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嶺鄉

邙嶺鄉

邙嶺鄉位於偃師市北部的邙山嶺上,東接山化鄉和鞏義市康店鄉,北部、西部同孟津接壤,南連城關鎮和首陽山鎮,轄14個行政村,164個村民組,呈東西條狀分布,總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萬畝,處於高度貧水區,總人口3.4萬人。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劉坡村、蘭莊村、申陽村、省莊村、西蔡莊村、楊莊村、趙坡村、牛新村、牛莊村、周山村、丁門口村東蔡莊村、古路溝、吉溝村

產業結構

邙嶺鄉邙嶺鄉

邙嶺鄉經過發展,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逐步形成了觀賞農業、節水農業、特色種植、農副產品加工交相輝映的農業產業化格局,

尤其黃楊遠銷十幾個省市,被譽為“中國黃楊第一鄉”。梅花鹿、貂、獾、狐狸、肉鴿等特色養殖逐步發展。

2004年度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570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3128.82元,財政收入達到46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34.14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9459萬元,人均居民儲蓄總額2716.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50.00元。

資源優勢

邙嶺鄉邙嶺鄉
境內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邙山上自東向西有舜帝廟、薄姬廟、玄武廟、馮王廟,邙山主峰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墓,趙坡村的曹丕墓遠近聞名。邙嶺鄉地勢平坦,交通便利。310高等級公路橫貫全鄉東西,鄉政府所在地有開洛高速公路偃師出入口。縣鄉公路遍布全鄉,有7條柏油路可連線310國道、207國道,交通極其方便。境內35KV變電站可充分保證工農業用電。

邙嶺黃楊享譽半箇中國。黃楊一年四季長青,是綠化環境的理想花木,是坡嶺區農民發展花木生產的理想樹種。近十年來,偃師市邙嶺鄉以省莊、楊莊等6個村為主,大力種植黃楊,種植面積達7000畝,成為省內外頗有名氣的黃楊種植基地。邙嶺鄉種植黃楊效益高。黃楊幼苗定植一年後,畝銷售額一般達3000—4500元,平均純收入2000—3000元;二年生黃楊苗純收入在4000—6000元。購進、銷售渠道暢通。鄉成立了果木花卉公司,專門負責到全國各地購進、銷售苗木,使黃楊種植基地與市場形成良性大循環,產銷兩旺,苗木銷往20多個省市。

經濟發展

邙嶺鄉雙孢菇種植產業
邙嶺鄉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鎮,而農業基礎又相當薄弱。鄉黨委、鄉政府經過實地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提出了以建立六大農業龍頭基地為契機,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戰略決策——依託丁門口、西蔡莊、東蔡莊養豬量大的優勢打造養豬基地;依託東蔡莊、省莊、楊莊黃楊種植優勢打造全國黃楊基地;依託東蔡莊村雙孢菇種植優勢打造全市雙孢菇種植基地;依託楊莊村家禽養殖量大的優勢打造邙嶺鄉養禽基地;依託周山、吉溝、牛莊、申陽紅蘿蔔大蔥種植優勢打造邙嶺鄉“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依託古路溝、楊莊、省莊核桃種植優勢打造邙嶺鄉小雜果基地。

為了做好這個惠及全鄉人民的大事,鄉黨委、鄉政府從一開始就把擴大六大基地建設作為全鄉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來抓,要求各村、各單位都要圍繞農業六大基地做文章,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促進六大農業基地的迅速壯大。

新農村建設

邙嶺鄉邙嶺鄉
由於邙嶺鄉養殖業較為發達,如何解決糞便污染便成為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一道難題。2007年初,邙嶺鄉黨委、鄉政府科學地提出以發展戶用沼氣為切入點建設農村生態家園,探索“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模式,遵循生態學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有機地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循環,展現生態經濟的美好發展前景。

思路提出以後,鄉政府機關幹部全員上陣分包到村,協調建沼氣池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並出台措施確保這個惠及全鄉民眾的富民工程順利實施。

第一,明確責任,制訂考核制度。鄉政府把各村沼氣完成情況做為年終考核的重要指標。第二,健全服務機構。利用4050人員和沼氣建設技術人員成立了沼氣服務協會,在各村成立服務站,具體負責沼氣建設的宣傳、培訓、施工、管理、服務等工作。第三,加強宣傳,組織專題培訓。鄉沼氣辦組織印製宣傳資料24000份,分發到全鄉農戶手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組織鄉機關幹部進行了專題業務培訓。在各村,以村為單位對村、組幹部、黨員、重點戶進行技術培訓。第四,對經濟困難的建池戶,鄉政府採取幫帶的形式動員全鄉公職人員對每池給於100元~200元的扶持。

全鄉戶用沼氣已完成1602座,21座中型沼氣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全鄉共有2765戶農民用上了沼氣,已占到全鄉總戶數的32.3%。這些沼氣池投入使用後,使以前隨意亂倒的人畜糞得到了有效利用,民眾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減少了民眾燃料支出,徹底改變了過去“大鍋台+風箱”的傳統做飯模式。

基礎建設

邙嶺鄉邙嶺鄉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鄉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現實,求實創新,與時俱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業改變過去傳統經營模式,形成了牧草、花卉“雙萬畝”基地,工業上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已形成了塑膠壁紙、機械加工、化工、製鞋、建築建材、木器家俱等支柱產業,開洛高速公路橫穿全境,鄉政府所在地——楊莊村有偃師境唯一的下站口,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已逐步建成了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和新開發區,形成了“一街四區”的合理布局。投資210萬元修建了丁門口村等七個村,總計1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新建沼氣1466座並已全部投入使用,目前我鄉沼氣總量達到2419座,新安裝路燈200盞;栽植綠化苗木30萬株;新增綠地面積500平方米;清運垃圾8000方;完成了14個行政村養殖小區的規劃工作,其中投資300萬元,占地40畝,可容納15家養殖戶入住的牛新養殖小區正在建設中。

模範村莊

邙嶺鄉省莊村
邙嶺鄉省莊村地處邙山腳下,十年九旱,屬典型的丘陵旱作區。根據這一特點,該村確立了以種植黃楊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通過引進黃楊新品種,成立花木協會推廣新技術,黃楊種植快速發展。全村黃楊種植面積達到73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該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實施“龍頭帶農”。堅持“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以股份制的方式,成立了偃師市慶豐花木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年消化苗木價值1300萬元。動員民眾,組建黃楊種植專業協會,負責種植技術推廣和行銷渠道的溝通,形成了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以公司為龍頭,產、供、銷於一體的產業鏈條,為壯大黃楊基地,增加民眾收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是注重“信息強農”。為提高黃楊知名度,該村製作專題片,並在中央電視台“金土地”欄目播放;投入大量資金製作了黃楊郵資封,利用郵政系統將信息傳送到全國各地;建立全國黃楊信息交流、銷售、服務平台——中國黃楊網,製作黃楊種植預測系統和信息庫,年發布信息2000多條,編髮簡報100多期,帶動17戶協會會員開通網際網路,實現網上銷售500餘萬元,一系列得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該村的知名度,為打開產品銷路、提高市場份額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堅持“科技興農”。與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洛陽林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聘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植修剪;-培育科技示範戶,樹立科技樣板,典型示範;依託農民夜校,舉辦培訓班和交流會,傳授種植技術;引進推廣雀舌黃楊、瓜子黃楊、獨乾黃楊等11個新品種,建立了新品種示範園和育苗基地,以新品種求生存,堅持產業創新、質量創新、數量創新、行銷創新,真正實現“興一業、富一方”。

邙嶺鄉邙嶺鄉
四是利用“品牌富農”。建立品牌,提高影響,以名牌促增收。省莊村在擴大黃楊種植面積的同時,註冊了“北邙”農林產品商標,增加苗木附加值。在該村的輻射帶動下,邙嶺鄉黃楊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成為全國最大的黃楊產銷基地,年銷售額近億元,占國內銷售市場的85%,被譽為“中國黃楊之鄉”,真正起到“一村一品”示範村的示範作用。

黃楊產業的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省莊村的面貌,各項公益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以來,省莊村抓住被確定為洛陽市示範村的良好機遇,實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幹群幹事創業的熱情。投資280萬元硬化道路14公里,徹底改變了民眾的出行難題;投資12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的公寓式敬老院;投資50餘萬元打420米深井一眼,解決了飲水難的問題;投資40萬元,對全村的水網進行改造,使全村乾群用上了放心水;建成沼氣池500座,沼氣入戶率達65%,“畜—沼—花”生態農業發展初具規模,近七成農戶用上潔淨能源,全村行道樹及庭院苗木四季綻綠,三季吐花,村莊氣象為之一新。

社會進步

邙嶺鄉邙嶺鄉
邙嶺鄉衛生院始建於1969年,占地396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平方米,擁有二層門診樓一幢,病房十間,職工宿舍等建築,擁有救護車,B超,心電圖機,透視機,婦科光熱治療機,電動流產吸引器,尿十項分析儀等醫用,醫療設備,現有職工13人,其中中級職稱三人,初級職稱六人,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六人,承擔著邙嶺鄉3.5萬人口的醫療,防保工作。院長李建修男1967年7月出生,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支部書記,1989年9月洛陽商校畢業參加工作,先後任邙嶺衛生院會計,副院長。1997年9月任院長兼支部書記至今,1994年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全國統考,取得會計職稱;1999年度被評為衛生系統優秀院長;上任以來,自加壓力,負重拼搏,艱苦創業,使邙嶺衛生院的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業務收入連年增長,創建院以來最高紀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