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山講堂

鄴山講堂

鄴山講堂位於福建省漳州江東橋西側的鄴侯山麓,是一座背山監江,幽雅清靜的學舍書房式古建築,為明末著名學者黃道周的一個講學處。黃道周在此講課時,“當道紳耆、八方人士,環江拱聽者,日以千艘”。三近堂為鄴山學堂最先講學之所。堂有軒有庭,庭有梧桂,庭近江,臨於釣台。西望江源,諸峰蜿蜒,背負山河。樂性堂又稱課堂,位於三近堂之南,樂性堂背負芙蓉峽,石林簇立,江水環之。

簡介

福建漳州(市)龍海江東橋西側的鄴侯山麓,原有一座背山監江,幽雅清靜的學舍書房式古建築,名日鄴山講堂。是明末著名學者黃道周講學處

黃道周

黃道周(1585—1646年),漳浦縣銅山人,字幼平,號石齋。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初為朝廷經筵展書官,後為諫官,為人正直,敢於為大是大非同皇帝頂撞,屢次遭貶,慘受廷杖。崇禎十五年(1642年)充軍廣西,赦免復職後以疾告歸。翌年在龍溪鄴侯山麓建設“鄴山講堂”,內有“三近”、“樂性”、“與善”三堂。黃氏講學不尚天理人慾之空談,專重新民愛國之實踐,以“嚴於律已,忘我為人”八個字為其宗旨,以榕樹的“六質”、“四妙”為人生的表率。並親定《鄴山講義》七條,作為治學為人的道德規範。四方士子,仰其德望,來鄴侯山求學者,絡繹不絕,沿江停舟,數以千計,盛極一時。

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的沉重打擊下,京失陷,崇禎自縊,黃道周率諸弟子,袒發慟哭三日。不久,清兵入關,在燕京建立了清政權。南京諸臣擁立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道周赴召行在,出任禮部尚書,協助反清復明。翌年閏六月,王朱聿鍵即位福州,是為隆武元年(1645年)。道周被封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兩部尚書。他迫於情勢自請募兵抗禦清軍,後因援軍、軍餉不濟,在江西婺源兵敗被虜,檻送南京,對清廷數次絕食,拒絕投降,於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在南京東華門壯烈殉國。臨刑前遺言:“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曹街大節,震耀千古。

黃道周殉國後,鄴山講堂亦日趨荒廢,今尚有摩崖石刻多處。即黃道周題刻的“蓬萊峽“、“芙蓉峽”、“道不絕風”、“墨池”和在江中石上鐫刻的“游罄”等五處。此外尚有黃寬題刻的“黃岩洞”、“靜如太古”及黃可潤題刻的“得珠”、“冠峰”、“蕉葉”等處。

詩賦

鄴山講堂因黃道周而聞名,其授學的盛舉對後人也有一定的影響,不少名賢前往觀瞻,都留下了感慨的詩賦,如:

陳常夏的《題鄴山講堂》:千載尋邱壑,諸翁亦姓黃。人多私淑意,我共水雲鄉。濯壁題詩句,臨流結草堂。思君瞻往跡,未忍息孤帆。

陳珩的《鄴山懷古》:千載尋邱壑,諸翁亦姓黃。人多私淑意,我共水雲鄉。濯壁題詩句,臨流結草堂。思君瞻往跡,未忍息孤帆。

許雲龍的《招載南陌游鄴山》:一別近三月,相懷幾度秋。遲君剡雪棹,覓找鄴山游。絕壁雲爭墜,空江水自流。年年頻到此,望古獨悠悠。

黃盻的《鄴山懷古》:草向空坡處處生,蓬萊峽坼斷人行。風煙不霽前朝淚,薇蕨空垂死後名。有道信能追管葛,無時難自比良平。沙蟲化後江楓冷,葉戰高秋夜有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