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地雀

達爾文地雀

達爾文地雀(Darwin′s finches),加拉帕戈斯群島上4屬,14種雀科鳴禽的統稱。因最初於1835年9、10月間達爾文環球航行到此時首先發現,故名。14種雀分布在群島的13個島上,各島分別具有其中的3~10種。它們形態上大同小異(主要是喙的差別較大),但都與南美大陸的種類相似。根據現有材料推測,祖種地棲、以種子為食,來自南美大陸,通過地理隔離,逐漸分化發展成4屬,14種。4屬代表3個支系。

基本信息

分類

第一支

第一支是地雀屬(Geospiza),包括6個種,其中3個種:大地雀(G.magnirostris)、中地雀(G.fortis)、小地雀(G.fulginosa),仍保持著祖種地棲、食種子的習性,但喙已分化為大、中、小三型,分別食大小不同的種子;1個種(食掌雀G.difficilis)雖保持地棲習性,但已改食仙人掌;還有兩個種即錐嘴掌雀(G.conirostris)和爬掌雀(G.scandens)則完全棲於並取食仙人掌。

第二支

第二支是樹雀屬(Camarhynchus),亦包括6個種,皆為樹棲,除1種食果樹雀(C.crassirostris)食植物的果實和芽外,其餘5種均食昆蟲,此5種除分化為大樹雀(C.psittacula)、中樹雀(C.pauper)、小樹雀(C.parvulus)分別吃大、小不同的昆蟲外,還有一種爬樹雀(C.helioates)和一種啄樹雀(C.pallidus),取食樹皮下的昆蟲,其中啄樹雀能把仙人掌刺含在嘴上,鉤食樹皮縫內的昆蟲。

第三支

第三支包括兩屬不同的鶯雀—阿列布鶯雀(Certhideaolivacea)和可可島雀(Pinaroloxiasinornata)——二者均樹棲食蟲,喙較細弱,形體似鶯。

意義

“達爾文地雀”的發現,是促使達爾文從神創論者轉變為進化論者的重要事實之一,也是物種通過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而形成新種的典型例子。

命名

達爾文地雀達爾文地雀
1835年,達爾文乘“貝格爾”號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島時,在島上發現一些體型很小、羽色暗淡的雀鳥。當時,這些小雀並未引起達爾文注意。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第一版中,有關這些小雀的描述只寥寥幾筆。後來,英國著名鳥類分類學家約翰·果爾德在研究達爾文收集的鳥類標本時發現,這些小雀竟是一些新種。這時,《物種起源》第二版就要問世了,達爾文在新版中加進這樣的論述: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生活的土著雀鳥實在令人感興趣,它們由一個種分化出來而適應了不同的生活環境。正是這些土裡土氣的小雀鳥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奠定了基石。後人為了紀念這些小雀對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做出的“貢獻”,就把這些小雀稱為達爾文雀。

習性

6種達爾文地雀有4種經常生活在一起,它們能和平相處,這是因為這4種達爾文地雀在取食方式上有所區別。其中3種以植物種子為食的地雀,嘴大的吃較大的種子,嘴小的吃較小的種子,它們之間極少發生爭奪食物的現象。第4種地雀主要的食物是多汁的漿果,嘴比以上3種尖而長。除這4種之外,另2種地雀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外圍的小島上,其中一種體形較大,另一種體形較小,兩種地雀都以仙人掌的種子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