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學

產生於中國東漢晚期的一種以神秘化了的“道”為宇宙本原的宗教哲學。它把道家的“道”予以神學的闡釋,結合儒學,融合佛學,形成了獨特的理論。

道教哲學

正文

產生於中國東漢晚期的一種以神秘化了的“”為宇宙本原的宗教哲學。它把道家的“道”予以神學的闡釋,結合儒學,融合佛學,形成了獨特的理論。
道教 產生於中國的傳統宗教,淵源於古代的巫術,秦漢時的神仙方術,黃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東漢順帝時張陵倡導“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道教逐漸形成。東漢靈帝時張角創立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別。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是“道”,視“道”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把“道”人格化為神,又把老子加以神化,視其為天尊。宣揚以神秘方術求得長生不死、度世成仙的觀點。提倡修煉丹藥,創導祈禱、禮懺等宗教形式。道教自東漢形成後,經兩晉、南北朝得到進一步發展,到隋、唐、宋、元更加興盛,構成中國儒、釋、道三教之一。明代中葉以後才逐漸走向衰落。在道教的長期演變發展過程中,許多道教學者著書立說,闡釋道教教義,宣揚道教思想,其中包含著重要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觀。
道教的哲學思想 有關道教的思想與方術,在漢魏期間,傳播迅速。道教哲學思想體系是東晉葛洪奠定的。他把道教的理論和方法粘合在一起,在理論上,提出"玄"的本體概念;在方法上,提出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他說:“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電馳。”這個玄“金石不能比其剛,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圓而不規,來焉莫見,往焉莫追”,它能使天以之高,地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它是一個神秘主義的本體,產生宇宙萬物的根源。這個超自然的“玄”,是道教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對於這個“玄道”,修仙的人,感到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只有用冥思玄想去探求。葛洪說:“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之要言也。”葛洪還把玄稱之為“一”,他很重視守一的方法,把守一分為“守真一”和“守玄一”兩種。“玄一”和“真一”的內容差不多,只是前者加了一種分形術。
在葛洪看來,“玄”也就是“道”,說“凡言道者,上自二儀,下逮萬物,莫不由之”。這裡說的道和其《暢玄》篇所謂“胞胎元一,范鑄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的玄,意思相合。“道”和“玄”,其字求異,涵義實同,都先於物質而存在。到了唐代,吳筠作《玄綱論》說:“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同樣把“道”描繪為虛無的本體、宇宙萬物生成的總根源。《玄綱論》最後還指明:“天地不能自有”,“太極不能自運,運太極者真精”。“真精”是神明,“實曰虛皇”,高居太清之上。天地萬物由這個天皇主宰著。
道教的道德觀 道教規定了許多戒律,它們是世俗道德善惡觀念和宗教信仰善惡觀念的綜合反映。道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乃至一百八十戒等。戒是禁惡的意思,與禁惡相對的是勸善。所以十善與十惡,往往相提並論。道教的“老君五戒”為:①不得殺生;②不得葷酒;③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語;④不得偷盜;⑤不得邪淫。第一戒不得殺生,是指不得傷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如鳥、獸、蟲、魚等等。這是摹仿佛教體現慈悲的戒條,屬於宗教信仰的善惡觀念,與世俗道德無乾。第二戒不得葷酒,這與世俗道德也不一樣。至於戒偷盜、戒邪淫、戒口是心非,皆與世俗道德觀念相一致。《玉清經》的十戒里,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和“不得叛逆君王,謀害家國”兩戒,與洞玄靈寶十善中“一念孝順父母”、“二念忠事君師”相對應。世俗的傳統道德大力提倡忠孝,道教的戒律也極力重視這點,表現出世俗道德與某些道教信仰的善惡觀念相合的特點,但十戒里有“不得毀謗道法,輕泄經文”和“不得污漫靜壇,單衣裸露”兩條,主要是對道教徒們說的。屬於道教徒自身信守的道德規範,一般說來,不涉及世俗的道德,這是戒律的另一特點。道教耽信凡人常行五戒十善,“恆有天人善神衛之,永滅災殃,長臻福祐”。這是認為人間的善惡行為,必定獲得天上神靈的禍福報應。足見道教的戒律體現著維護神學尊嚴和社會綱常秩序的永恆性。
佛道理論的鬥爭與融合 道教是中國的宗教,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教義各不相同。東漢時,佛教傳入後,中國即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傳說。西晉時,出現《老子化胡經》。南朝時,道士倡夷夏論,以華夏的宗教文化排斥外來的宗教文化,釋氏則有反夷夏論。北朝佛道的鬥爭,政治色彩特別濃厚。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 (446),司徒崔浩聯合著名道士寇謙之攻毀佛教。至唐代,佛道鬥爭更是頻繁和激烈。 唐高祖和太宗時, 太史令傅奕(554~639)附和道士,上書抨擊佛教;釋氏法琳作《辯正論》、《破邪論》為佛教辯護。高宗時,道士李榮與沙門入宮辯論。武宗篤信神仙,會昌五年(845),聽道士趙歸真的話,發動了毀佛拆寺、僧尼還俗的運動。道教與佛教在理論上又有相互吸收和滲透的情況。約成書於東晉至蕭齊時期的道教典籍《太上洞淵神咒經》,吸收了佛教般若本無論的思想。梁朝著名道教學者陶弘景修撰《真誥》,大量拾取《佛說四十二章經》的說法。到了唐代,上清道派宗師司馬承禎《坐忘論》,既擷取禪法“定慧”之說,又在《天隱子》里主張道有漸門,“不能頓悟”。道教的這些理論,受了佛教的影響。中國佛學也有道教思想的滲透。隋時天台宗大師智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吸收了道教內丹的說法。到宋、金、元時期,北方廣大地區,流行著全真道,宣傳三教融和,崇拜老子、孔子、釋迦牟尼,勸人誦習道家的《道德經》儒家的《孝經》和佛教的《般若心經》,在經典理論上不單獨尊崇道教,形成三教平等合一的形勢。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