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丸

貝母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雞峰普濟方》卷十一。具有消痰熱,潤肺止咳之功效。主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肺癰,肺痿。

組成

貝母不以多少。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一日三次。

功用

消痰熱,潤肺止咳。

主治

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肺癰,肺痿。

附方

名稱:貝母丸

組成:貝母、皂角子各半斤

用法:上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送下

主治:便毒,瘰癧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名稱:貝母丸

組成:貝母(去心)、赤茯苓(去黑皮)各二兩,紫菀、桑根白皮(銼)、五味子、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別研膏)、人參各一兩,大棗(煮熟,去皮核,別研膏)十枚

用法:上八味,除研二味外,搗羅為末,以杏仁棗膏拌,如乾,更入煉蜜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濃煎商陸根湯送下,不拘時候

主治:產後頭面四肢腫滿,氣喘咳嗽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名稱:貝母丸

組成:貝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

主治:咽喉中乾,肺熱咳嗽多痰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名稱:貝母丸

組成:甘草(炙微赤,銼)半兩,貝母(酥炙微黃)、桂心、百合、紫菀(洗,去苗土)各一兩,款冬花、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乳(去粗皮,塗酥,炙令黃)各二兩

用法:上為細末,研入杏仁令勻,煉蜜為末,如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不拘時候

主治:婦人咳嗽不止

出處:《聖惠》卷七十

名稱:貝母丸

組成:貝母(煨微黃)、甘草(炙微赤,銼)、秦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乾薑(炮裂,銼)、桂心粳米、石膏(細研)、黃芩、大豆黃卷、石斛(去根,銼)各一分,當歸(銼,微炒)半兩,大麻仁三分

用法: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溫酒研下,不拘時候

主治:婦女橫產,或顛倒,胞衣不出,傷毀不下,產後余病,汗出,煩滿不止,尖氛逆滿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時方妙用時方歌括景岳新方砭十藥神書註解》:“貝母丸,消痰熱,潤肺止咳,或肺癰、肺痿,乃治標之妙劑;貝母一兩為末;用砂糖或蜜丸龍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

中藥方劑之B字類(下)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