居劍川李家書屋。六月遇一老僧,獲讀《華嚴經》,幡然有省,急欲披剃為僧。七月底與妙宗法師、蕭�初相約朝雞足山,參禮獅子岩大力、白雲二和尚。大力和尚賜名書瓊。九月底,隨月峰法師赴駱馬。
◆ 一六三二年 崇禎五年壬申 三十二歲
九月初聞亮如老法師途經駱馬,十月初五依師披剃,名讀體,號紹如,並自任期主,從十月初十起期,禮請亮如和尚開講《法華經》,至十二月初八圓滿。初十,隨法師遠行。
◆ 一六三三年 崇禎六年癸酉 三十三歲
正月二十二日,隨亮如法師至鶴慶府,講《楞嚴經》,見月任後堂。得知三昧和尚在江南弘戒,發願求戒。四月初八辭別亮如法師,與成拙、覺心等往參三昧和尚。至大理,經楚雄,過昆明,入貴州,歷盡艱辛,於十月初來至湖廣武岡州止水庵,於此過冬。
◆ 一六三四年 崇禎七年甲戍 三十四歲
正月初五,至梁家庵聽講《楞嚴經》。四月初一聽經畢,往寶慶府聽自如法師講《楞嚴四依解》,任後堂。講席結束,往五台庵參禮顓愚法師,深蒙勉勵。後與成拙、覺心同朝南嶽衡山、廬山,又至黃梅縣,禮四祖寺、五祖寺,往潛山縣天柱山禮三祖寺,至青陽縣,朝禮九華山。十月初十,三人來到南京,見月往寶華山學《楞嚴咒》。
◆ 一六三五年 崇禎八年乙亥 三十五歲
見月知三昧和尚已至山西五台山傳戒,決意至五台求戒。三月至五台,始禮三昧和尚。因戒期已畢,求戒未契。遂至塔院寺,入堂內研習《楞嚴義海》,於此過冬。
◆ 一六三六年 崇禎九年丙子 三十六歲
二月,覺心尋至五台。三月,有舊相知皎如至寺,與眾人言見月行腳經歷,五台山僧眾遂請講《楞嚴經》。四月初一起期,至七月初一結束。眾人朝禮東台、北台。七月初八,聞三昧和尚赴京傳戒,三人遂離五台赴京。七月十九日,行至保定府,遇戰事,改號見月。隨逃難者南下,九月初返回江南,住鎮江甘露寺過冬。
◆ 一六三七年 崇禎十年丁丑 三十七歲
二月知三昧和尚返回江南,初八在海潮庵傳戒,見月、覺心至海潮庵,入戒堂,見月講授《梵網經》。四月初八,依止三昧和尚受戒,實現多年的心愿。八月十五日,隨和尚赴泰興縣毗尼庵開戒,見月任西堂,始閱律書。
◆ 一六三八年 崇禎十一年戊寅 三十八歲
六法師轉授紫衣。十月,隨三昧和尚於南京大報恩寺開戒,仍任西堂,授戒時任臨壇尊證。薰六法師圓寂。十二月初一,三昧和尚率眾送薰六法師靈骨入天隆寺供奉。
◆ 一六三九年 崇禎十二年己卯 三十九歲
正月三昧和尚返揚州,船至龍潭,阻風三日,和尚應妙峰法師孫楚璽之請,登寶華山隨喜,發願重興。二月初八,江陰十方庵開戒,見月被任命為教授師。四月十五日,隨三昧和尚上寶華山,任隆昌寺監院。九月,成拙至華山受戒。
◆ 一六四○年 崇禎十三年庚辰 四十歲
四月因副寺達照法師�怨,負氣下山,至無錫,旋歸著山。
◆ 一六四一年 崇禎十四年辛巳 四十一歲
華山寺宇方向未合,故常住不興,乃隨和尚改向移建隆昌寺,卸瓦運磚,莫不以身先之。
◆ 一六四二年 崇禎十五年壬午 四十二歲
正月因前殿香燈師行非法事,眾人皆雲可恕,見月不願看到弘律道場如此行事,再次下山,住黃山,住貝葉庵。
◆ 一六四三年 崇禎十六年癸未 四十三歲
正月十一日,華山戒生法師持三昧和尚親筆信至黃山,請見月返寺。三月初七,返回華山。
◆ 一六四四年 崇禎十七年甲申 四十四歲(清順治元年)
七月十五日,隨三昧和尚至南京大報恩寺開戒。十月十五日圓戒歸華山。十二月十五日,赴紹興府大能仁寺開戒。
◆ 一六四五年 順治二年乙酉 四十五歲
二月二十八日赴嘉興府三塔寺。三月初一開戒。戒期募資擬為和尚建壽塔。五月聞清兵南下,南京歸順,即速圓戒,轉回蘇州。六月初,和尚染疾,二十四日返回華山。閏六月初四,和尚示寂,囑見月繼主法席,立十約,大眾不悅。十月集眾告白,日後行事均依律制,三日後,達照法師辭監院一職,香雪法師也藉故他往,海潮同戒及舊執事十去八九,唯留百餘同志,奮發協助,願共持戒。
◆ 一六四六年 順治三年丙戍 四十六歲
四月十六日始按律制行夏安居。五月,有土賊擾亂寺院。八月十三日夜,清兵百餘騎上山圍寺,十四日將寺眾悉數捉至兵營審問,賴見月應答機敏,翌日放回。
◆ 一六四九年 順治六年己丑 四十九歲
二月間,達照法師的兩個弟子故侮僧規,達照法師縱容不訓,見月無可奈何,第三次下山,渡江欲往五台山靜修,至滁州被勸回。返山嚴整律規,始建木戒壇授具。冬日,有寧國府長生會主人來請。
◆ 一六五○年 順治七年庚寅 五十歲
四月十五日,有三昧和尚披剃弟子覓心法師與見月爭方丈位。十八日,見月第四次下山往寧國府。七月,護法陳�昭一行赴宣城接見月返回華山。
◆ 一六五一年 順治八年辛卯 五十一歲
訂立規約,每逢冬夏,內外大眾共聚一堂,七晝夜念佛不輟,七月十五自恣日,依經供盂蘭盆會,以報父母深恩,立為恆規。
◆ 一六五二年 順治九年壬辰 五十二歲
江南蝗旱,寸草不收,見月設齋周濟饑民,凡活數萬人。
◆ 一六五三年 順治十年癸巳 五十三歲
二月,攝化漢陽府心聞比丘尼師徒。八月修般舟三昧九十日。為眾標榜。
◆ 一六五五年 順治十二年乙未 五十五歲
是秋,復修般舟三昧九十日。
◆ 一六五七年 順治十四年丁酉 五十七歲
重修擴建寶華山道場,補三昧和尚改向未完工程,以報得戒法乳之恩。是年建定水庵,修建莊主寮。
◆ 一六六○年 順治十七年庚子 六十歲
建留雲樓。
◆ 一六六三年 庚熙二年癸卯 六十三歲
遵只園遺制建石戒壇於銅殿之右。又建莊主寮、屏教所、吉祥寮。
◆ 一六六五年 庚熙四年乙巳 六十五歲
念寺中執事辛苦,修建一葉庵,以供眾執事休養。是夏《毗尼作持續釋》刊行,見月尚著有《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黑白布薩》、《傳戒正范》、《僧行軌則》等。
◆ 一六六七年 庚熙六年丁未 六十七歲
在華山建穿雲庵。
◆ 一六六九年 康熙八年己酉 六十九歲
念老病之苦,建悅心軒,以養來學之老病僧眾。
◆ 一六七○年 康熙九年庚戍 七十歲
全寺僧眾為見月舉辦七十大壽慶典。
◆ 一六七一年 康熙十年辛亥 七十一歲
重建大雄寶殿,外設重軒,建置宏麗。
◆ 一六七三年 康熙十二年癸丑 七十三歲
在留雲樓前建環翠樓五楹。
◆ 一六七四年 康熙十三年甲寅 七十四歲
重建隆昌寺大山門,並應眾人之請,撰寫《一夢漫言》。
◆ 一六七六年 康熙十五年丙辰 七十六歲
重建大悲樓。見月以二十年心力,重修寺宇,莊嚴道場。是年,兩序大眾為見月修建壽塔。
◆ 一六七八年 康熙十七年戊午 七十八歲
歲晚,示微疾。
◆ 一六七九年 康熙十八年己未 七十九歲
正月十五日,自知塵緣將盡,將紫衣、戒本傳與弟子德基。二十二日午時,跏趺 端坐,寂然而逝,荼毗時見蓮花佛像騰於火光中,獲五色舍利升余。
注:
他的一生著述有《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傳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彌尼律儀要略》一卷(以上五種均收於《續藏》,前三種於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請入藏),《�度正范》、《僧行規則》、《三歸,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薩》、《出幽冥戒》、《大乘玄義》、《藥師懺法》等各一卷。
見月弘戒數十年,戒弟子以數萬計,法嗣亦有數十人。《南山宗統》卷五記載他的法嗣有:定庵基、宜潔玉等六十八人。定庵德基繼席華山,著有《羯磨會釋》十四卷、《毗尼關要》十六卷、《毗尼關要事義》一卷(後兩種收入《續藏》)、《比丘尼律本會義》十二卷,又嘗輯《寶華山志》十二卷未行世(今本《寶華山志》十五卷,系劉名芳纂修,福聚參校)。宜潔書玉別號佛庵,自華山分住杭州昭慶寺,重振戒壇。著有《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八卷、《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記》二卷、《沙彌律儀要略述義》二卷、《二部僧授戒儀式》二卷、《羯磨儀式》二卷(以上俱收入《續藏》)。清守一的《諸家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師為第一世,十三傳至金陵古林庵慧雲如馨。馨傳三昧寂光,為寶華山第一代。自“如”字起演派五十六字,傳至浩淨發圓為第十六世(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四)。其中第七世文海福聚分燈於北京,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清代中葉以後頗隆盛。 (編輯整理:少林禪院德政禪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