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是流行於通渭境內的一種地方曲藝演唱形式。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是通渭民間文化娛樂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民眾基礎相當雄厚,深為老百姓所喜愛。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的形成與發展通渭不愧人傑地靈。“小曲”音樂在通渭的發展不僅造就了幾代民間老藝人的成型,同樣,也正是這些老藝人豐富和發展了通渭小曲,他們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漸改造成了另一種表演形式——舞台伴奏,從此增添了當地民間文化活動新的色彩。清中葉,秦腔尚未流傳到通渭之前和秦腔傳入到通渭的初級階段,小曲音樂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經常活動在“廟會”舞台上,後來隨著秦腔的蓬勃興起,老藝人在一台戲中往往將秦腔音樂和小曲音樂聯綴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互動運用,他們把這種不同腔體並用的唱法叫做“風攪雪”。
清嘉慶年代以後,隨著秦腔唱腔及伴奏音樂的日趨豐富和完善,秦腔藝人不再運用兩種腔體並用的唱法,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來“廟會”上的小曲音樂。小曲也從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式——清唱。但是小曲作為一種民間曲藝,客群群體極大,具有玩強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們茶餘飯後,喜慶之餘,在庭院、地灘、村落里活動的主要文化娛樂內容,它帶著百姓生活的真切感,久唱不衰,百聽不厭,為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歡。
漫漫的發展歷程,使它在不斷汲取當地民歌營養的同時,無論在音樂鏇律,節奏變化,還是速度減緩與強弱改變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漸漸具備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為今天的“通渭小曲”。

主要內容

“通渭小曲”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曲調、曲牌和劇本。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

1、曲調“通渭小曲”曲調很豐富,據民間藝人講大概有一百多個,20世紀60年代,文化館就組織專業人員開始了對通渭小曲的蒐集與整理,現已蒐集,整理出來的曲調有90個(現存錄音和曲譜)主要以“背宮”、“五更鳥”、“崗調”、“緊述”、“慢述”、“五京子”等曲調為代表,這些曲調的蒐集與整理,不僅凝聚著許多文化工作者的汗水與心血,而且為今天通渭小曲作為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奠定了雄厚基礎。
2、曲牌現已蒐集、整理的曲牌音樂有20個。主要以“柳青”、“大紅袍”、“滿天星”、“金錢”等曲為代表,它主要是用來連線曲調的過渡性音樂片段。在清唱前也用來作為開場白、引子。
3、劇本“通渭小曲”的演唱腳本內容極為豐富,突出表現了勞動人民、純樸忠厚、老實善良的百姓本質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有些也借用神話傳說,用浪漫的手法來寄託勞動人民的嚮往和志向。現以整理成冊的劇本有72本,據不完全考證,有一百多出演唱劇目流傳在民間,其內容廣泛、趣味性極強。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潑辣的語言、濃郁的泥土香味、一應寓於其中,深受民眾的歡迎。它是廣大人民民眾集體創作的結晶,灌注著勞動人民的心血,是一部民間文學作品集。
其作品名稱主要有《賣水》、《鬧書館》、《明月樓》、《頂磚》、《全家寶貴》、《杏元和番》、《刺目勸學》、《王祥臥冰》、《兄妹觀燈》等72個劇本。

文化形式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

由於小曲本身的喜慶成分,經過了多年的演變,已不再局限於僅僅是傳統節日期間的文化活動內容,更重要的是已發展成為人們每逢大小節日,老人高壽、小孩百歲,甚至是茶餘飯後、田間地頭、下雪下雨時的精神食糧,喜好小曲的人們總願意請幾個“唱把式”和“彈拉家”美美地樂上一番。
有時幾個人擁爐而坐,伴隨著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邊喝邊唱;有時幾個人在暖烘烘的熱炕上,圍著炕桌,吃著小菜,飲著烈酒彈唱小曲、曲盡人醉,躺仰待旦。
馬營鎮更是通渭小曲的搖籃,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五月初五,六月初一等,每逢廟會,小曲表演成了馬營人不可缺少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演唱隊之間得以同場競技的難得機會,互相比試,互相示強,互不服弱,聽者看者圍而不哄、擠而不亂。其熱鬧程度,名為小曲,實為大戲,喧賓奪主,實在難得。

相關器具

1、弦索“通渭小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揚琴。這些通稱為弦索。其中主樂器為三弦,三弦有“平”、“關”、“當”、“越”四種彈法,平弦為5?15,關弦為5?14,當弦為2?5?2,越弦為1?5?1。越弦最為常用,其次為關弦。
板胡:主要有反調板胡和平調板胡。反調為15弦,平調為5?2弦,兩個板胡同時可進行演奏,效果會更好。
二胡:二胡為5?2弦。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

笛子:笛子筒音為5,定調為F調或E調。
2、擊樂:
擊樂用四片瓦和磬碗兩種。
四片瓦:兩手分執,一拍二敲和一板四敲混合使用,右手敲前半拍,左手敲後半拍,有時一手連敲,有如“滾錘”的效果。
磬碗:一拍一敲,起著掌握節奏的作用,當一曲結束時,常常用連敲以示曲終。

基本特色

1、演出形式方便靈活;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常在“庭院”、“村落”以自娛自樂為主,方言演唱。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

2、曲調繁多,娓娓動聽“通渭小曲”的曲調到底有多少,很難統計。根據目前蒐集、整理的情況,已經整理成形的有90個,娓娓動聽。腳本故事情節淺顯(多表現勞動人民生活)、表演風格纏綿悱惻、百聽不厭、百看不煩、感染力很強,使人喜怒哀樂隨興而發。
3、具有“套曲”特徵一個完整的唱本,從“月調”、“背宮”入韻,然後以“緊述”、“崗調”等曲達到高潮,再以“落背宮”進入尾聲,用“月尾”收曲。中間根據情節、唱詞,配上與之相適應的曲調,並且用曲牌音樂恰當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套曲”。有時“單曲”和“套曲”可以參用,起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作用,並且用得恰到好處。如《兄妹觀燈》(又名《下四川》)“套曲”和“單曲”結合,自紿至終熱情洋溢。
4、差異性特徵由於口傳心授,沒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傳授中必然形成了腔體和唱本的差異,因此,同是一個腔調、唱者不同、唱法有異;同是一個腔調、唱詞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唱腔、同一段唱詞、地域不同、唱法也不盡相同,隨意性強。只要“求大同、存小異”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這種允許差異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豐富了創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5、“幫腔”特徵所謂“幫腔”就是為了營造一種歡樂宏大的氛圍,要求伴奏人員和主唱者一起合唱。這一特色在小曲音樂中更為獨特,它有力地烘託了歡快、熱烈的演唱氛圍。委婉動聽,抒情感人。
6、調式、調性通渭小曲屬於我國民族七聲徵調式。在七聲徵調式清樂音樂體系中,主音“5”與屬音、下屬音之間分別構成了純五,純四度音程關係,加上“清角4”和“變宮7”的不穩定性,尖銳的傾向性,增強了I、VI、V級音的穩定效果,使曲調錶現出明朗、愉快的調式色彩。極具民間特色。調性F。

文化遺產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是廣泛流傳於通渭境內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曲藝。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已融入通渭人民生產、生活、風俗等各個方面。在平襄馬營義崗華嶺北城寺子隴陽襄南等鄉鎮更為盛行,以馬營、平襄、襄南的最具代表性。通渭小曲曲調優美動聽,鄉土氣息濃厚,腳本故事情節淺顯易懂,充分體現了通渭人民淳樸善良、忠厚老實的優良傳統和男女之間的愛情追求,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受民眾喜愛。每當年頭節下,婚喜廟會,在街頭巷尾、農家小院處處有小曲的演唱聲;或天陰下雨,或農事稍閒,藝人們相邀聯歡,飲酒縱歌,徹夜彈唱,其樂融融。
通渭小曲源遠流長,它是當地小調與眉戶秦腔隴劇等相互影響、相互糅合的產物。它的歷史可上溯到宋元時期的雜劇,至明代開始盛行,成熟於清朝。中華民國時期馬營有專門演唱小曲的業餘班社。20世紀50年代,王世祥、馬鴻發、孫發榮等演唱的《鬧書館》參加了全省文藝匯演,榮獲一等獎。馬鴻發、張興貴在天水參加全區地方戲匯演,演出小曲《梅降雪》、《放風箏》獲得了一致好評。1981年,縣廣播站錄製了孛有恆演唱的《鬧書館》、王岳璽演唱的《刺目勸學》、王建業演唱的《陰功傳》、魏文清演唱的《李彥貴賣水》,並在全縣播放,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2004年6月,省文化廳廳長馬少青一行來通渭考察,觀看了通渭小曲的演出後,大加讚賞,並指出:通渭小曲很有文化藝術價值,要加強保護和挖掘,要進一步提高藝術品位,突出地方特色。同年10月,通渭小曲演唱隊參加了“甘肅省文化大省宣傳周”演出活動,赴定西、蘭州等地演出,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近幾年,有全國教育工會、國家旅遊局、甘肅省民間藝術家協會、西北師大、甘肅電視台等單位來通渭就通渭小曲進行考察和調研,並在電視台、報刊等新聞媒體專題報導。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國內大型媒體都進行了採訪報導。通渭小曲的影響力逐漸增大。

吧

何鈺許克儉邢正中潘守寬等人曾對通渭小曲進行了蒐集整理,記錄下了部分曲譜和劇本,部分劇本還被錄成磁帶、刻成光碟,在縣內各鄉鎮廣泛傳播。
1995年邢正中、許克儉研究通渭小曲的資料入編《中國戲曲志·甘肅卷》。1998年縣文化館組織,許克儉等人採集整理的36首通渭小曲入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十大集成之一《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甘肅卷》,該卷中還介紹了張興貴、孛有恆兩位通渭小曲演唱藝人。通渭小曲的器樂曲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甘肅卷》。
2004年,國家文化部財政部下發《關於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開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和保護。縣政府授權文化館為通渭小曲保護單位。縣文化館蒐集和整理“通渭小曲”腳本72本,曲調90個,曲牌26個。並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申報,通渭小曲已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