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遺址群

赤溪遺址群

赤溪遺址群,是2014年在重慶三峽庫區發現的六朝至宋代遺址群,遺存豐富,六朝墓葬出土兩千餘顆彩色串珠,唐代墓葬保有人骨,宋代房址出土象棋棋子。

基本信息

出土文物

東漢至六朝時期墓葬出土的五彩串珠東漢至六朝時期墓葬出土的五彩串珠

赤溪遺址群位於豐都縣名山街道農花村,包括赤溪遺址、赤溪墓群和溪嘴墓群,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共發現各漢至六朝、唐、宋等時期各類墓葬52座,出土遺物200餘件(套)。其中三類發現比較重要:

一是發現了8座東漢至六朝時期的“刀把形”墓葬,出土了2000多顆製作精美、顏色多彩的串珠珠子;

二是發現了峽江地區比較少見的唐代墓葬,總計6座,出土了瓷雙層罐、硯台、四系罐和開元通寶等,其中一座墓葬還保留了人骨殘骸;

三是發現一處宋代房址,牆基石、柱礎石、灶坑等保存較好,尤其是發現了刻有“砲”、“馬”字樣的兩顆中國象棋棋子。

遺址特點

墓葬

東漢至六朝時期的“刀把形”墓葬東漢至六朝時期的“刀把形”墓葬

在本次發掘中,共有6座唐墓,其中就有土坑墓和瓮棺葬兩種葬俗。土坑墓均為小型豎穴墓。其出土的隨葬品有瓷雙唇罐、硯台開元通寶等唐代獨有的代表物品;而瓮棺葬則是指將屍體殮入瓮、盆等葬具中,然後下葬。此次墓葬中主要發現的是“瓷四系瓮”。

在唐代土坑墓中,本次考古還意外發現了唯一一具白骨殘骸。其身高約1.5米,性別有待鑑定,頭骨部耷拉在左側,手部好似環抱胸前,右腳略微彎曲,整體呈平躺狀。骨骸的腰間竟有一排青色銅片,整齊排開,十分搶眼。這是一條唐人的銅帶銙,可理解為現代人皮帶上的帶扣。這些飾品除了起裝飾的作用外,也能對“皮帶”起到保護作用。

房址

除了墓葬,赤溪遺址群中掩藏的宋代房址也是考古隊員們的重要收穫。該房址殘長14.8米,寬7.8米,雖北、東兩面破壞嚴重,但台基西側的石板上所刻的“宋匠勿”三字、灶坑裡的半球形紅色燒結物,以及柱礎石、牆基石、排水溝等遺蹟保存尚好。

宋代房址的發現對研究宋代房屋建築技術、布局和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不同時期建築材料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發現意義

揭示工藝與審美水平

出土的象棋出土的象棋

出土了數量如此多的彩色串珠,說明當時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也顯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顯赫;

反映=生活文化習俗

帶有人骨的唐代墓葬在峽江地區比較少見,對於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和生活習俗以及文化等提供了實物資料;宋代象棋棋子的發現證明了象棋在宋代比較盛行,玩法與當代已經基本一致。

提供考古資料

赤溪遺址、赤溪墓群、溪嘴墓群共同構成了一處遺存類型豐富、發展脈絡清晰的赤溪遺址群,展示了漢至六朝、唐、宋三個時期當地聚落髮展和演變的特點,為研究峽江地區聚落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