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祖州城、慶陵及慶州城)

遼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祖州城、慶陵及慶州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代祖陵及三帝陵古墓葬。包括祖陵及祖州城、慶陵及慶州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為遼代帝陵。其中,太祖陵在左旗,陵前有享殿遺址及經幢、石翁仲等遺物,陵東南2公里處的奉陵邑祖州城分兩重,城門建築基址尚存,西北隅有石屋一座;聖宗、興宗、道宗三帝王后妃墓園。

遼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祖州城、慶陵及慶州城)

正文

遼代國中期的皇陵及奉陵邑。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境內。遼亡後遭金兵浩劫,地面建築被焚殆盡,慶陵也被掘一空,遂成廢墟。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曾進行調查和挖掘,出版有《祖州城》和《慶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文物考古部門對遼陵及奉陵邑進行過多次勘測和調查。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陵位於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 2公里山谷中,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貞烈皇太后、齊天太后陵寢。以其地有祖山,為契丹始祖興業之地,故名。祖陵三面環山,“鑿山為殿”,南側谷口有土牆阻隔,兩側有建築遺址多處,東側山頂有石雕大龜趺。附近發現契丹大字殘碑 1通,鐫刻工整,推測為遼太祖創業碑或紀功碑。陵墓在西北山坡上,石塊壘砌地宮牆身已暴露,前面有享殿遺址、石翁仲及經幢等。
祖州城位於石房子村西,系祖陵奉陵邑。建於遼太祖天顯二年 (927)。城築於深谷中,依山勢而造,平面呈不規則五劍形,周長約 1.8公里。城垣全系夯築,現高 2~3米,基寬8~10米。四面各闢一門,東門北門可見瓮城遺址。城內現存數處殿宇及州廨建築基址。城內有內城(子城),外城西北角現存“石室”1座,長7米,寬5.3米,高3.6米,東、西、北三面及頂蓋用四塊修鑿平整的花崗岩大石板卯合而成,折角處以鐵鉤固定,甚為堅固,保存完整,其用途或為幽禁“罪犯”的囚室,或為祭祀祖陵的場所,或為契丹遠祖紀念建築。
慶陵位於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北15公里瓦里烏拉山(遼稱慶雲山)下,由聖宗東陵、興宗西陵、道宗北陵組成。陵地範圍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現僅存門闕、神道、享殿遺蹟。陵中出土的帝、後哀冊,分別用漢文、契丹小字鐫刻,碑身高大,刻工剛勁有力,保存完整,為中國稀世之寶,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慶州位於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查乾木倫河 (遼代稱黑水) 北岸慶陵之南。一稱插漢城。建於太平十一年(1031)。平面由外城、內城構成“回” 字形,東西長1540米,南北寬1650米,在遼代州城中規模最大,僅次於京城。城垣全為夯土板築,現高1~3米,寬10~12米。城內門址、宮殿、街道及園林建築等現僅存廢墟,遺蹟歷歷可辨。西北隅現存釋迦如來舍利塔一座,據第五層磚刻銘文,建於重熙十八年(1049),八角七級空心樓閣式,高64米,造型美觀,佛像、伎樂等雕刻精細(見圖)。經多次勘測調查,在塔內發現釋迦牟尼涅槃石刻及磚雕塔記銘等文物。1989年在搭架維修勘查過程中,在“天宮”內發現經卷、佛像、金木塔等珍貴文物。

遼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祖州城、慶陵及慶州城)遼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祖州城、慶陵及慶州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