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村[江蘇省睢寧縣官山鎮下轄村]

燈塔村位於北緯33°45′——05.18″,東經117°54′——16.46″,現有人口3681人,可耕地面積5654畝。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居民中有少數民族。土家族3人,佤族1人,其餘都是漢族。村部距鎮政府8公里,處鎮東南方向,東面是聯合村、北面是曙光村、西與黃圩村為鄰,南面與安徽泗縣搭界。燈塔村有衛生室兩個,民眾看病比較方便,五個自然莊都有商店,供應民眾生活用品,域內有三條東西走向的水泥路,出行比較方便。

1949年10月至1953年5月,隸屬二廟鄉,1957屬黃圩鄉第五大隊,1958年屬黃圩公社,改名燈塔大隊。1984年稱燈塔村,2000年撤鄉並鎮,為官山鎮燈塔村,下轄五個自然莊:王明河、小何、杜集、小戈、許生。

王明河莊

王明河莊位於燈塔村南部,黃南大溝南側,距村部0.5公里。北臨潼河,南與許生莊搭界,東臨聯合村張莊,西邊是小何莊,占地面積0.6平方公里。王姓居多,劉、苗、殷、丁姓氏少些,土地在黃南大溝南北側,面積1100畝,人口750人,都是漢族。

據史料記載,二百年前,該村先人有個叫“王老明”的,有錢有勢,村後有一條小河,後取村名為王明河。此地淤土地多,沙土地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黃豆等,經濟林主要是意楊樹。

該莊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社,1956年轉高級社,1958年成立黃圩人民公社,改稱燈塔大隊(包括許生莊),隊部有信用社、衛生室、代銷點。1970年許生莊劃出。莊上原有完小一所王明河國小,解放前由王振榮創辦,在他家場上兩間草房,20餘個學生。場東南角有口水井,場北是老泗睢公路。解放後,學生多了搬到莊裡王宇范家房子(地主)擴至一至四年級四個班,老師有王振榮、許開模、胡元培等。1955年又調張官起來任校長,發展成完小。後來地面太小了又搬到村外王振榮場上建新校,教師二十多位,王聿聰任校長,1958年辦“戴帽”國中,調來從江南來支教的王錦成、趙慕漪、樊紅娣等老師帶國中班,後撤併到黃圩。1960年校址遷到村北水泥路北重建,校長杜長科,改名“燈塔國小”,2000年併入聯合國小。

小何莊

小何莊位於王明河莊正西0.5公里處,占地面積0.4平方公里。黃南大溝南堰南邊,西是楊懷朱場莊,南與許生莊毗鄰。耕地面積650畝,多為淤土地,人口430人,漢族,姓氏有李、何、謝、沈、夏、王、葛、劉、徐、姚、卞、仝14個姓氏。

該莊從前是湖盪地區,先是由外地遷來的李姓、何姓,東邊大莊叫“王明河”,這兒就叫“小何吧”。1971年前,鄉黨委、政府在莊北部建立知青點,後來知青返城又改為鄉敬老院。敬老院又遷到官山,原址承包給個人辦養殖場,東邊還有個磚瓦窯,窯停產後只留下大片窪坑。主要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

杜集莊

杜集莊位於村部正東2公里處,東臨聯合村,西毗黃圩社區,南與聯合村搭界,北靠潼河,占地1.5平方公里,可耕地有1211畝,社會人口870人。姓氏有:杜、劉、廖、王、鄒、印、榮、駱、付、陳、張、邱、黃、李、侯、卞、何、戈、呂、趙、蔡、覃、邵、姬、董、蔣、胡、宋、武、許、孫、邢、吳、魏、韓、楊、徐、姚、仝、單、周、岳、莫、彭、余、謝共51個姓。除兩個土家族外,其他均為漢族。

明朝洪武年間,杜姓一支人從山西移民到此,耕種打場,故莊名曰“杜場”,民國16年在該莊逢集,隨之改名為杜集至今。

1949年10月至1953年5月該莊隸屬於二廟鄉,1958年隸屬黃圩鄉,第五大隊。1958年屬黃圩人民公社燈塔大隊。1983年稱黃圩鄉燈塔大隊,1984年為燈塔村。2000年撤鄉並鎮,屬官山鎮燈塔村至今。

主要種植小麥、水稻,兼種小雜糧。

小戈莊

小戈莊源於清代中後期,先祖戈氏三兄弟分家,老小帶一支在此安家,繁衍生息,故名小戈莊。此莊位於潼河南堰下,距離燈塔村部1公里,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可耕地763畝,人口491人,少數民族佤族一人,土家族一人,其餘都是漢族。全莊有23個姓氏:戈、胡、張、蔣、杜、李、段、付、武、何、仝、劉、王、邱、周、陳、呂、許、孫、岳、徐、趙、彭、朱。1949年10月至1953年5月為二廟鄉,1958年屬黃圩公社燈塔大隊,1983年稱黃圩鄉燈塔大隊,1984年屬燈塔村至今。

主要種植小麥、水稻。現有十家板材加工廠,兩戶蘋果園,一戶初具規模海蝦養殖場。

許生莊

許生莊位於燈塔村最南邊,與安徽泗縣搭界,東臨聯合村張莊,西與楊懷村小顧莊接壤,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1140人,耕地面積1920畝,全莊以許姓居首,還有尤、張、王、胡、杜、劉、陳等姓氏,屬漢族。許生莊是由許生和尤莊組成。因明清兩朝都有許姓先人在朝中做文官、武官,其中有位叫許玉生的名望最高,影響最大,遠近都稱“許玉生莊子”,後取名許生莊。莊上有衛生室、商店方便民眾。2012年全莊吃上自來水。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黃豆等,盛產蘆葦、蓮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