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由[縣官]

許由[縣官]
許由[縣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許由是古時永安境內的一個縣官,搜刮民財,貪得無厭。 許由因為害了一場大病,自此之後成了一名清官。

基本信息

縣官許由

相傳某年,來了一個名許由的縣官,搜刮民財,貪得無厭,他聽說永安境內屢經戰亂,心想地下一定埋有寶物,便組織一班心腹,專門盜古墓,掘地窖。一天,許由偶爾發現大堂座位下面有塊閃閃發光、放射異彩得石板,憑著敏感,知道此石板來歷不凡,便喝退差人,只讓妻子幫忙,揭開石板,探知究竟。石板揭開,什麼也沒有,用燈一照,發現有一個石梯,看不見盡頭。許由壯著膽子,提著燈籠下了地道,來到蜀漢皇帝劉備的妻子甘夫人的墓前,許由心想我要發大財了。忽然,從墓前長明燈里飛出一張紙條,懸在他的面前,紙條上寫著:許由許由,無冤無仇。私開吾墓,永安宮給我上油! 紙上十六言之後還有一行字,大意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諸葛亮,托造墓人代甘夫人英靈藏紙條於此,知五百年中必有某人來拜謁皇后而添油也。當許由剛把紙條看完,長明燈漸漸暗了下來,似乎一下子就要熄滅。許由嚇得渾身哆嗦,連忙喚人添油,不想這小小的燈窩竟像一個無底洞,加進去的油,一會兒不見了,一壺、一桶、十桶八桶倒下去,仍不見底。燈苗還是一閃一閃地,快要熄滅似的。

許由只覺得陰風慘慘,仿佛有無數鬼怪撲來咬他,昏了過去。他的妻子為了保全丈夫的性命,不得不拿出夫婦倆的應得之財和不義之財,先是買了一條街的油,然後又買了一個城的油,最後把船上的油桶也抬來了,一桶桶澆進長明燈里,此時,長明燈才稍微亮了一點兒,但燈窩還沒有滿,紙條仍是貼著似的,不肯收去。許由睜開眼,直勾勾地望著紙條,神志不清。 許由妻子忽然想起還有梳妝油,跌跌撞撞地抱著梳妝盒裡的油來了,一滴不剩地添上去。這一招靈驗了,長明燈一下子輝煌起來,紙條飄飄地飛向燈苗來,化作裊裊青煙。許由像害了大病一樣,神志漸漸清醒。許由經過這場災難之後,再也不敢撈取昧良心地錢,後來成了一名遠近聞名地清官。御任時,許由指著大堂座位下那塊閃閃發光、放射異彩地石板,語重心長地將這段經歷告知新縣令,並親筆題寫了一塊“奉公守節”地匾相贈。後任縣令深有所悟,奏請皇上,將匾額上的四字取頭納尾,更名“奉節”,皇上很快批准,從此就改名為奉節縣了,一直至今。

許姓

研究會先後組織舉行過六次高規格、大範圍的許由與許氏文化研討活動,主要取得了三項學術成果:一是弄清了上古高士——許由其人、其事、其精神及其對許氏家族家風的重大影響,得出了“許氏祖乃許由,根在箕山”的科學結論;二是弄清了炎帝、許由、文叔三位重要歷史人物之間的歷史淵源關係,確立了許由的開姓始祖地位;三是基本理清了許氏家族從今登封箕山到今許昌鄢陵、漯河、葉縣及國內和世界各地四千多年來的遷徙發展脈絡和當今海內外許氏的分布狀況。隨著許由與許氏文化內涵的不斷增加和提高,以及堅持不懈的廣泛宣傳與弘揚,許由也因此被河南史學界一致推定為“鄭州十大歷史名人”,位居黃帝之後。 許姓的另一種說法是出自姜姓,以國為氏,西周姜姓諸侯國許國始祖為文叔,即許文叔。許由和文叔同為許姓的始祖,只是許由早於文叔1100餘年,所以當認定許由是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是許姓的開國始祖。

許由墓

許由相傳為堯時高士,堯要把君位讓給他,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穎水邊洗耳,表示名祿之言污耳。清康熙《黎城縣誌》載“許由墓在縣北70里曬布崖下。”清光緒《黎城縣續志》載:“箕山在縣北80里彭莊,益避禹子於北,有許由墓,在曬布崖下。潁水在縣70里,有小溪曰潁,相傳為許由洗耳處。”以上系傳說,且許由墓所在地,古蹟記載也各異。《太平寰宇記》“箕山在遼州遼縣東45里,上有許由,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書,人莫能識”。後魏《風土記》“太原郡箕山有許由。”但所指的是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北19公里之山。今彭莊附近山地,已找不到許由墓址,雖有洗耳河村,亦難作為確證,據舊志錄出。以待考證。

文化意義

許姓始祖許由為堯舜之師,他以辭堯禪讓、隱居箕山、掛瓢洗耳而聞名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位隱士,被譽為隱士鼻祖。許由拒絕榮祿、謙讓隱退的高風亮節,對中國隱士文化乃至道家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從許由開始形成的隱士之思想、志趣和情懷,如謙讓為大、不慕榮利,厭惡官場、回歸自然,鄙棄功名、甘於淡泊,悠遊山水、忘情詩書,躬身勞作、體驗艱辛,等等,受到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和追求,形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品格。

隱士大風流

他們沒有山珍海味,沒有綾羅綢緞,但他們有青山綠水,有粗茶淡飯。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