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榔菊

西藏多榔菊

西藏多榔菊(學名:Doronicum thibetanum)為菊科多榔菊屬的植物,多年生草本,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青海、雲南、四川、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400米至4,2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灌叢、高山草地以及多礫石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西藏多榔菊DoronicumthibetanumCavill.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77(1)卷||菊科COMPOSITAE||多榔菊屬DoronicumL.||西藏多榔菊DoronicumthibetanumCavill.
2.西藏多榔菊
DoronicumthibetanumCavill.inAnn.Conserv.etJardinGeneve10225,fig.13:B-C.1907;S.Y.HuinQuart.Journ.TaiwanMus.19:235.1966;西藏植物志4:800.1985;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下冊:2057.1994.——D.limprichtiiDielsinRepert.Sp.Nov.12:507.1922.——CremanthodiumcalotumDielsinBot.Jahrb.36:105.1905.——D.altaicumauct.Pall.1783;Hand.——Mazz.,Symb.Sin.7:1118.1936,etinActaHort.Gothob.12:284,1938青海植物志3:413,1996.p.p.

植物形態

西藏多榔菊,多年生草本,根壯莖粗壯,徑達1厘米,塊狀,橫臥或斜升,或有時短細。莖單生,直立,高(6)10-75厘米,綠色或有時帶紫紅,不分枝,被密或較密具長柔毛,黃褐色,雜有短腺毛稀僅有短腺毛,頭狀花序毛更密,莖全部具葉;基生葉常凋落,具長柄,倒卵狀匙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15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狹成具狹或較寬翅的葉柄,葉柄基部擴大,近膜質。莖葉密集或疏生,通常達莖頂端;下部莖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匙形,基部楔狀狹成長2-4厘米具寬翅的葉柄,邊緣具有圓尖頭細齒或近全緣,中部及上部葉卵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無柄,抱莖,長3-8.5厘米,寬1.5-4厘米,頂端圓鈍,兩面特別沿脈被具節短柔毛和具腺毛,邊緣具脈狀緣毛。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大型,連同舌狀花徑5-6(7)厘米,總苞半球形,徑3-3.5厘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外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1.8厘米,寬1.5-2.2毫米;內層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寬1-1.5毫米頂端長漸尖,外面被密柔毛及短腺毛。舌狀花黃色,長2.2-2.5厘米,管部3毫米,無毛,舌片長圓狀線形,寬1.8-3毫米,具3-4脈,頂端有3細齒,有時中央褐黃色;管狀花花冠黃色,長4.5-5毫米,管部2-2.5毫米,檐部鍾狀,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尖;花葯長1-1.5毫米,基部鈍;花絲上部圓形;花柱二裂,頂端鈍或截形。瘦果圓柱形,長1.5-2毫米,具10肋,沿肋有疏短毛,全部瘦果有冠毛;冠毛黃褐色,長5-5.5毫米,多數,糙毛狀。花期7-9月。

產地分布

西藏多榔菊產西藏(察隅、米林、波密、昌都、那曲)、雲南西北部(中甸、德欽、貢山、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四川西部和西南部(寶興、康定、大金、乾寧、木里、稻城)青海(玉樹、稱多、久治)。生於高山草地、灌叢或多礫石山坡,海拔3400-4200米,模式采自西藏。
外形與中國新疆北部、俄羅斯、蒙古產的阿爾泰多榔菊甚為相似,且容易混淆。前人Handel-Mazzetti(1938)曾將D.limprichtiiDiels和CremanthodiumcalotumDiels於均併入阿爾泰多榔菊D.altaicumPall.,認為冠毛的顏色與後者完全相同。據本種的原始記載及上述地區的植物植株、葉及總苞片均被密或較密有橫隔,基部細胞增大的長捲毛,雜有少數具柄短腺毛;冠毛黃褐色,常長於瘦果的3倍。與後者顯然不同。D.limprichtiiDiels和CremanthodiumcalotumDiels的記載也與本種相符,故應為本種的異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