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壁村

村名釋義辛壁村古名鳳凰。 至於辛壁的辛,應該是古代的姓氏,或者只是乾支。 太平觀太平觀又叫成湯廟,位於澤州縣大東溝鎮辛壁村,距縣城20公里。

基本信息

澤州縣辛壁村

簡介

山西省澤州縣大東溝鎮辛壁村位於晉城市區西北 19 公里,大東溝鎮南 1.5 公里處,為丘陵區。因村形像鳳凰,初名鳳凰村,唐玄宗時改為今名村,轄辛壁、寺莊 2 個自然村,共有 694 戶,2595 人,耕地 3153 畝。1991 年建成小康村。 1998 年,糧食總產 60.8 公斤,各業總收入 8280 萬元,人均純收入 5279.7 元。村辦企業有:辛壁煤礦、冶煉小區。從業人員 650 人,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 30% ,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 35%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晉豫支隊曾在此駐紮。太平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農民傳統文娛活動活躍,農閒時常組織農民劇團外出演出。

村名釋義

辛壁村古名鳳凰。《辛壁村志》說,辛壁因村形像鳳凰,古名鳳凰(晉城古名鳳台,估計就是那隻),後來村北太平觀觀主生事,在觀前修了一座影壁。 辛酉年,影壁落成之日,圍觀者但見五彩琉璃映著藍天白雲,金碧輝煌,便愛慕那一時的虛榮,將村名給改了。
這裡的解釋,只是一種因文生意的附會,沒有任何根據。“辛壁”的“壁”字,在這裡解作牆壁之意
是不合適的。“壁” 有四種意思:
①牆:~報。
②直立的山崖:懸崖峭~。
③營壘:堅~清野。
④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在這裡可以使用第二種解釋——山崖——辛壁村背靠可寒山;也可以使用第三種解釋——營壘——可寒山坳有古寺,名曰乾明寺,為五代後唐時期避兵地,想來當時也應該建有營壘。
晉城因為地處太行山,村名後綴別具特色,常用溝、坡、窪、峪、嶺、河、山、莊、街、頭和匠,除頭和匠,其他都是因地形起名的。辛壁的壁想來也是這樣。
至於辛壁的辛,應該是古代的姓氏,或者只是乾支。(僅是李可寒的意見)

地理區位

澤州縣西北地區鄉鎮主要沿長河河谷分布,從北至南為下村鎮、大東溝鎮、川底鄉、周村鎮,再北為大陽鎮和高平市,再南為陽城北留鎮(皇城相府所在地)、潤城鎮。辛壁村背靠可寒山,面臨長河水,處於大東溝鎮與川底鄉兩個政府駐地之間,北上大東溝鎮1.5公里,南下川底鄉1.5公里,省道陵沁線與長河河道並行,兩道之間一馬平川,自古以來就是澤州西部通衢要道。
大東溝鎮素有“四十里長河一碼頭”之譽,歷史上,沁水、陽城等縣毗鄰地區及晉城西部地區的糧食、山貨都在這裡上市成交。辛壁村處於大東溝鎮的腹地,理所當然占用著長河碼頭的優勢。在民國以前,晉城交通主要依靠驛道、大道與河運,沿長河南下便周村鎮,北上便是大陽鎮,這是明清兩代晉城最重要的商業古鎮。周村鎮是明清兩代晉城重要交通線“清化一大道”、“清化二大道”的始點,古道北通沁水、陽城,南通中原,是晉城地區煤鐵商運的交匯之地。而大陽鎮自古有“九州針都”之稱,與廣東佛山平分中國的鋼針市場。辛壁處於兩個古鎮水運交通要道長河河道的中點,想來也應該沾了不少的光輝。
從辛壁村現存的廟宇和明清大院來看,辛壁作為澤州西部一個因商而興的村落是成立的。

太平觀

太平觀又叫成湯廟,位於澤州縣大東溝鎮辛壁村,距縣城20公里。據廟內碑文記載,創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明弘治,萬曆年間增修,清康熙、嘉慶年間重修。坐北朝南,兩進院,西邊有一跨院。軸線上有舞樓、成湯殿、諸神殿,兩側有垛殿、配房、看樓、鐘樓、鼓樓。跨院中軸線上有舞樓、四神殿,兩側配殿、廂房。占地面積約1780平方米。成湯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斗拱四鋪作,單下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