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位於廣東省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是著名的僑鄉。赤坎境內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璧。古鎮上也有碉樓,而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更是僑鄉一絕,赤坎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教育強鎮、江門市十大特色鎮街(截止於2013年1月5日)、廣東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赤坎古鎮赤坎古鎮

赤坎鎮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內、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325國道和珠江一級支流——潭江橫貫全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開平的貨櫃碼頭、三埠港客運碼頭,每天都有600噸級貨輪、豪華飛翼船往來營運;全鎮總面積61.4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共7.2萬人,是著名的僑鄉。此外,赤坎境內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壁,僅碉樓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歷史的迎龍樓、抗日舊址南樓、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更是僑鄉一絕,最近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赤坎鎮是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和廣東省中心鎮之一。赤坎鎮交通、能源、通訊、供水、供電、硬體設施條件好,程控電話容量已達9000門,行動電話廣泛使用,可直撥世界各地;建成3.5萬伏和11萬伏電站各一座;自來水廠年供水量超1000萬噸。

赤坎鎮原先由新會縣分割出來,由於潭江的各支流包圍著赤坎鎮,赤坎鎮的水路交通相當發達。據1991年修的鎮志記載,1676年赤坎已有水渡碼頭。但隨著現代陸路交通工具的進化,水陸交通已經沒落。

赤坎為古埠,前後經歷過宋、元、明、清以及法國殖民統治和民國時期,每個時代獨特的建築風格,都是歷史的印記。赤坎的各種舊建築,古典民族風格、歐陸風格、南洋風格、民國風格、甚至前蘇聯風格的都有,是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赤坎除了五大會館那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築風格外,在大通街、中興街一帶,許多舊時客商的宅第、商鋪至今仍保存完好,裡面的廂房天井布局嚴謹,屋檐桁梁結構精緻,雕梁朱漆依然斑駁可辨,集中體現了赤坎古埠民居的特點。這些樓房雖然經過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依然風韻不減。該鎮的堤西路,更是因為綿延300多米的騎樓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古老的騎樓而深得影視界人士青睞,認為這裡具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舊廣州、舊香港的韻味,被稱之為“電影街”。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頁岩、磚瓦粘土等用於化工建材原料的非金屬礦。
植物資源:主要有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植被以崗松、大葉桉、細葉桉、木麻王、果樹、落羽杉、水松、濕地松、馬尾松為主。
動物資源:主要有鳥、魚、蟲、獸,較多的野生動物有石蛤、鱉、蛇、鷓鴣、坑螺等。

人口民族

人口
赤坎鎮有常住人口4.6萬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達9萬多人(截止至2013年1月5日)。

地理氣候

赤坎古鎮赤坎古鎮

赤坎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土地平坦,士質肥沃,電動排灌及自流灌溉條件優越,適宜連片開發種植水果、蔬菜、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和創辦花草基地、水產動物養殖基地。

地形概貌

赤坎鎮總面積61.4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其平面地形象一片海棠葉。95%屬潭江沖積平原,潭江以南有護龍小海等管理區,小部分土地是山地丘陵。

山脈

百足山位於赤坎鎮區西南約1公里處。海拔234米,面積6平方公里。東西走向,形似蜈蚣(又名百足),故名。山體自台山白沙向北延伸至本鎮兩堡和百合兩鎮。山體結構以花崗為主,土壤為黃壤,植被有芒萁芒草山松濕地松等。三圭山,又名護沖山。位於赤坎鎮區東南面約4.5公里處。有三尖峰,故名。由台山白沙入境至兩堡至護龍、小海,東西走向。山南屬台山,山北屬赤坎。

河流

赤坎鎮境內有河流潭江、潭江支流、米崗沖、滘口沖、鎮海(塘口河)。其中以潭江主流、自高向東流入鎮區直至南樓,全長約6公里,經中股、塘聯、南樓、沙溪、新建等鄉村。

氣候

赤坎古鎮赤坎古鎮

赤坎鎮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作物常青。年平均溫度20oc-22oc,月平均溫度28oc,最高溫度37。3oc,最低氣溫13。4oc,極少霜雪但如遇冷空氣侵襲,溫度降至0oc。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有過下雪,河水結冰。鎮內最早見霜日是11月下旬,最遲終霜日是2月中旬,歷年平均霜日約為3日,無霜日約為362日。夏天以7月為最熱,平均溫度28。4oc,極端最高為37。3oc,夏季長達200天以上。由於鎮境處於潭江兩岸,鎮內河涌縱橫,水氣充足,有海風調節,一般在攝氏21度-29度之間。

1、日照時數——每年約2000小時,但全年各月的日照數極不平衡。2月和3月的日照平均只有3小時左右,由於日光不足,常給各種作物的成熟、收穫、春播、春種均帶來不良的影響。7月至10月份的光照時數長,有利於水稻的灌漿成熟和晚稻生長發育。

2、降水——多集中於4-9月。雨前,由於東南靠近南海。海洋蒸發大,氣流急劇上升,雷雨交錯進行。10月-12月,由於地溫減低,北風頻吹,雨量遞減。2--3月,因天空時有冷空氣接觸,故陰雨綿綿。

3、風向——赤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大氣環流隨季節而變化。4-9月多吹偏南風。10月至次年3月多吹偏北風。

土壤

赤坎鎮耕地面積29923畝,成土母質基本是砂貢岩,風化谷底積物、河流沖積物。按其地形環境和成土母質來源,大體可分:水稻土、旱地土、山地、林地三類。潭江兩岸的河流沖積區,主要土壤有泥田,沙質田和赤紅土(旱地占多數)特點是地下水位高、酸性很大。

主要景觀

歐陸風情街

歐陸風情街歐陸風情街

赤坎鎮的堤西路被譽為歐陸風情街,沿路商鋪建築風格保存良好,充滿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歐的本地華僑帶回國外建築圖紙再融合本地傳統建築風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樓房。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樓頂建築。嶺南地區常見的騎樓在赤坎鎮非常普遍,堤西路也不例外。據統計,赤坎鎮共有3公里騎樓,約600座房子。

影視城

赤坎影視城入口赤坎影視城入口

早在1939年,就有電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攝抗日電影《保衛大四邑》。此後陸續有《三家巷》、《香江風雲》、《廖仲愷》《醉拳Ⅱ》、《六兩金》、《南線大追殲》、《香港的故事》、《阮愛國在香港》(中越合拍)等影視作品在本地拍攝。當地政府為了吸引遊客並吸收資金進行文物修繕,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視城。該城占地6萬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人民幣。電視連續劇《風雨西關》、《三家巷》及港劇《東山飄雨西關晴》亦在此拍攝。

景輝樓

赤坎古鎮赤坎古鎮

景輝樓置身在赤坎鎮著名的歐陸風情街,與赤坎影視樓僅一牆之隔,是了前往參觀了解赤坎古鎮百年歷史的唯一場所,景輝樓是嶺南水鄉著名的騎樓,以民國時期名醫張景輝而命名。樓高三層,建築長45米,寬5米,樓高三層。每層都有雙客廳、雙寢室、雙開放式樓梯,垂直天窗,橋式天井,屬典型的嶺南古鎮騎樓民居。

一樓是赤坎古鎮歷史陳列館,內有二十年代的股票、中國第一台收銀機、蘭桂院妓女房的原物和原貌布置,珍藏妓女原裝的名片,民國時期原物組成的新娘洞房等等……500多件歷史實物,讓您從豐富的歷史實物中切身觸摸赤坎昔日的繁華。二樓是民國時期名人張景輝的故居,內中民國式的家具布置,原汁原味,古色幽香,充滿神秘,發思古之幽情。

圖書館

赤坎古鎮赤坎古鎮

赤坎鎮最奇特的景觀,莫過於小小的地方竟然有兩座公共圖書館。作為兩大家族數百年競爭的見證,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現在依然作為地標建築矗立在赤坎鎮。1920年司徒族人開設閱覽室以滿足族人文化需求,反響熱烈。後來有海外族人提議興建圖書館,1923年動工,1925年建成,總投資三萬多銀元,建築風格為歐式。落成後一年,再置美國大鐘一座。館內陳列本族名人事跡,藏品還包括慈禧太后題字等珍品。此舉震動了關族人,為了挽回面子,他們馬上於1925年組成家族圖書館組委會,1927年動工,1929年建成關族圖書館,規模與司徒氏相當。他們採用德國大鐘,也有各類珍貴藏品。由於抗日戰爭影響,這兩座圖書館停辦長達數十年。1980年代初,當地政府落實中央政府華僑政策,予以重開。目前除部分樓層留作同族聚會交流之用外,其餘區域仍作為公共圖書館對公眾開放。

騎樓建築

赤坎古鎮赤坎古鎮

騎樓建築是赤坎鎮的一大特色,全鎮共有三公里、約六百座騎樓,當中尤以堤西路一帶最壯觀,構造也極講究,巴洛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黃、暗紅的外牆。因為建築多為三、四層,臨街店鋪二樓以部分都是凸出來,底下的空間便變了行道,遠看像樓房騎在行道,故稱為騎樓。

赤坎古渡口

1至4號碼頭西起晨光國小至大通街與平安街交接處,全長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碼頭,故稱古老渡街。該段碼頭包括晨光國小大門、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狹窄彎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級;5至10號碼頭則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級、染房街、東興街、水仙街、南興街(舊稱米行街)和泥水街。而大通街中段步級,盡處有一井(已棄用),是目前青石踏跺保存最為完整的渡頭遺址,甚至當年船隻系纜的石墩尚在。

赤坎五大會館遺址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後,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地方漸旺。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後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廣府會館

古祠廟

由於古商埠的發展,赤坎的廟宇也隨之香火興盛。先民所信奉的,不一定是那主流宗教,而是泛神主義,祠廟裡所供奉的神靈多種多樣。赤坎較為聞名的古祠廟有水仙廟、白馬廟、關帝廟雙宗廟、康公廟、媽祖廟等等。

寸金橋

寸金橋,坐落於湛江市赤坎城區西側的文章河上,1925年,遂溪麻章紳民為紀念抗法鬥爭另建石橋,改名“寸金橋”,取“寸土寸金”之意。寸金橋白石雕欄上,飾有33個本地傳統的石狗雕塑,象徵守護領土;橋兩側大理石上“寸金橋”字,為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所題。橋北主體廣場立有大型浮雕,無聲地敘述著湛江人民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悲壯歷史。浮雕背後,刻有當年抗法簡史與董必武郭沫若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視察湛江時所題的詩句手跡。

經濟概況

綜述

1998年,工農業總產值11.51億元。全鎮有鎮辦企業28家,有汽車及其配件、化工、電子電器、五金機械、電機、塑膠製品、食品醬料、印刷製品、服裝等20個系列100多個品種,其中出口產品10多個。
2008年,赤坎實現社會總產值15.8億元。
2010年,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20萬元,同比增加533萬元,增長26.84%;實現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同比增長55%;利用民資4872萬元,同比增長8%;外商直接投資254萬美元,同比增長15.5%,實際契約利用外資項目4個。
2013年1—9月,全鎮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68萬元,同比增長18.37%;固定資產投資28200萬元,同比增長30.55%;外商直接投資205萬美元,完成年度計畫102.5%;外貿出口總值490萬美元,完成年度計畫80.99%。1—12月,赤坎鎮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19萬元。

農業

1998年,赤坎鎮農業產值1.34億元,開發了柑、桔、橙、石榴、青棗、大頭菜及優質禽、畜、魚等品種。
2008年,農業總產值0.73億元,增長2.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3億元,增長30%;農民人均收入6129元,增長6%。

工業

1998年,工業產值10.17億元。
2008年,.工業總產值12.19億元,增長0.04%。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766億元,同比增長26%。
2013年1—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806萬元,完成年度計畫92.31%。1—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26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赤坎鎮轄區內有國小3所,有鎮幼稚園1所,國中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另外,國家級示範性高中——開平一中,廣東省一級學校——教倫中學坐落在該鎮。鎮國小有專任教師158人,學歷達標率達100%,大專或以上學歷126人,占教師總人數的79.7%,其中本科率為31%。近三年,國小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251人次,其中,獲國家級8人次、省級3人次、江門市級7人次、開平市級233人次。教師撰寫的論文獲開平市級以上獎勵51篇(截止於2011年6月10日)。

基礎設施

文化設施
赤坎境內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壁,僅碉樓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歷史的迎龍樓、抗日舊址南樓、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和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赤坎境適宜連片開發種植水果、蔬菜、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和創辦花草基地、水產動物養殖基地。赤坎鎮是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
通信設施
有3.5萬伏和11萬伏電站各1座,鎮自來水廠年供水量超1000萬噸。程控電話交換機裝機容量可達8000門。
城鄉布局規劃
鎮區規劃分新、舊城區,集工業、商業、居住為一體,新城區沿廣湛公路一線已形成“工業走廊”。

歷史文化

方言俚語

赤坎是開平方言的代表地區。

名優特產

豆腐角
豆腐角是嫩豆腐在平底上稍微煎到半嫩半黃,伴著打爛的魚肉糜到一塊,既有豆腐味又有魚肉味。
煲仔飯
“煲仔飯”是廣東“煲仔飯”里最地道的。除了赤坎河邊有幾個百年老店,赤坎國小附近還有很多大排檔,供應著當地的菜式:黃鱔飯、赤坎蒸鵝、鴨粥。
還有赤坎特色:赤坎鴨粥(一般晚上才供應)、赤坎燒鵝、赤坎狗肉、三扣糖水。
馬岡瀨粉
中秋佳節,馬岡、龍勝各家各戶都有吃瀨粉的風俗習慣,因其地方做的瀨粉風味獨特而傳至周邊鄉鎮。馬岡瀨粉呈圓絲狀,潔白,直徑3—4毫米,鮮美可口,口感韌滑、較爽。食
法是用冷水浸2—3小時後煮食,可加入各種湯水或醬油、花生油拌勻。
豬仔薯(乾)
主要產於蒼城鎮潭碧,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攀援莖,塊根肉質嫩白,品質佳。甚有清暑、潤喉、去積滯的功效。切片曬乾,可煮糖水,口感甘涼,亦可配豬骨熬湯佐膳。
赤坎鴨粥
烹製鴨粥要選用上等精米外,在鴨的選用上考究鴨齡、肥瘦均應適中,以保證肉質鮮嫩。烹製時將精米放入水中熬煮,待將熟時再把半熟的鴨肉放入同煮,直至全熟。此粥保持了鴨肉原有的香味,口感清爽,老少皆宜。

兩大家族

赤坎古鎮赤坎古鎮

赤坎鎮劃分為兩大家族的地盤。河東區是司徒族人,河西則是關族。其聚居區內也有外姓人居住,但他們互相之間絕不混住。
關氏族人來自福建,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來到廣東,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里(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為北宋的中後期。
司徒族人則來自河北邯鄲。由於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金兵入侵汴梁,司徒族人的先祖南遷至南粵。定居赤坎的則是其第七世祖司徒新唐(1324年—1392年)。
隨著地區發展,兩家也在各方面開始明爭暗鬥。最初在赤坎設墟的是司徒氏,選定的趕集日期是逢三、八日。後來關族人也將原設於他處的市墟遷至赤坎。兩墟一開始便一東一西,直至如今赤坎鎮仍分上埠下埠。
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兩座橋,下埠橋是一道分水嶺,也就是形成堤東堤西路的分界線,堤東一塊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塊全部姓關。
獲獎榮譽
赤坎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教育強鎮、江門市十大特色鎮街(截止於2013年1月5日)。

特色美食

馬岡瀨粉

中秋佳節,馬岡、龍勝各家各戶都有吃瀨粉的風俗習慣,因其地方做的瀨粉風味獨特而傳至周邊鄉鎮。馬岡瀨粉呈圓絲狀,潔白,直徑3—4毫米,鮮美可口,口感韌滑、較爽。食法是用冷水浸2—3小時後煮食,可加入各種湯水或醬油、花生油拌勻。

馬鋼來分馬岡瀨粉

豬仔薯(乾)

主要產於蒼城鎮潭碧,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攀援莖,塊根肉質嫩白,品質佳。甚有清暑、潤喉、去積滯的功效。切片曬乾,可煮糖水,口感甘涼,亦可配豬骨熬湯佐膳。

赤坎鴨粥

烹製鴨粥要選用上等精米外,在鴨的選用上考究鴨齡、肥瘦均應適中,以保證肉質鮮嫩。烹製時將精米放入水中熬煮,待將熟時再把半熟的鴨肉放入同煮,直至全熟。此粥保持了鴨肉原有的香味,口感清爽,老少皆宜。

行走攻略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則是城市,清一色的騎樓,遠比開平老街龐大的洋樓群。 

沿江的堤東堤西路,裡面與之平行的中華路,夾在兩條大路間還有一條叫“二馬路”的小路,這是與江平行的三橫,還有許多縱馬路與它們交叉形成城區的路網。

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兩座橋,下埠橋是一道分水嶺,也就是形成堤東堤西路的分界線,堤東一塊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塊全部姓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