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飲

貝母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外台秘要》,具有宣散鬱熱,化痰平喘之功效。主治寒鬱熱邪,肺氣閉塞,上氣喘急,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倚壁而息,或發熱,汗出熱不退,腰背苦痛,胸脅支滿,不能食,面色萎黃,舌紅赤,苔薄白,脈浮緊而數。

組成

貝母、石膏、桂枝、麻黃(去節)、炙甘草各6g,杏仁(去皮尖雙仁)9g,生薑、半夏各15g。

用法

上藥切碎。水煎,去渣,分3次服。

功用

宣散鬱熱,化痰平喘。

主治

寒鬱熱邪,肺氣閉塞,上氣喘急,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倚壁而息,或發熱,汗出熱不退,腰背苦痛,胸脅支滿,不能食,面色萎黃,舌紅赤,苔薄白,脈浮緊而數。

方義

本方是麻杏石甘湯或大青龍湯之變方。方中麻黃宣肺散寒,以開肺氣之閉;石膏清瀉肺熱以除煩;半夏、生薑經滌痰涎;貝母清肺化痰以止咳;杏仁降肺氣以平喘;桂枝溫經散寒以通血脈,甘草緩和麻黃、石膏之性。諸藥配伍,共奏清宣肺熱,化痰平喘之功。

加減化裁

喘甚面腫者,加桑白皮、葶藶子;咽痛者,加桔梗。

使用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蔥、餳等。

附註

附方1貝母飲

組成:貝母(去心)、百合各一兩半45g,紫菀(去苗)、桑根白皮、桔梗(炒)各一兩30g,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45g,大黃(蒸)七錢半22.5g,甘草(炙)半兩15g。

功用:清肺泄熱,化痰止咳

主治:肺臟熱,咽喉及口乾,咳嗽氣促,痰壅。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附方2貝母丸

組成:貝母,桔梗,紫菀,炙甘草,杏仁。

功用:化痰平喘,宣肺止咳。

主治:傷寒後喘急暴嗽,欲成肺痿勞嗽者。

出處:《太平聖惠方》

附方3貝母散

組成:貝母,杏仁,百合,炙甘草,赤茯苓,麻黃,石膏,柴胡,生薑,人參。

功用:宣肺平喘,清熱祛痰。

主治:傷寒汗出而喘促,煩熱頭痛者。

出處:《太平聖惠方》

中藥方劑之B字類(下)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