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山鎮

官山鎮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官山鎮地處睢寧縣南部,位於東經117°52′至28.26″,北緯33°43′至59°28′,南與安徽省泗縣隔河相望,東臨邱集鎮,西毗李集鎮、桃源鎮,北與睢城鎮接壤。最大縱距12.5公里,最大橫距15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為原官山鄉、黃圩鄉2000年合併而成,鎮政府駐官山街道,距縣城中心區20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151個自然莊,20367戶,總人口80652人,其中男41772人,女38880人。耕地面積108713畝。

基本信息

​簡介

官山鎮地處睢寧縣南部,位於東經117°52′至28.26″,北緯33°43′至59°28′,南與安徽省泗縣隔河相望,東臨邱集鎮,西毗李集鎮、桃源鎮,北與睢城鎮接壤。最大縱距12.5公里,最大橫距15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為原官山鄉、黃圩鄉2000年合併而成,鎮政府駐官山街道,距縣城中心區20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151個自然莊,20367戶,總人口80652人,其中男41772人,女38880人。耕地面積108713畝。

官山,古今皆為本縣西南門戶要衝,更是上有洪水走廊之稱。腹部地區雖層巒聳翠,蜿蜒如畫,仍不免有窮山惡水之謂。地瘠民貧,十年九澇,是人們對官山的共論;“滿天日光,遍地汪洋”,也是官山人無奈的趣談。“一唱雄雞天下白”,官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扒河治水、疏通溝渠、建閘修橋、綠化造林,狠抓“八字憲法”的第一個字“水”大做文章,經幾十年艱苦奮鬥,第一步實現了農田水網化,繼之旱改水,才得以使昔日盛水不漏,蛤蟆尿泡尿就淹了,官山全境擺脫了歷史造成的困境,變成今天旱澇保收的米糧川。

歷史沿革

原官山鄉在元、明時屬子仙鄉湖山社,清初至光緒十二年,睢寧行政區劃承襲明制,清末宣統年間改制,官山隸屬王家莊寨、馮家集寨。民國元年,經臨時縣議會決議:改為4市13鄉,官山隸屬湖宋鄉。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為湖山鄉,民國十九年(1930年)官山改為四區(區政府設在邱花園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官山鎮,王化矩任鎮長,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二月設保甲制,建立官山新政權,區委書記李輝,區長蔡西賢。1946年國民黨還鄉,官山為第四區(李集區),區公所在邱花園區長鬍國棟(樓張人),解放後被鎮壓。官山區轄一鎮六鄉:官山鎮、大呂鄉、劉廟鄉、二廟鄉、吊橋鄉、三烈鄉、黃圩鄉。1957年撤區並鄉,稱官山鄉。1946年國民黨還鄉,官山為第四區(李集區),區公所在邱花園,區長鬍國棟(樓張人),解放後被鎮壓。1957年9月5日,李集區轄的荊趙鄉,邱集區轄的吊橋鄉、三烈鄉部分劃歸官山鄉。轄26個社,126個生產隊。1958年6月,成立官山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恢復官山人民政府建制,2000年併入官山鎮。

原黃圩鄉在官山南邊,元、明時分屬子仙鄉,湖山社、李莊社。清代承襲明制。民國時屬四區忠烈鄉,鄉公所在樓台張莊北邊。1948年4月,建立中共新政權,成立黃圩鄉人民政府,首任鄉長楊儒松,指導員張達仁,下轄6村:黃圩村,大蔣村、立位村,陳橋村、樓張東村、樓張西村。1957年撤區並鄉,劉廟鄉、二廟鄉、三烈鄉併入,成立黃圩鄉。1958年6月改稱黃圩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恢復人民政府建制。2000年併入官山鎮。

官山鎮建於2000年,轄官山村、大呂村、湯集村、吳橋村、魏樓村、龍山村、竇莊村、岳店村、趙山村、張山村、張洪村、荊山村、宋山村、田李村、樓張村、水張村、張集村、黃圩村、楊懷村、燈塔村、聯合村、曙光村、三烈村、前黃村計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官山村。

官山鎮境內大部分為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西北向東南徐緩傾斜,為黃泛衝擊平原,地面的高程一般在海拔20米左右。西北部群山連綿,多分布在龍山、官山、張山、竇山、趙山、荊山、宋山等幾個村,由於黃水泛濫影響,土山、湖山等小山多被近代黃泛衝擊物復蓋淹沒,已無山形。趙山最高海拔73米。

自然氣候

氣溫:官山位於黃淮之間,東距黃海180公里,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溫濕度變化較為平均,年平均氣溫為14 ℃。7月最熱,平均為27 ℃。以1934年7月14日為最高,高達41.2 ℃;1月最冷,平均為-8℃,以1969年2月6日為最低,降至-23.3℃;35℃以上的高溫天數,平均約為十一天,最多的是1967年,長達34天。-10℃的低溫天數,平均約六天,以1956年冬為最長,總計十八天。

風向:官山地區在正常情況下,春季多東風,有時刮偏南風;夏季因地處大陸熱氣壓與太平洋高壓的邊緣,有輔合線,風向偏亂,但仍以偏東風為主;秋季多為東北風,時有陰雨天氣;動機因受蒙古高壓的影響,北風及西北風較多,風速以春季最大,界於每秒3——4米之間;秋天風速最小,界於每秒2——3米之間。

霜期:官山地區全年無霜長達208天。正常年景,平均初霜日為3月26日——4月7日。最早初霜日為9月29日——10月15日,最遲終霜日在4月14日——5月4日(均指陽曆)。

雨量:官山地區每年6、7月份多為陰雨天氣,即所謂雨季,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類似。其特點是氣溫高、濕度大、天氣悶熱,降雨集中,常有暴雨出現,易造成洪澇災害。同時,偏早或者偏遲的雨季,都可能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從歷年情況看,官山地區雨季開始時間多在6月底,最早的是6月3日前後,最遲的是7月8日左右,雨季的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36%,且有暴雨出現,易造成河溝倒灌,農田受淹,損失重大。

四季:官山地處中緯度地帶,具有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過渡,特點因而四季分明。在氣象上,我國以五天為一氣候,全年分為七十三候,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上時為冬季;候平均氣溫在22℃以上時為夏季;界於10℃至20℃之間的是春季或者秋季。按上述標準,根據有關資料統計,本地區四季可做如下劃分:從3月27日期至5月25日止,共60天為春季,其特點:氣溫日較差較大,降水量較少,多大風天氣,常有乾旱現象。溫度在10℃——20℃之間;從5月26日始至6月12日止,共110天為夏季,其特點:氣溫較高,雨量較多,常有高溫和暴雨出現,溫度通常高於22℃。從9月13日始至11月6日止,共55天為秋季,其特點:天高雲淡,氣候宜人,但時有秋雨連綿現象,溫度回降至10度以下。

日照:官山地區日照比較充足,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444.1小時。以六月份最多,在258.2小時,五月次之,為242.5小時;三月份最少平均為160.2小時。以上數字可從二十四節氣日出時刻表證之。

自然資源

糧食:建國前,此地種植小麥、大麥、梗麥、蕎麥、白芋、高粱、玉米、黃豆、綠豆、紅小豆、豇豆、爬豆、穀子、稷子等。解放後,稷子、穀子已絕跡,高粱、爬豆、豇豆、蕎麥、大豌豆、小豌豆基本淘汰,優良品種小麥、玉米得到普遍推廣。1966年實行“旱改水”後,引進水稻,逐漸推行稻麥輪作。稻、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

油料:建國前,官山地區以黃豆、花生、芝麻為主。自1968年起,油菜種植連續多年,因土壤不合適,產量不高而停種。目前黃豆種植面積亦不大。

蔬菜: 以前,主要是蘿蔔、大白菜、小白菜、臘菜、青菜、莧菜、韭菜、芫荽、萵苣、茄子、黃瓜、冬瓜、南瓜、北瓜、絲瓜、地瓜、辣椒、香椿芽、蔥、姜、蒜、蠶豆等。1960年以來,西紅柿、洋蔥、包菜種植面積增加,近年來,食用菌種植得到推廣。2006年,官山鎮食用菌產業發展面積達25萬平方米,各類大小種植戶、專業種植合作社達300多家,從業人員3.8萬人,年銷售食用菌達15萬噸。全鎮食用菌產業一項人均增收300多元。

2012年5月,招商引來甘肅“天水眾友興和食用菌公司”,投產後,可生產優質食用菌,將成為中國最大、亞洲一流、世界先進的十大食用菌產業項目之一。

瓜果:此地出產桃、杏、梨、棗、李子、葡萄、石榴等。1985年後,推廣種植優良品種的蘋果、梨、銀杏等。

經濟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指棉、麻之類,20世紀七八十年代種植面積廣,近年來很少有種植,面積較小。

林業:建國前,以桑、槐、榆、柳、椿、楝為主。建國後,泡桐、刺槐、義大利楊樹、水杉等樹種有很大發展,形成特色。當年造林5.3公頃,植樹11.6萬株,木材採伐量4167立方米。年末農田林網面積7260平方米。

畜牧及養殖:建國前後,農戶多養馬、牛、驢、騾等大牲畜。近年來,養馬、驢、騾者較少。家畜以豬、羊、兔居多。農戶養雞、鴨、鵝。近年來規模養殖蓬勃發展,養殖大戶多,形成規模。成功引進徐州永浩奶牛廠,投資2億,飼養奶牛3000頭;開啟牧業種鵝廠,投資3000萬元。

水產:魚類過去主要有鯉、鰱、烏、鯰、鯽、鱔等。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黃鱔、甲魚(鱉)已經形成規模養殖。

水生植物有蘆、葦、蓮藕、菱角等,紅草、茴草已近絕跡。

礦產資源:官山鎮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盛產石灰石,地下蘊含著含鍶元素礦泉水。

物產資源:官山鎮農業以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黃豆為主。

文化藝術

解放前,官山地區通常是冬春塵土飛揚、夏秋一片汪洋,十年九澇,“發大水”成了人們心中的憂傷和無奈,能挪窩的都背井離鄉、另覓生路,致使官山越來越荒涼、貧窮。解放後,土地改革分田產,耕者有其田;鎮反肅反,清楚匪患,安居樂業;興修水利,扒河修渠建閘,根治水患;旱改水,讓貧窮的官山盪變成高產穩產的魚米之鄉。官山人有了盼頭,有了夢想,有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共產黨的惠農政策使官山變得繁榮、興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大隊都有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學唱語錄歌,跳“忠字舞”,學唱“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人人都能哼幾句。電影放映也是:“摘不完的蘋果、看不見的戰線,挖不完的地道,打不完的《南征北戰》”反覆放映,民眾的文化生活十分單調貧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民眾所喜愛的傳統戲劇和文藝活動逐漸恢復,許多流行歌曲為民眾傳唱,電影事業日益繁榮,民眾的文化生活逐漸繁榮起來。近年來,“舞動鄉村”像雨後春筍,各村的舞蹈隊鬥豔爭奇、百花齊放、快樂身心、促進和諧、張揚正氣。黃圩社區老年藝術團,八年來堅持自編自演、熱情謳歌睢寧的新人新事。黨的惠民政策深受廣大幹群好評。

教育事業

解放前:

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以前,本地就有民眾自發辦的學堂(又稱學屋),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先後有40多個村莊由地方人士開辦的私塾。每所塾館學生10至15人不等,一般以10個月為一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官山、荊山、黃圩三地辦有學校,民眾稱之為“洋學”。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先後有龍山、大呂、朱宅、湯集、水張、樓張、王環等地辦起了初級國小,平均每班學生30人左右。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入侵,睢寧淪陷,本鎮區學校因戰亂停辦。到民國三十五年(1947年)各地私塾館又相繼開課,任教者達200多人次。1948年下半年官山街辦起了1—6年級三個複式班,被稱為完小。

解放前,各個不同時期的學校辦學形式,即為私塾者居多,後來辦有洋學堂,教材為:論語、幼學、百家姓、弟子規、法程、四書等。教學方法死板,填鴨式,硬性灌輸,體罰嚴重,注重古文學習,忽視其他課程。私塾師水平高低不等,懸殊較大。經費來源幾乎都是學生負擔,也有以廟地收入供養教師,還有富戶辦義學,但為數極少。

解放後:

黨組織:教師隊伍中的黨員很少,僅有一兩個黨員都編入鎮機關過組織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參加所在村黨支部活動。黨的三中全會以後,落實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積極在教師中發展黨員,1979年在官山中心國小單獨成立黨支部,全鎮教師中黨員統一在國小黨支部活動。

團隊:1952年在官山國小建立少年兒童團(後改為少年先鋒隊)組織,同時設立團支部(原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6年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支部書記兼任少先隊總輔導員,負責全鎮的少先隊工作。1982年成立團總支,各校少先隊大隊部統一在團總支的領導下,開展少先隊活動。加強少先隊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從1983年全國第一個紅領巾月(10月),入學兒童全部帶上紅領巾。

工會:1951年成立教育工會基層委員會,組織教職工學習和發揚工人階級的革命精神。工會經常組織成員進行各種形式體育活動比賽,並建有圖書屋,以供教職工閱讀。

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立和演變:1949年鎮政府設有文教助理(稱文教股長),負責全鎮文化教育衛生工作。1953年又配備一名社會教育中心校長,負責農民業餘教育,主要是掃盲工作。各國小設有完小校長。教導主任。

1960年撤銷文教助理,其工作由中心國小校長兼做。1964年專設國小中心校長,並配備一名農民教育幹部。1977年從中心國小選派一名教導主任兼任業務輔導員,協助中心校長做好全鎮的業務活動和教師的文化進修。

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鎮成立教育管理委員會,下設教育辦公室,撤銷國小中心校長並配備一名文教助理,負責協調全鎮四個中心教學工作。(四個中心即:中心中學、中心國小、中心幼稚園、成人教育中心)

2000年教育體制進一步改革,撤銷鎮文教助理,改設官山鎮中心國小校長至今。

城鎮建設

官山鎮小城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2011—2012年,縣政府實施土地整理,湯集社區搶抓機遇,率先實施小塗組、南李組土地整理,順利搬遷了兩個村莊173戶。目前,湯集集中區已入住600多戶,小區內綠樹成蔭,夜晚路燈閃亮,道路寬敞潔淨,農民們如同過上了城裡人的幸福生活。

黃圩社區全力投入“人口集中居住”工作,“名門世家”小區已開工,面積11300平方米,回遷房年底可入住。小高層商品房也正緊張施工。

同時進行龍山、官山、張洪等村的建設工作,龍山小區被評為市級新農村示範村,官山小區被評為縣級新農村示範村,先進做法均被作為優秀的典型進行推廣。

惠民工程

衛生:自2003年開始,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當時每人繳納10元參保費,住院報銷比例可達40%。2009年開展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當時每人繳費30元,住院報銷比例可達60%。2013年每人繳費70元,住院報銷比例可達80%,參保率達98%。

教育:2007年秋季,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國中免收學費,大大降低了失學率,同時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稅費:2000年費改稅,農村取消契約統籌款提留,改徵農業稅,大大減輕農民負擔。2005年取消農業稅,農民免稅種地,提高了農民耕種的積極性。2006年開始,農民種地,國家實行種地補貼,俗稱“地補”。

社會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從2005年3月開始辦理。當年入低保的困難民眾475戶,680人。此項惠民工程實行動態管理。到2013年2月,全鎮低保救助對象達到1294戶,3250人。草危房改造及救災建房,自1998年至2013年的16年間,一般的房屋修繕補助除外,共為全鎮的優撫對象及社會特困戶及困難戶草危房改造及救災建房648戶,投入資金254萬元。

社會養老保險:2010年,全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60歲以下每年繳費一次,到60歲可以領取養老金,60歲以下老人不需繳費,每月可領取60元養老金。2012年起,數額逐年增加。

農村公路網:2006年以來,農村鋪設水泥道路、鄉道22條、村道37條,總長度為11公里,總投資235萬元,實現村村通公路,形成農村公路網,復蓋全鎮,方便民眾出行。

改水改廁:我鎮從2009年起至2012年,在縣愛衛會支持下,免費完成改水改廁任務,95%以上的民眾用上了自來水和新型廁所,大大方便了民眾生活。

本鎮有一座敬老院,總面積35.8畝,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居住老人80人。

工業發展

1978年,有綜合廠、農具廠、磚瓦場、採石廠、水泥廠、建築站、運輸站、拖拉機站等鄉鎮企業31個,總產值234萬元。2005年,主要工企有中森木塑製品加工廠、華鴻彩印公司、先立銅材,橫道木製品、龍頭山釀造、金都水泥、振興板材、陳洋米廠、李培志採石廠,萬潤服飾、黃淮食用菌、鑫源牧業、開戶牧業、永浩奶牛、海蘭克紡織、宏駿服飾、艾菲爾服飾、百信電子、眾友興和食用菌等,總產值45000萬元,銷售收入40960萬元,實現利潤1324萬元。

鎮板材行業發展較快,吸納了大量的周邊的剩餘勞動力。龍頭山釀造廠通過擴建,引進先進技術,產品質量過硬,是信得過的綠色產品,暢銷蘇、魯、豫、皖,年產值650萬元。

外出務工:該鎮的建築大軍陣容壯觀,上世紀八十年代僅有百人去大慶油田施工,隨著改革大潮的到來,每年都有數千人外出,木工、鋼筋工、電工、泥工、壯工。許多中青年婦女也隨丈夫或親人外出打拚,農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俗稱613899部隊(61指兒童、38指婦女、99指老人)。

招商引資:2011年12月,官山鎮招引落戶企業20多家。2012年,雙喜臨門,官山迎來了兩個超億元的農業大項目——投資1.2億元的徐州永浩奶牛養殖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的天水眾友興和食用菌項目相繼落戶。

生產方式

官山地處官山盪,土質肥沃,繁衍棲息在這兒的人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結束了“男耕女織”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真正達到了“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收種不用愁,不用推磨起五更”的優越水平。現在隨著農村經濟的增長、發展,80%以上農戶置有拖拉機、小拖車,自耕自種不求人,每莊都有幾台聯合收割機,可收割麥子、水稻、玉米、黃豆,可謂多功能。每逢收穫季節,人們只須帶足口袋,在地頭等著運糧食回家。徹底結束了“黃金鋪地老少彎腰”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收種的辛勞。

此地老百姓沿襲了千百年來吃煎餅的習慣。家庭婦女每天三更半夜就得早起推磨或拐磨,磨煎餅糊子,天亮前得用鏊子把煎餅烙好,不能影響下田勞作。近年來,富起來了的農民已經沒人再自己動手磨麵粉、麵糊了。平日吃的煎餅、饅頭都是買現成的,甚至餃子、湯圓也到超市買,掛麵、大餅之類商店都有。婦女們解脫了繁重的家務,其樂融融。

近年來,“舞動鄉村”活動在我鎮蓬勃發展,各村都組織了舞蹈隊。“我活動、我健康”、“關愛生命、呵護健康”已成百姓共識、每晚天一黑,就忙忙地趕往集中點跳舞。跳跳舞、唱唱歌、一天勞動的疲勞沒了,高高興興、輕輕鬆鬆回家睡個好覺、舞動鄉村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也健康身心,促進鄰里和諧。

民族宗教

鎮區人口總數中以漢族為主,占99%,土家族、苗族、毛難族等少數民族,占1%。

建國前,較大些的自然莊都在莊頭建土地廟,祈求土地神保佑人口平安、五穀豐登。早年佛教比較興盛、寺廟較多,如:官山有興隆寺、仙鄉寺,龍頭山上有石墩寺、清雲寺;趙山上有雲居寺;荊山有真古廟和觀音堂;竇山有會堂廟,竇山東麓有周堂廟;宋山有普濟寺;有的村以廟名代村名,如二郎廟、三皇廟;有的莊以姓氏代廟名,如:許廟、劉廟、傅廟及南廟等。因經歷戰亂、自然災害的破壞,香火漸衰,至解放時,各寺廟都破毀不堪,以至蕩然無存。

基督教

本鎮現有基督教會堂點13個,即官山教堂、立位教堂、新莊教會、楊圩教會、荊山教會、武宅教會、黃圩教會、水張教會、張集教會、樓張教會、聯合教會、二廟教會和三烈教會等,共有信眾3000人,多為中老年婦女。

官山境內消失的古蹟:寺廟和祠堂全部消失,境內十三座山現僅張山、趙山、宋山、竇山尚有山形,其餘已成平地或窪地。

交通

104國道縱貫南北,省道有睢—靈公路,縣道有官邱公路、官桃公路、官朱公路和黃李公路。公路村村通,交通十分方便。

民俗風情

時節: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巧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祭灶。

游在官山

官山鎮素有“睢寧南大門”美稱。南與安徽省泗縣隔河相望,西部龍、官、荊、趙等7山峰巒蒼翠,境內龍河、白馬河、潼河三河環繞,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特別是籌建的4A級農村旅遊景點荊山,素有睢寧長白山美稱,歷史鑿山採石形成的水塘,地下泉水清澈見底,可容百人同時游泳戲水,慕名前來的游泳者絡繹不絕。荊山彭成來奇石館、趙山的龍泉洞、龍頭山的石雕、湯集古玩一條街、官山的石刻畫像,都讓遊人流連忘返。官山的制陶、柳編工藝會讓你百看不厭。坐落鎮區、投資6個億的眾友興和食用菌基地,亞洲第一,世界一流。

歷史文物

官山鎮龍山古墓官山鎮龍山古墓

睢寧縣官山鎮龍山村發現一座罕見的明代中晚期磚室墓。墓室內,磚雕精緻、彩繪精美。

考古專家稱,該墓是研究明代磚室墓葬結構、藝術、宗教及斷代的難得資料。這座古墓長約5米,寬約2米,分前後墓室和墓道。墓上有封土,封土高約3米。墓主人的姓名已經確認,但是其身份尚待考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