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白釉碗

邢窯白釉碗

1987年清華大學唐墓出土。

(圖)邢窯白釉碗邢窯白釉碗

海淀博物館藏邢窯白釉碗1987年清華大學唐墓出土。碗高4.5cm,口徑15.2cm,足徑6.8cm。大敞口、碗身呈450角外撇、下腹內斂、小圈足,口沿突起一道唇邊,形似倒置的尖頂斗笠,足底無,中心內凹,有旋痕,足圈較寬,形似玉璧,因此該碗又被稱為玉璧底碗。玉璧底碗是唐代中、晚期,邢窯燒制的典型器物,是在唐代飲茶風尚盛行之下生產的一種優質的飲茶器皿。邢窯是唐代七大名窯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在我國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歷史考證

據考證,邢窯始燒於北朝,衰於五代,終於元代,燒造時間歷時九百多年。邢窯白瓷的出現,改變了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結束了自魏晉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使邢窯越窯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為後世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邢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制瓷工藝和燒制技術,首創匣缽燒法,燒制出具有高透影性的細白瓷,是我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邢窯是唐代七大名窯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在我國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瓷器特點

(圖)邢窯白釉碗邢窯白釉碗

邢窯白瓷胎質堅細、釉色潔白、光潤晶瑩、氣孔率低、影透性強,與現代高級細白瓷的胎質、釉色相比也毫不遜色,這種現象在我國古代陶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陶瓷專家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進行分析後認為,邢瓷不論是胎質和釉質,二氧化矽(SiO2)和三氧化二鋁(Al2O3)所占的比重都相當高,無疑需要高強度的焙燒溫度,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38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陶瓷專家認為,邢瓷的物測結果,為“硬質瓷”最先燒成於我國提供了有力證據,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唐代陶瓷業大發展,出現了大量瓷窯,其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當時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代表了當時瓷製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隻,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此外《新唐書》、《大唐六典》、《長慶集》等文獻中均有關於邢窯的記載。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產量增加,又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民間廣泛使用,甚至遠銷海外。

遺址考證

邢窯遺址位於河北省內邱、臨城兩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氐河、李陽河流域,集中在臨城西雙井以南,內邱馮唐以北約30公里的狹長地帶內,面積約300餘平方公里,1996年11月 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