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姓

語出:元 吳萊 《觀唐薛調<劉無雙傳>戲作劉無雙歌》:“收魂召魄 秦 地愁,詭姓藏身 楚 鄉夢。”

詭[詭,讀音作guǐ(ㄍㄨㄟ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東周大夫夷詭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晉武公姬稱以曲沃伯取代晉文侯的子孫,“以一軍為晉侯”後,就去進攻東周大夫夷詭諸的采地夷邑(今安徽亳州城父),還俘虜了周大夫夷詭諸。經東周王朝另一位與姬稱關係很好的大夫蔿國說情,晉武公就放了夷詭諸。但夷詭諸自認為是東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並未報答蔿國。於是蔿國惱怒起來,就又對晉武公說:“與我伐夷而取其地!”
周釐王四年(晉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晉武公乘周大夫子國之亂,出兵征伐夷詭諸的采邑夷邑,殺了夷詭諸而取其采邑,從此該地成為晉邑。居於夷邑的周公忌父姬宰孔逃亡到虢國(今河南三門峽)。
到周襄王姬鄭時期(公元前651年),晉武公之子晉獻公姬詭諸去世,晉國內亂,晉獻公之子姬奚齊、姬卓子相繼被國臣里克、邳鄭所弒。周襄王派周公忌父、王子黨與齊國的隰朋相會,立晉獻公二子姬夷吾為晉君,即晉惠公。晉惠公就此還回夷地給東周王朝,周襄王以周公忌父為夷邑新君主。
失邑後的夷詭諸子孫後裔,有以先祖名字“詭諸”為姓氏者,稱複姓詭諸氏,後又省文簡為單姓詭氏、諸氏;亦有以失邑名稱為姓氏,稱夷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姬詭諸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姬詭諸,就是晉獻公,在位時間為公元前676~前651年,春秋時期晉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間曾滅虞、虢等諸小國,擴充了晉國疆域。
晉獻公又五個兒子:姬重耳、姬夷吾、姬申生、姬奚齊、姬卓子,其嫡長子公子重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人物,即後來雖然比侄兒晉懷公還要晚作國君,卻是春秋霸主的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其弟弟晉惠公姬夷吾之子、晉懷公姬圉的後裔,以祖父晉獻公的名字“詭諸”為姓氏,稱複姓詭諸氏,後又分衍為詭氏、諸氏。
得姓始祖:夷詭諸,姬詭諸。
二.郡望:
城父縣:春秋時期陳國夷邑。漢朝時期置城父縣。南朝宋國改置浚儀縣。隋朝時期復為城父。五代時期南梁國為避朱全忠父諱,改名為焦夷,後又改焦夷為夷父。後唐初期恢復城父縣名。明朝初期廢黜。城父縣故城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東南,今名城父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