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

雷山縣

雷山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107°55′~108°22′和北緯26°02′~26°34′之間,東臨台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距省府貴陽184公里,距州府凱里42公里,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 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

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

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併入黎平府。

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

雷山縣地圖 雷山縣地圖

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併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併入黃平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丹江廳駐丹江(今老丹江),屬都勻府。

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丹江廳駐肇慶堡(今縣城)。

民國二年(1913年),改丹江廳為丹江縣,屬黔中道。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銷丹江縣,併入台拱、八寨兩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設定雷山設治局,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雷山設治局改為雷山縣,沿用到現在。

地理環境

位置

雷山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107°55′~108°22′和北緯26°02′~26°34′之間,東臨台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雷山縣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

地貌

雷山縣 雷山縣

雷山縣地處雲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處海拔480米。  

氣候

雷縣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時。

行政區劃

2012年,雷山縣轄4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望豐鄉、大塘鄉、桃江鄉、達地水族鄉、方祥鄉。  

201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19號,同意撤銷雷山縣大塘鄉、桃江鄉,合併設定大塘鎮,以原大塘鄉、桃江鄉地域為大塘鎮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新橋村   。至此,雷山縣共轄5鎮、3鄉: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大塘鎮、望豐鄉、方祥鄉、達地水族鄉。

2014年,全縣各鄉鎮合併行政村後,共轄2社區、4居委會、45箇中心村(行政村):

1、丹江鎮,總面積138.8平方公里,總人口39553人,轄2社區、6中心村,鎮政府駐地:東城社區

西城社區、東城社區,西門中心村、羊排中心村、固魯中心村、腳雄中心村、排卡中心村、陶堯中心村

2、西江鎮,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24762人,轄1居委、6中心村,鎮政府駐地:西江居委會

西江居委會、長榮中心村、白連中心村、歐益中心村、腳堯中心村、控拜中心村、黃里中心村

3、郎德鎮,總面73.7平方公里,總人口10401人,轄5中心村,鎮政府駐地:郎德村

郎德中心村、肖瓦吉中心村、報德中心村、南猛中心村、烏流中心村

4、永樂鎮,總面積256.8平方公里,總人口26064人,轄1居委會、9中心村,鎮政府駐地:永樂居委會

永樂居委會、永樂中心村、雙加中心村、聯合中心村、排告中心村、喬配中心村、喬桑中心村、柳烏中心村、開屯中心村、八寨中心村

5、大塘鎮,總面積230.5平方公里,總人口25148人,轄1居委會、10中心村,鎮政府駐地新橋村

大塘居委會,新橋中心村,桃江中心村,將軍中心村,喬王中心村,掌雷中心村,高岩中心村,橋港中心村,掌批中心村,掌坳中心村,獨南中心村

6、望豐鄉,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總人口15736人,轄5中心村,鄉政府駐地:望豐村

望豐中心村、排肖中心村、烏江中心村、羊卡中心村、公統中心村

7、方祥鄉,總面積144.4平方公里,總人口5907人,轄1中心村,鄉政府駐地:方祥村

方祥中心村

8、達地水族鄉,總面積72.9平方公里,總人口11425人,轄1居委、3中心村,鄉政府駐地:達地居委會

達地居委會、達地中心村、高勇中心村、也蒙中心村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雷山縣地處貴州的暴雨中心,雷山縣有大小溪流216條,總長647公里,年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6萬千瓦。雷山縣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流域面積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6.8萬千瓦。  

土地資源

雷山具林地面積占雷山縣總面積的19.07%,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8%。雷山縣跨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土四個土帶,含7個土類,33個土屬,77個土種。  

生物資源

雷山縣有2000餘種生物物種,含國家珍稀保護動植物資源50餘種。雷山縣內有黑熊、麝羊等23種二類保護動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種名貴野生中藥材,有“天然綠色聚寶盆”之稱。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雷山縣總人口153031人。縣境內世居苗、漢、水、侗、瑤、彝等6個民族,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78%,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2.32%。  

經濟概況

綜合

雷山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013年,雷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47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45億元,財政總收入2.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5343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9億元,雷山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3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雷山縣全年糧食總產量4.44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23.2%。新建高標準無性系茶園1萬畝,完成低產及幼齡茶園改造2萬畝,完成無公害茶葉一體化認證面積2萬畝。雷山縣茶青產量5848噸,同比2011年增長30.1%,茶葉產品產量1387噸,同比2011年增長32.72%,實現茶業綜合產值5.0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3%。雷山縣肉類總產量6853噸,水產品產量680噸,果品產量5194噸,天麻產量350噸。雷山縣現有州級重點茶葉龍頭企業4家,山野菜龍頭企業1家,實現經濟總收入2114.8萬元,帶動農戶3100戶1.26萬人;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2個,新增入社社員441戶,帶動農戶943戶3700餘人。  

第二產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烏開工業小區第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烏開工業小區和紅屯堡特色工業小區標準廠房建設。累計為企業兌現和協調貸款資金2.9億元。招商引資全年簽約項目60個,引進工業企業16家。2012年,雷山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28億元,同比20111年增長22.58%。  

第三產業

2011年,雷山縣接待遊客達350萬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長78.5%;旅遊綜合收入達20.3億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長90.3%。2012年1至5月期間,雷山縣接待遊客18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8.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83%和310.09%。  

2012年,雷山縣共接待遊客601萬人次,同比2011年增長70.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20.5%。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縣城污水收集處理維修改造工程;完成縣城大十字片區房屋立面民族特色包裝和銅鼓廣場、教廠壩片區、縣城水體景觀等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設;完成達地鄉民族文化廣場、道路硬化工程和永樂供水工程等項目建設;啟動縣城郎當河口至陶堯城鎮主幹道、丹江鎮省級示範小城鎮、西江安置新村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凱里至雷山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黃里坳隧道建設;完成塔石至達地通鄉油路和黃里坳至烏東旅遊公路建設;完成通村油路建設50公里。完成固魯110KV變電站等城鄉電網工程建設。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6月,雷山縣中國小、幼稚園共94所,教職工1629人,專任教師1520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雷山縣爭取或籌措資金24643.8萬元,完成教學樓建設28560.93平方米,完成學生宿舍樓建設15512.48平方米,完成教師周轉房和公租房項目建設831套,新建和改擴建學校食堂67個。  

2015年,全縣撤銷西江、達地、大塘、望豐4所中學,現雷山縣共1所職校、1所高中、6所國中,縣城共2所國小,全縣60多所。

高中:雷山縣民族中學-省級示範性三類高中

國中:雷山縣第一中學、雷山縣第二中學、雷山縣第三中學、雷山縣思源學校、雷山縣永樂中學、雷山縣方祥中學

國小:丹江鎮第一國小、丹江鎮第二國小2所縣城國小

文化事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10個文化活動示範基地和1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建設,西江博物館、郎德上寨民俗博物館等實現免費開放。雷山苗族歌舞成功到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台、釣魚台國賓館等進行展演。西江被列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控拜、上郎德、格頭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衛生事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縣醫院醫技綜合樓和望豐等4個鄉鎮衛生院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實施鄉鎮衛生院綜合改革,率先在全州推行縣級醫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96.08%。全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工作順利通過評估驗收。完成創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考核評估,雷山縣人口出生率為10.45‰,同比2011年下降1.2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8‰,低於州責任目標3.72個千分點,實現了計生“雙降”目標任務。  

社會保障

雷山風情 雷山風情

2012年,雷山縣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基本完成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建設。累計發放城鄉低保、各類救災救助、資助補助資金6540萬元,發放救濟糧279萬公斤。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2.44%和95.86%,累計發放養老金960萬元。累計投入資金1.46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359戶,啟動保障性住房建設643套。新增就業19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民族文化

錦雞舞

錦雞舞 錦雞舞

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於貴州省黔東南的丹寨縣和雷山縣境內,主要流傳於苗族"旮弄"支系中穿 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岩寨、桃江、乾腦、南腦、等苗寨。

古瓢舞

雷山縣 雷山縣

古瓢舞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都跳這種舞蹈。古瓢舞多為男性在前邊拉古瓢琴,姑娘們踩著琴聲,雙手呈抱圓形擺動並扭腰、搖胯、步伐輕盈、身上佩戴的銀飾隨著身姿的擺動而叮噹作響,悅耳動聽,別有情趣.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美,發人生情。 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於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2002年9月貴州電視台《發現貴州》欄目組一行前往雷山也蒙村采拍了專題片,專題片播出後,使藏在苗嶺深山的苗族古瓢舞像一朵絢麗的花朵綻放出誘人的幽香,很快引起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銅鼓舞

雷山縣 雷山縣

銅鼓舞是敲擊銅鼓時踩著鼓點節奏跳的舞.擊鼓的方法是:把銅鼓置於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支耳朵系好懸掛於鼓柱挑手杭吊起來,然後鼓手右手持鼓糙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胭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鼓胭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於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銅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於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 跳銅鼓舞和跳蘆笙舞有的同時進行,舞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佩戴的銀首飾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  

蘆笙舞

雷山縣 雷山縣

蘆笙舞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蘆笙,用同一曲調吹奏,並由蘆笙頭或蘆笙手吹笙領舞,然後是穿盛裝的姑娘、中年婦女、年邁老嫗圍圈牽手跟著跳,隨著蘆笙的曲調,操著統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動。較其它的苗族地區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晚會上。  

風景名勝

郎德景區

雷山縣 雷山縣

郎德景區包含郎德上寨、下寨,是一個苗族村寨,距凱里市區29公里,距縣政府雷山7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這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所以又稱為“長裙苗”。郎德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公山景區

雷公山日出 雷公山日出

雷公山,苗嶺之巔, 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為貴州苗嶺山脈東段總稱,主峰海拔2178.8米,雷公山位於雷山縣城東北面,距縣城30公里。雷公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71萬畝。雷公山是母親山,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雷公山頂年均氣溫只有9攝氏度。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寨夜景 西江苗寨夜景

西江千戶苗寨, 國家級AAAA景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  

獨南苗寨

獨南苗寨 獨南苗寨

獨南苗寨   ,這裡是錦雞苗族兒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為“獨南村”,而在神話傳說和古歌巫辭中的名字為臥河略,意為雲海蒼茫的地方。人類在此活動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獨南苗寨,這是一塊奇崛而神秘的土地,曾經誕生雷山縣人民政府第一任共和國政府縣長楊昌倫同志,並連任六屆,更是大型純文學刊物《雷公山詩刊》的發祥地。這裡位於貴州省雷山縣西南邊緣,地處雷公山南麓,與丹寨縣接壤,全村轄黨古、作谷、同南三個自然寨,共九個村民組,現有300餘戶,總人口約1500人,全系苗族中的 錦雞苗,錦雞舞是這裡最重要的蘆笙舞蹈。民風淳樸,外界人士涉足較少,是黔東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淨地之一,是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王國。因此,中國當代苗族作家、知名記者南往耶說:“獨南苗寨,這是蚩尤最後歇息的聖土。”

地方榮譽

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7年,西江鎮被批准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西江千戶苗寨與郎德上寨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烏東村被中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  

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2009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世界旅遊精英博鰲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遊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