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醫藥學

基本信息

西藏傳統醫學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整全性醫學體系,在國內外現今備受注意。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自幼年隨川北著名醫僧習醫,尤其對藏醫學體系中之各種療法及藥物之療效各方面有極深之認識。
《西藏醫藥學》結集了祈竹仁寶哲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在香港為一群中醫及傳統中國醫學之學生就西藏醫學而作之漫談式講座的內容,經祈竹仁寶哲數次補充,再由編者翻譯整理而成,俾令有興趣之讀者對西藏醫學有概略性之認識。
由於編者對醫學並無深入之認識,在編繹上少不免會有錯失之處,責任當屬編者。此外,本書之內容及出版目的純為介紹西藏醫學,讀者不宜視書中內容為自學或自醫之教材及建議。

藏醫背景

在佛教傳入西藏以前,西藏已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在當時,西藏之醫學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有的只是較原始及片面的衛生及治療常識。

印度醫學

自公元三世紀時期左右,印度的傳統醫學開始傳入西藏,漸漸提升了西藏醫學之水平。
在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乾布引進了佛教及相關之文化。在其領導下,西藏創立了自已的文字。松贊乾布與漢皇朝之文成公主聯婚,引入了漢地之文化,其中包括了漢醫知識。後又延請印度、漢地、波斯及希臘等國家的名醫入藏交流,各自譯著出其本土的醫學文化成為藏語著作,又共同著成了一些醫學鉅著,集各國醫學文化之精華,遂形成了西藏醫學之雛型。松贊乾布又頌布法令,大力推廣促進醫學之研究與傳授。
到了公元八世紀,當時的藏王赤松德真亦極為重視醫學文化,更由漢地、印度、尼泊爾、喀午米爾、波斯及土耳其等地請來了多位博學之醫師,透過翻譯、互相交流及印證與傳授醫學之方式,培養出第一批西藏醫學的醫師,同時也譯出了藏傳醫學中最重要之鉅著:〈四部醫續〉。

獨特體系

第一批被培養出來之西藏醫師約有三千位,分為幾個等級水平。在此同時,各種動、植及礦物之藥用價值及使用方法已被確立,醫學之理論與實踐已正式成型,西藏醫學成為了集西藏本地、印度、漢地及中東地區之醫學精華的獨特體系。

四部醫續

是藏傳醫學的精華,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為生理學、病理、診斷等之知識;第二部份為解剖學、胚胎學及醫德方面之學問;第三部份為臨床學;第四部份主要為製藥及療法方面之學問。
到了公元十七世紀,西藏成立了「藥王山醫學院」,位於布達拉宮斜對面。這所學院以〈四部醫續〉為主要教材,配合其它藏醫學著作及與實踐結合,歷年來培養出很多良醫。

醫歷學院

在公元一九一六年,西藏又成立了「醫歷學院」,培養藏醫人材及提供門診服務,同時也負責製藥工作。
在近幾十年的政治變化中,拉薩之「藥王山醫學院」被完全破壞,但「醫歷學院」至今仍然繼續運作(註:已更名為「藏醫院」)。一九八三年後,西藏陸續成立了藏醫學校及設於大學內之藏醫學系等等,在其它藏民地區亦成立了較小型之藏醫院,藏醫培訓學院與製藥廠。在國外,「藥王山醫學院」重新在印度大吉嶺建立,同時接受西藏與外國人入學;「醫歷學院」亦在嘉瑪拉雅山外圍之印度領土上建立,致力製藥及培訓工作,更在印度各地設立門診分部。
以上為西藏醫學之歷史背景。

藏醫傳授

傳統藏醫學之授受,主要分為師徒式教育及學院式教育兩種。兩種方式之中,以師徒式教育的歷史較為悠久。衲雖然取得了「醫歷學院」頒發之醫師資格,但卻從未正式受過太多學院式之藏醫教育。衲所懂的主要是以師徒傳承方式,由家師處學得的。
師徒式教育
大致上說,一位願收學徒的藏醫會有一至數字弟子。有些藏醫是在家人,所收的徒弟自然包括了自己的家人,也會攝受一些誠實可靠的年青人為徒。醫僧則會選年青僧人中較適合習醫而又有興趣者為徒。
在師徒式之教學關係中,師父與徒弟之關係尤如父子般之密切。通常師徒會在一起生活多年。在起初的階段,徒弟主要是背誦醫學上之著作,協助師長製藥、採藥及治療,從旁觀察學習多年。在這階段上,為徒的同時也從依師學習的過程中薰染了醫德的習氣。

藏醫淵源

早在遠古時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逐步認識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於治療的經驗;在狩獵過程中,又逐漸知道了一些動物的藥理作用。相傳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說法。
歷史記載藏醫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他對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生產力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藏醫學鼻祖宇妥雲丹貢布(708-833年)集古代藏醫之大成,吸收四方醫學的精華,編著了《四部醫典》該巨著是80幅唐卡的最早來源。公元8世紀初,吐蕃王朝侍醫比吉贊巴希拉,編繪《屍體圖鑑》26章。《屍體分布圖》、《活體及屍體測量》等藏醫腹腔圖畫見於許多藏醫歷史典籍。公元1730年圓滿完成了《四部醫典系列掛圖》79幅藏醫唐卡畫圖的繪製。史籍記載,唐卡畫圖是為了使四部醫典通俗易懂,從學識淵博者到初學的童齡均能理解,猶如一顆掌上透明珠寶,一目了然。
藏醫80幅唐卡是祖國醫學寶庫的璀璨明珠,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1998年由強巴赤來教授擔任主編,編寫了藏、漢、英《四部醫典80幅彩色掛圖釋難藍琉璃之光》著作,作為註解的小圓圈圖表5000多幅,為系列掛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經典概述

據《玉妥.雲登貢布傳》記載,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種醫學叫《本醫》,當時還沒有系統的理論,主要靠三種療法,即放血法、火療法、塗摩療法來治病。同時,還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療外傷等等原始簡單的辦法。 公元四世紀,天竺的著名醫學家碧棋嘎齊和碧拉孜入藏,傳播了《脈經》、《藥物經》、《治傷經》等五部醫典,對《本醫》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公元六世紀以來,從內地傳來了醫學和天文歷算;七世紀,文成公主入藏,帶來四百零四種病方,五種診斷法,六種醫療器械以及四種醫學論著如《門介欽莫》(即《醫學大全》)等。八世紀,金城公主入藏時又帶來了許多醫藥人員和醫學論著,並把其中一些著作譯成了藏文,如《索瑪拉扎》(即《月王藥珍》)等等。赤松德贊時期,藏醫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九大著名醫學家,即玉妥.雲登貢布、碧棋列貢、吾巴曲桑、齊齊謝布、米娘絨吉、昌提傑桑、聶巴曲桑、冬門塔傑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雲登貢布最為有名。
玉妥.雲登貢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時期最傑出的醫學家,曾擔任過贊普的御醫,是藏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廣泛蒐集和研究民間醫方,總結民間醫藥經驗,還多次赴內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地,拜中外名醫為師,曾邀請著名中醫學家東松(即韓文海)、印度醫學家新提嘎瓦、尼泊爾醫學家達瑪錫拉、克什米爾醫學家庫雅巴等來藏研討學術。他結合中外醫學成果,編著了三十多部醫學論著從而形成了藏醫的一整套體系。
從此,藏醫藥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文獻收載

藏族是分布於我國青藏高原的一個古老民族。藏族醫藥學的文字記載始於1300多年前。公元8世紀以後流傳下來的藏醫藥文獻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六種:
(一)《敦煌本藏醫殘卷》(公元8世紀)收載53方133味藥;現能考證的127味中動物藥66味(占52%),植物藥51味(占40%),礦物藥12味(占18%)。
(二)《月王藥診》(多認為是公元8世紀中葉),醫僧摩訶衍、毗盧遮那翻譯。收載藥物329種,其中植物藥212種,約占65%,大半為高山植物,絕大部分至今仍使用。
(三)《四部醫典》(12世紀),宇陀·元丹貢布著。收載藥物1002種,其中第2部第20章藥物性能390種,收載方劑400個。
(四)《四部醫典藍琉璃》,第司·桑吉嘉措(1653~1707)著。收載藥物1400種。
(五)《晶珠本草》,帝瑪·丹增彭措(1673~1743?)著。收載藥物2294種,其中植物藥1006種,動物藥448種,礦物藥840種。
(六)《正確認藥圖鑑》,絳久多傑(18世紀後葉)著。圖文並芪,收載藥物580多種。

現代藏藥

現代藏藥套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區以外,還包括青海、四川、雲南和甘肅等省所屬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縣。青藏高原是藏藥的主要產地,據有關單位的調查,藏藥資源有2436種,其中植物類2172種、動物類214種、礦物類50種。青海占據著青藏高原的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廣大地區,據調查,省內有藥用資源1294種,其中植物類1087種、動物類150種、礦物類57種。全省常用的幾百種藏藥中有70%采自青藏高原,據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調查,全州有藏藥資源1000多種;甘孜州1127種中藥資源中有23%為藏醫所用。
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有藏藥3000種左右,西藏是藏醫藥的發源地,藏藥套用歷史悠久。這一地區常用藏藥有360多種,主要來源於菊科、豆科、毛莨科、罌粟科、傘形科、龍膽科、薔薇科、玄參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藥用屬有:綠絨蒿屬、馬先蒿屬、紫堇屬、報春花屬和虎耳草屬等。常用藏藥中,含生物鹼的種類約占50%,這些活性較強的成分多見於烏頭屬、翠雀屬、唐松草屬、莨菪屬、槐屬、龍膽屬和小檗屬等藥用植物。例如,大黃是一味重要的藏藥,青藏高原分布大黃屬植物28種,其中藏藥套用的有21種,藏藥用大黃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種除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之外,尚有藏邊大黃 、喜馬拉雅大黃、塔黃,西藏大黃等,青海、甘肅等地還用波葉大黃;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黃、歧穗大黃、長穗大黃、網脈大黃、心葉大黃、紅脈大黃、卵葉大黃;下品(曲瑪札)有小大黃。

《月王藥診》

《月王藥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藥史籍,收載的藥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藥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藥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 、傘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烏頭、喜馬拉雅紫茉莉、纖毛婆婆納、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綠絨蒿、藍石草、烏奴龍膽、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膽、氂牛酥油和糌粑等。

《晶珠本草》

《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藥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著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藥物種類有75%為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

藏藥規範

目前,藏藥已制定了統一的用藥規範,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新疆等6省區合編的《藏藥標準》,共收載藏藥227種,其中植物類197種、動物類17種、礦物類13種,主要種有:藏茴香、山莨菪、藏黨參、藏紫草、水母雪蓮花、唐古特紅景天、堪巴色寶(阿氏蒿)、曲瑪孜(打箭菊)、達瑪(凝花杜鵑)、野牛心、禿鷲、紫草茸、紫膠蟲等。 藏藥資源豐富,分布在青藏高原藏胞居住的廣大地區,並為很多藏醫藥文獻所收錄。

藏藥交流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內地與西藏的交流日趨頻繁。其中西藏發達的旅遊業為藏醫學的傳播創造了外部環境,藏醫學神秘而又淵源的歷史被更多的人熟知,青藏鐵路的修建也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在這個大背景下,藏醫藥與內地交流日趨完善。在這個過程中,西藏地區一些知名的藏醫、藏藥逐漸被內地百姓所了解,例如:強巴赤列(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院長)、格桑旺堆(中國西藏藏醫藥學會研究員)、德吉卓嘎(中國西藏藏醫藥學會研究員)、阿旺平措(中國西藏藏醫藥學會理事);一些藏藥廠、藏醫院也逐漸被內地百姓尊崇,例如仙露藏藥、金訶藏藥、神水藏藥、甘露藏藥,西藏昌都地區藏醫院、西藏民族學院附屬醫院、西藏自治區醫院等等。藏醫藥在疾病治療和預防方便地位日趨重要,前國家副總理李嵐清便欣然給西藏昌都藏藥廠題詞:“仙露藏藥、雪域瑰寶,濟世救人、奉獻人類”。
但由於西藏地處高原高寒地區,內地百姓想要了解藏醫藥仍存在種種不便;同時,藏藥企業的品牌樹立也面臨諸多挑戰。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藏文化、藏醫學的傳播找到了最便捷的途徑。從此,內地百姓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共享藏醫藥的經典。其中西藏藏醫藏藥網,便是藏醫文化傳承畫卷中濃重的一筆。

藏藥資源

藏藥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這裡具有複雜而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植物資源種類,從藏東南的熱帶季雨林到藏北茫茫無際的草原,依次分布著能反映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植物種類,據資料記載藏區維管束植物種類達6144種,居於全國第四位。有史以來,藏區就是我國藥用植物的一大寶庫,據初步統計,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有千種以上,其中冬蟲夏草、貝母、三七、天麻、靈芝等為暢銷國內外的名貴藥材;海南粗榧、紅豆杉、鬼臼、八角蓮、軟紫草、纖細雀梅藤、野百合等為一類有開發潛力的抗癌藥用植物。此外,還有傳統中藥砂仁、鉤藤、秦艽、丹皮、木瓜、重樓、麻黃、桃仁、黃連、柴胡、當歸、黃芪、龍膽、黨參、烏頭、大黃、三顆針、雪蓮花、五昧子等各類藥材。

藏藥分布

藏藥的植物種類雖然很多,但各種植物都適應於不同生態環境,因而分布也不一樣。例如森林植被主要是寒溫性針葉林,分布於高原的東部和東南部;灌叢植被主要有三種:常綠闊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常綠針葉灌叢;高原草甸植被具有面積大垂直分布高的特點,在高原東南部其下限為針葉林和高寒灌叢林,上限為高山墊狀植被,垂直分布高度在4200~4800米;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至崑崙山以南呈連續的大面積分布,海拔在3600~5300米;高山墊狀植被介於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灘植被之間。植物體矮小,呈半球形或坐墊狀、匍匐狀。墊狀植被既是高山嚴酷的水熱條件、輻射和強風等對植物生長抑制的結果,同時又反映了植物經歷高寒嚴酷生態環境長期自然選擇演化的適應性。墊狀植被分布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在0℃左右,最暖的7月均溫在4~5℃,夜間仍低於0℃,晝夜差可達20℃,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水熱條件低溫乾旱;還有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本類型分布在高山墊狀植被之上,永久冰雪帶之下,廣布於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喀喇崑崙山、祁連山等,具有顯著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其分布高度取決於各山峰的冰川和雪線的高低,自北而南逐漸抬升,祁連山在3800米以上,巴顏喀拉山在4700米以上,岡底斯山則在5800米以上。高山流石灘是由於強烈的寒凍與物理風化作用,岩石不斷崩裂,岩塊與碎石沿著陡峭山坡緩慢滑動所形成。在碎石間隙聚積了細質砂粒,為高山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可能的條件。只有那些與嚴酷冰雪和強勁疾風作頑強鬥爭的植物才能獲得特殊的生存條件而定居下來。這種植被是高原隆起的產物,種類雖然不多,但卻是征服高山的先鋒植物。這類植物幾乎全部都是藏藥。 雖然藏區植物種類繁多,不少為青藏高原特有或喜馬拉雅一橫斷山系特有,但因長期處於封閉未開發的自然狀態,除藏醫藏藥及部分藥用植物資源外,絕大多數植物資源基本上未得到開發利用。總之,藏區各類植物資源豐富,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豐富的野生資源,將使植物資源的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為振興藏族經濟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