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子與叔譽觀平九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趙文子與叔譽觀平九原 (1)
【作品出處】 禮記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作品觀點

為官清廉者有幾多。

作品注釋

⑴本節選自《檀弓》下。
⑵叔譽:即羊舌肸(xi),晉國人夫,字叔向。
⑶作:起。這裡的意思是復活。
(4)吾誰與歸.我追隨誰呢?
⑸其:大概。陽處父:晉國人大、
(6)並:專橫。植;同“直”,剛直。沒:終。知:同“智”。
(7)則;效法。隨武子;晉國卿,即士會,字季。
(8)中:身體。退然:柔弱的樣子。
(9)吶吶(ne)然:言語遲緩的樣子。
(10)管:鎖鑰。管庫之士:管理所藏的小官。
(11)交:同“徼”,求。
(12)屬:同“囑”,託付。

作品譯文

趙文子和叔譽一同到九原去巡視。趙文子說:“死了的人如果能復活,我跟隨誰好呢?”叔譽說“跟隨陽處父可以吧?”趙文子說:“他在晉國專橫剛直,不得善終,他的才智不值得稱道。”叔譽說;‘那跟隨舅犯呢?”趙文子說“他見到利益就不顧自己的國君,他的仁德也不值得稱道。我還是跟隨武子吧。他能為國君謀利益,又能顧全自己的福利;即為自己打算,又不忘記朋友。”晉國人稱趙文子很了解人。趙文子身體柔弱得像穿不起衣服,說起話來遲鈍得像說不出口一樣。他為晉國推薦了七十多個管理倉庫的小官。這些人生前不貪求私利,臨死時也沒有托請誰照顧自己的孩子。

作品讀解

為官清廉是一種美德。這是人所共知的,但能做到並做得徹底的人並不多。
當了官,手中便有了權;有了權,就意味著有人來巴結奉承,送禮行賄;有了權,也意味著有了謀取私利的方便,既可以為自己,也可以為自己的親戚朋友。因此,這世上不願做官的人不多,想當官卻又當不了好官的人很多。
有個七品芝麻官兒有句名言說:“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話一點兒不錯,但並不完全對。當官不僅僅要為百姓著想,為老百姓謀福利,而且首先要稱職,要有占據那個權力地位的真才實幹。他的首要任務是運用權力來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而不是謀取私利。他的權力並不屬於他個人,不是他的私有財產,自然不能用來為他自己服務。
不過,道理歸道理,現實歸現實。道理上講得通的東西;在現實中不一定行得通;在現實中行得通的東西,往往在道理上說不通。世上的事就是這么奇怪。自古以來,人們不斷樹立趙文子一類的榜樣,但貪官污吏依然層出不窮,因為權力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作品出處

《趙文子與叔譽觀平九原》出自《禮記》
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