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經權

醫方經權

二十七、理中加大黃湯的療效一例 四十三、犀角地黃湯之療效(例一) 四十九、升麻葛根湯之療效(例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圖書全名:當代名老中醫經典《醫方經權》 圖書作者:張漢符 撰著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7月 ISBN:780763057 頁數:205 裝幀:平裝 開本:32 版次:1

封面封面
作者簡介

張漢符(1983-1966年),別號漢父,祖籍廣東新會。生前任廣西中醫院(1963年改為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任中醫師、廣西南寧市政協委員。

內容提要

本書命名《醫方經權》,以方為綱,以證為目,以經方為主,以時方為輔,上編為經方類,下編為時方類,凡病證之採用經方者錄在上編,採用時方者錄在下編,不問它為傷寒、為溫病,抑為雜病也。
本書意旨在融和傷寒溫病之派別,一以仲聖之脈證治法為依歸,辨證論治為圭臬,病案百例之理法方藥莫不以之。
本書對於生理病理與乎方藥配伍、藥物性能均有論述於各案之中,但錯綜敘錄,互有詳略,希望讀者觸類引申,予以會意,毋事拘泥。
本書關於病情之記載悉從臨床實踐中評實錄出,所敘方案揆合法度,俾讀之者儼然身臨其證,庶或可以觸發靈機以資參證。
本書有一方而舉出兩三個病例者,有同一種病而方法不同者,是辨證施治,因地、因人、因證之權衡;有一方僅舉一例者,是只舉出其典型病例,其餘從略。
本書對於藥量之輕重,煎法如何,服法如何,以及服藥的時間,均詳細註明,俾臨診者有所依據而不致過多地揣測。
本書對患者之姓名除必須代守秘密者外,一律直寫,或記其關係人(如父母兒女或女病號之愛人),其不寫的系屬遺忘,意在存真記錄也,其他如時間只記其季候,年齡有未加細問的則有些出入,籍貫則記其大概,住址是照當時記錄,歲月遞邅多有遷徙。
本書內容病案絕大多數是運用前代聖賢的成方而收到全效,問有一些死證逆證無法救治者未嘗列入,非敢尚浮誇、逞才藻而以粉飾出之,希望讀者原諒!醫者苦無生死肉骨之能,未嘗不慨嘆為醫之難也。
前代賢哲著書立說,啟迪來者,厥功甚偉,吾人絕對敬仰,唯為著精研學術,探求真理起見,對其理論說解之未盡善處不得不略加補正,辨其是非,彰其功過,此中毫無主觀的好惡和對人的私見,識者諒之。
本書所載之生理、病理、藥理,除引用前賢之理論學說書明其姓氏者外,悉屬自力搜討,間有與前人暗相符合之處則為同一體會,所見略同,不敢掠美為榮也。
本書強調了“醫德”,故有某些病例將當時臨床工作中之實際情況詳為記錄,希冀能在端正我們醫務工作者的醫療作風上起到相當的作用,是以不嫌辭費,不避繁冗。
本書內容病案百例,均自臨床實踐中回憶而來,舉凡症狀、病機、病情,及服藥後有何轉變、如何收效等記錄,保證百分之百確實,其記憶不清、稍涉模糊者棄而不錄,寧缺毋濫。
本書內容並於理論方面,純是根據《內經》、《本經》、《傷寒》、《金匱》四大經典以及後世諸家學理參合個人體會寫成,自信尚無模稜兩可之語,更無顢頇自欺之句。
本書是總結個人數十年臨床經驗的一些心得,自顧學識譾陋,理論水平不高,必多謬誤,還祈賢達諸公不吝匡教

目錄

上編 經方類

一、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一例
二、桂枝加葛根湯治癒太陽中風病涉陽明一例
三、桂枝加葛根湯治癒太陽風邪初傳陽明一例
四、桂枝加附子湯治癒陽虛感風一例
五、葛根湯治癒太陽陽明寒熱下痢的療效
六、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癒暑濕下痢一例
七、運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癒小兒腹瀉一例
八、麻黃湯治療正令傷寒一例
九、麻杏石甘湯加味救治麻疹內陷熱毒攻肺的顯效
十、五苓散方之療效(例一)
十一、五苓散方之療效(例二)
十二、小柴胡湯治癒初秋感冒邪客少陽一例
十三、小柴胡湯治療黃疸(傳染性肝炎)的療效
十四、小柴胡湯治癒熱人血室一例
十五、小柴胡湯治療寒熱肋痛(肋膜炎)一例
十六、小柴胡湯治癒少陽傷寒夾有蓄飲的療效
十七、加減小柴胡湯治癒熱飲沖肺(胸膜炎)的實效
十八、大柴胡湯治癒腸傷寒(腸熱症)的療效(例一)
十九、大柴胡湯治癒腸傷寒(腸熱症)的療效(例二)
二十、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癒產後類瘧一例
二十一、白虎加人參湯治癒婦人新產後陽明熱病一例
二十二、白虎湯方治癒暑熱病一例
二十三、白虎湯治癒胃熱上乾口腔起泡糜爛一例
二十四、大承氣湯治癒陽明腑實的療效
二十五、大承氣湯治癒陽明熱痙一例的良效
二十六、理中湯方治癒中寒腹痛瀉痢的療效
二十七、理中加大黃湯的療效一例
二十八、理中湯加吳附治癒霍亂一例
二十九、四逆湯救治感冒誤藥直陷少陰的療效
三十、真武湯治癒陰虛陽越的良效
三十一、真武湯對陽虛腫脹的療效(例一)
三十二、真武湯對陽虛腫脹的療效(例二)
三十三、黃連阿膠湯之療效(例一)
三十四、黃連阿膠湯之療效(例二)
三十五、烏梅丸治癒肝風犯胃吐蛔一例
三十六、烏梅丸治癒肝虛眩暈的療效
三十七、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療效(例一)
三十八、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療效(例二)
三十九、白頭翁湯對產後赤痢的療效
四十、麻杏薏甘湯治癒風濕病類似蛤蟆瘟的療效
四十一、防己黃芪湯之療效(例一)
四十二、防己黃芪湯之療效(例二)
四十三、烏頭湯治癒歷節風的良效
四十四、射干麻黃湯之療效(例一)
四十五、射干麻黃湯之療效(例二)
四十六、千金葦莖湯治癒嚴重百日咳的療效
四十七、附子粳米湯的療效一例
四十八、澤瀉湯治療支飲的奇效
四十九、當歸芍藥散合白頭翁湯治癒胎死腹中的奇效
五十、溫經湯方的療效一例

下編 時方類

一、銀翹散加減治癒暑濕伏邪為新感誘發一例
二、加減銀翹散對溫熱初入營分的療效
三、加減銀翹散治療風溫夾濕邪侵營分的療效
四、甘露飲治癒溫熱病中焦蘊熱未清涉及下焦一例
五、清營湯加減治療暑人心包的實效
六、清宮湯治癒風溫病逆傳心包一例
七、清宮湯加減治療伏暑噎嗝的奇效
八、運用加減清宮湯治癒濕溫邪人心包一例
九、清宮湯治療溫邪熱人心包的療效
十、三仁湯之運用加減治療半年腹痛半月痊癒一例
十一、清絡飲治癒伏暑頭痛一例
十二、杏仁湯對伏暑類瘧的處理
十三、草果知母湯的療效一例
十四、青蒿鱉甲湯的療效一例
十五、青蒿鱉甲湯治療溫熱病邪伏下焦一例
十六、加味五苓散加寒水石方的療效
十七、三甲復脈湯處理風邪暑熱雜感誤汗致變的療效
十八、三甲復脈湯合生脈飲治療溫病誤汗的療效
十九、三甲復脈湯加減治療產後溫病誤汗一例
二十、加減三甲復脈湯處理肺病咳嗽咯血的療效
二十一、加味濟川煎治癒小便頻數不能忍耐的療效
二十二、加味虎潛丸治癒嚴重痿證一例的介紹
二十三、虎潛丸加減一方同時治癒三種痼疾的奇效
二十四、虎潛丸加減治癒骶胯疼痛(坐骨神經痛)的療效
二十五、地黃飲子療效的介紹
二十六、資壽解語湯療效的介紹
二十七、獨活寄生湯治癒痛痹一例的介紹
二十八、三痹湯方治癒急性嚴重痛痹的介紹
二十九、三痹湯治癒嚴重痛痹之又一例
三十、清肝涼降湯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療效
三十一、加味涼膈散治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例
三十二、理中地黃湯處理小兒慢脾風的療效
三十三、理中地黃湯治癒痢疾嚴重壞病的介紹
三十四、逍遙散治癒婦人血症(子宮肌瘤)的療效
三十五、逍遙散治癒婦人症塊(子宮肌瘤)的療效
三十六、聖愈湯加味治癒症病一例的介紹
三十七、補中益氣湯治療外踝閃挫微傷誤藥致病一例
三十八、清暑涼肺湯治癒暑熱侵肺下迫膀胱的療效
三十九、十味補心湯治療神智失常痴呆亂語的介紹
四十、逍遙散加減治療神經錯亂的效驗
四十一、清暑益氣湯治癒感暑誤治正虛邪困一例
四十二、五物香薷飲加味對暑傷元氣的療效
四十三、犀角地黃湯之療效(例一)
四十四、犀角地黃湯之療效(例二)
四十五、托里排膿湯之療效
四十六、荊防敗毒散之療效
四十七、聖愈湯之療效(例一)
四十八、聖愈湯之療效(例二)
四十九、升麻葛根湯之療效(例一)
五十、升麻葛根湯之療效(例二)

書摘

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一例

何××,男性,28歲,廣東人,上國街年安染房客人,由百色來邕,1931年冬。
症狀:感冒風邪,惡風,發熱,頭痛,微汗,鼻鳴乾嘔,脈來浮緩,此為太陽中風,擬與桂枝湯方主之。
嫩桂枝三錢 杭白芍三錢 粉甘草二 錢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劈)
清水350ml,煎取150ml,暖服,服藥後約20分鐘,進熱稀粥一碗,溫覆取小汗。
本例服藥後啜粥,溫覆得汗病癒。
桂枝湯方治療太陽中風,筆者用之而收效者,已屬不少,持證情有輕重,藥量有增減而已。且不一定是在冬令才用,即在夏令亦曾數數用之。如盛夏苦熱,窗門洞開,貪涼取快,及其入睡,體溫降低,外風中其毛孔,即病中風。果有惡風、發熱、頭痛、自汗、脈象浮緩,即投以桂枝湯,無不覆杯而愈。此特舉出典型病例如上,余均從略。
《大論》日:“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又日:“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又日:“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柯(音員)伯《傷寒附翼》雲:“此為仲聖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均可用之,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仲聖作《傷寒雜病論》,集漢代以前祖國醫學之大成,從而發揚光大之,發明六經規律,開辨證論治的先河,為後世醫家樹立醫療典範。是以《傷寒雜病論》,遂成一部方法具備的經典著作,也是方書原始的著作。《大論》中太陽上篇的標題為“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這就是切脈、辨證、定法、處方,予以治療,祛其病邪,助其正氣,以期病癒的辨證論治。我們醫務工作者在臨床中,看見了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一個症候群,即投以桂枝湯方,自可得到預期的療效,如屬雜病,亦可以酌予加減。如桂枝加桂之治逆氣衝心,加龍骨、牡蠣之治盜汗失精,加黃芪、當歸之泛治虛勞,去白芍加乾地、阿膠、人參、麥冬、麻仁之治心動悸脈結代,凡此皆是桂枝湯的加減法。所以醫務工作者在運用四診八綱,尤其是判別六經規律的症候群,以作辨證論治中,見到哪一個症候群,就用哪一個方法,見到某一經主證,就從某一經用藥,均能收到相當的療效。仲聖於《傷寒雜病論》自序中雲:“雖未能盡愈諸病,庶亦可以見病知源。”前賢柯(音員)伯先生在解釋桂枝湯下雲:“隨證用藥,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均用之,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可見仲聖以六經鈐百病,足為萬世的師法,於此特將筆者四十年前所成的《頌聖》七言律詩一首附錄於仲聖群方魁首的桂枝湯之下,聊表景仰之微意。
中華醫聖漢張機,濟世功高並仲尼!
學貫天人源內難,術臻神妙溯軒歧,
傷寒論著陰陽判,雜病篇成內外治,
光大集成垂典范,吾宗萬代有榮施。
裔孫漢符氏敬頌

桂枝加葛根湯治癒太陽中風病涉陽明一例

宋老太,62歲,本市人,住鞏閣巷,宋文同之母,1935年冬。
症狀:頭項強痛,惡風發熱,面赤微汗,身肢疼倦,脈象浮緩而長,此屬太陽中風病涉陽明之候,擬與桂枝加葛根湯方主治。
淡葛根四錢 嫩桂枝二錢 杭白芍二錢 粉甘草錢半 生薑二錢 大棗四枚(劈)
清水400ml,先煮葛根至320ml,去上沫,加入諸藥煮至120ml,去渣溫服。
本例服藥後溫覆得汗而愈。
《大論》曰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又曰:“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大論》中桂枝加葛根湯和葛根湯均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均以葛根為主藥。可知葛根是項背強的主藥,所以惲鐵樵氏謂葛根之藥位在項。《本草經》言:“葛根主治消渴,退大熱,能起陰氣(起陰氣即輸送津液上達之謂)。”李東垣謂:“葛根為陽明藥,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以生津液而解肌熱。”原是同一意義,簡單地說,葛根即是解肌退熱生津的主要藥品。本例雖然沒有項背強几几的象徵,但是有惡風自汗,又有面赤脈長的表現,是太陽中風病涉陽明,而不是太陽與陽明合病。太陽、陽明,“寒”、“燥”之別也。太陽本氣是寒,故太陽解肌須用桂枝,陽明本氣是燥,故陽明解肌須用葛根,所以主以桂枝加葛根湯方,即收到一劑而愈的捷效。
兩年以後患者再患一次感冒風邪,所現脈症如上,還是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癒。筆者以為風寒中人,其表現的症狀每每因人而異。因為外感病表現的症狀等於外邪加病人體質的和,非外邪所得而獨專。所以同一自然環境、同一場合,假使有三個人同時感冒,可能一現桂枝湯證,一現麻黃湯證,或葛根湯證,甚或小柴胡湯證,因為各個人的體格、體質、生活環境等各有不同。
我們知道外邪之中人,每乘人們形體之虛而入客,且多借人體內部某一弱點而侵犯。如本例宋老太的體質原是胃腸機能虛弱,是以一受風寒所侵,就表現消化系型的桂枝湯方的外證,而不表現呼吸系型的麻黃湯方的外證。《內經》雲:“邪之所湊,其氣(正氣)必虛。”又雲:“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也。”至於何者為風?何者為寒?筆者不敏,殊未能為它確立一個界說。大抵寒邪的毒害性物質較重,風邪的則較輕。又因人們的體質各有強弱,感染的程度各有輕重,因此症狀就每因病者的體質而有所不同,此為鐵一般的事實。於此就充分說明了祖國醫學的“辨證論治”為最高的治療總則,其正確性、偉大性,真是無以復加的了!

桂枝加葛根湯治癒太陽風邪初傳陽明另例

鄧××,女性,15歲,本市人,住金獅巷(即今興寧西二里),鄧友梅之女,1936年冬。
症狀:惡風,發熱,頭額疼痛,面赤有汗,脈象浮長,舌苔白而略厚,作渴而不引飲,此為太陽中風,初入陽明之候,擬桂枝加葛根湯方加味主治。
淡葛根五錢 嫩桂枝錢半 生白芍二錢 生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天花粉三錢 大棗兩枚(劈)
清水400ml,先煮葛根至320ml,去上沫,納入諸藥再煮至120ml,去渣暖服。
本例服藥一劑病減,再服半劑而愈。
本例外候面赤較甚,苔白略厚而有作渴,是病傳陽明的象徵,但仍微惡風寒,太陽未罷,尚無惡熱引飲,陽明熱病的證形未具,邪未完全化熱,故主本方加天花粉。與宋老太一例相比,則彼為側重太陽,此為側重陽明是了。
四、桂枝加附子湯治癒陽虛感風一例
梁植生,男性,45歲,廣東茂名人,住當陽街,中醫生,1926年冬。
症狀:外感風邪,惡風頭痛,微熱微汗,而背部不禁寒冷,脈浮緩弱,舌淡口和,此乃陽虛感風之候,擬與桂枝加附子湯方主治。
嫩桂枝三錢 杭白芍三錢 粉甘草二錢 老生薑三錢 大黑棗四枚(劈) 熟附子三錢
清水350ml,煮取150ml,暖服。
本例服藥一劑而病減,再服一劑而痊癒。
《大論》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本例原非過汗傷陽遂漏不止,亦無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症狀,惟梁君稟體陽虛而脈證如此,是以主以本方,故能一劑病減,二劑痊癒。

葛根湯治癒太陽陽明寒熱下痢的療效

孟孚,男性,53歲,本市人,住迎祥里(即今民生南三里),1934年秋。
症狀:頭痛發熱,惡風無汗,大便下痢,腹有微痛,舌苔白薄,中部微黃,脈象浮長,右關中取兼滑,外感風邪,內有熱滯之診。法當先予解表,擬與葛根湯方。
葛根四錢麻 黃三錢桂枝二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生薑錢半 大棗四枚(劈)
清水500ml,先煮麻黃、葛根至400ml,去上沫,加入余藥再煮取150ml,服後溫覆取微汗。
服藥溫覆得汗後,表證發熱基本消失,已無惡風頭痛,惟腹痛下痢未已,但無黏液,只有些里急後重下痢不暢之勢。表邪已罷,熱滯方張,擬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四錢黃芩錢半黃連錢半甘草一錢
清水200ml,先煮葛根至1501,加入諸藥煮取60ml,頓服。
上方連服三劑,第二劑加六神曲二錢,第三劑加山楂錢半而痊癒。
本例原為外感風邪,內夾熱滯,故舌苔中部微黃,脈象右關兼滑,且有些腹痛。服葛根湯得汗,表證罷後,即繼進葛根黃芩黃連湯方,更加神曲山楂二味以消除熱滯。《大論》日:“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例的下痢原非“醫及下之的利遂不止”,又非“喘而汗出的熱陷於里”,實為內有熱滯,外感風邪。故利用本方的葛根以生津,芩連以清熱,後加入神曲、山楂以消滯,且本證惡風發熱方退,恐其餘邪未淨,借葛根來鼓舞胃氣上行,以生津液而解肌熱,所以服藥前後四劑而病即痊癒。喻嘉言之逆流挽舟法蓋從此方悟出,但彼則因風寒下陷,中虛夾濕,故投以人參敗毒散而愈,此則因風邪下陷化熱,故適用葛草芩連,證既不同,用藥亦異,所謂先聖后賢其揆一也,後之學者當明辨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癒暑濕下痢一例

莫××,男性,32歲,埌邊鄉人,住解放路×亨紙料店,貼近醒漢街口,1935年秋。
症狀:腹痛急脹下痢,糞便膠黏黃穢不暢,日夜五至八行,小溲色黃而量不甚少,曾數服前醫解暑利濕香薷飲合四苓散加味多劑及六味地黃丸加減無效。由仲夏至仲秋,病仍未愈。脈象濡數而長,舌苔黃白厚膩,暑濕內伏陽明之診,擬與葛根芩連湯方加味。
淡葛根四錢 正川連錢半 酒枯芩錢半 炒銀花三錢 六神曲二錢 粉甘草一錢
清水400 ml,先煮葛根至300ml,入諸藥,煮取100 ml,暖服。
本例患病逾三個月,故收效較慢,計共服本方加減八劑,大便遂天天好轉,次數漸減,質漸稠漸健而量漸多。四五劑後減去枯芩一味,銀花改炭,葛根煨用。嗣又加扁豆衣。後以調理脾胃兼除余濕,收效痊癒。
七、運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癒小兒腹瀉一例
黃河清,女性,3歲,住省委宣傳部,葉肇盈同志之女,1956年。
症狀:腹痛瀉痢已逾十天,大便淡黃水樣,而量不多,日夜十餘次,小便則少,有些作嘔,脈來長緩,右關帶滑,苔白淡黃而略膩,濕蘊釀熱,脾土以瀉痢多天而機能轉弱。擬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方參以舒肝運脾。
淡葛根三錢(煨) 正川連一錢 枯黃芩一錢 粉甘草一錢 舊廣皮一錢 杭白芍二錢北防風七分 貢白朮二錢 姜竹茹八分 車前子錢半
清水300 ml,煮取100 ml,分三次服。
本例乃廣西省人民醫院兒科室留醫病號的會診。服上藥後病情漸見好轉,下痢由漸減而恢復正常,服藥約八天后病癒。後以扶脾健胃等法調理,遂恢復健康。本方後由該院繼續使用,收效良好,並與西藥組分別作治療觀察,結果療效比西藥組較好。

麻黃湯治療正令傷寒一例

粟氏婦,36歲,桂林人,住金獅巷金龍坊(即今興寧西二里內),經營榨米粉業,1925年冬。
症狀:頭項強痛,身痛腰疼,惡寒發熱,表實無汗,脈來浮緊,此為太陽傷寒,麻黃湯方主之。
淨麻黃三錢 嫩桂枝二錢 北杏仁三錢 炙甘草錢半
清水450ml,先煮麻黃至350ml,去上沫,加入諸藥煮取125ml,溫服,溫覆取微汗。
本例服藥後溫覆得汗,症狀消失而愈。
《大論》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又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合此二條經文,則太陽傷寒麻黃湯證的全部脈證具在,但並不是必然如此諸狀悉具之謂,前文已經說過:病人所表現的症狀是外邪加病人體質的和,所以每每因人而異。這就是說外感症狀的表現,是外邪侵入人體各個不同的反映。本例粟氏婦既無氣喘,又無嘔逆,此乃病者胃氣素健,內無濕痰蓄飲,病屬初感,肺臟未致受寒閉阻,胃部未受病邪影響,是以不有嘔逆,亦未致發喘。具體地說,麻黃湯是傷寒(廣義的,下仿此)病出現呼吸系症狀的方,桂枝湯為中風病出現消化系症狀的方,“喘”與“嘔”都是為病邪影響而誘發。《大論》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又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頗欲吐為傳,陽明少陽證不見為不傳,我們就可以理解到乾嘔或嘔逆都是病邪影響及胃的趨勢。本例就是初感風寒,尚未影響及胃,故無嘔逆,肺未受寒閉阻,故未發喘是了。
筆者用麻黃湯處理惡風惡寒、頭痛身痛、表實無汗、脈象浮緊的太陽傷寒證,亦屬不少。本例不過在數十例中特舉其一,於此可見地不分南北,果為寒邪所侵,病狀惡寒、無汗、頭疼、身痛、脈來浮緊的就是太陽傷寒證,即可投以麻黃湯,並根據感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來權衡加減,即能獲得滿意的療效,此為事實。可見南方無正傷寒的說法,不攻自破了。

麻杏石甘湯加味治麻疹內陷熱毒攻肺

曾美雲,女性,2歲,本市郊區曾家村人,住曾家村,市印刷廠曾雄之女,1951年季春。
症狀:發熱咳嗽,涕淚噴嚏,麻疹未現,服辛涼疏解透表之劑,疹已明顯,以停藥不進,抗力不充,以致陷落,咳劇喘促,鼻翼搧動之甚,微有渴汗,關紋粗紫,此為熱毒攻肺之重候。擬與清熱解毒,透邪外出,予麻杏石甘湯方加味救治。
淨麻黃一錢 光杏仁錢半 生石膏二錢(研) 粉甘草五分 淡葛根二錢 綠升麻六分京赤芍一錢
清水200ml,先煮麻黃至150ml,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ml,暖服。
本例服藥一劑,氣喘漸平,鼻搧大減,麻疹復顯。再進一劑去升麻加桔梗,鼻搧全止,疹點紅活遍透。繼進輕宣利肺,清熱解毒,後以甘涼微苦,保肺生津,清理餘燼,以收全效。
本例第一次來診時,噴嚏清涕,咳嗽身熱,劇則淚出,初由小兒惠民診察處方,即告訴病兒之母,預料明天一見麻疹,其熱就能減退。詎料她誤信南寧習俗,說麻疹能透,則不須服藥,因而停藥二天,及至第二天(即疹點顯露的第二天)晚上,病情突變,疹點漸沒,咳劇氣喘,鼻翼掮甚,即匆忙來館要求往診,時已11時30分。筆者稍一詢問,即隨之往診,勢已危重,初不欲處方,繼思醫生以治病救人為天職,應當負起責任,盡力搶救,萬一無效,則醫生、病家均可以無憾。即擬定本方,並囑先燒開水,即和病兒的父同往敲藥店之門而配藥,囑回家即刻煎服,服後收效良好,繼續調理而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