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祠

西楚霸王祠

西楚霸王祠又名項王祠、西楚霸王洞、項羽廟。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1公里鳳凰山上。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刎於此,後人立祠祀之。原有建築99間半,傳說帝王方可建祠百間,項羽未成帝業,只得少建半間。祠前聯云:“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靈祠大哭,至今草木有餘悲。”孟郊、杜牧、蘇舜欽、王安石、陸游等均有題詩。

西楚霸王祠西楚霸王祠

霸王祠由來

霸王祠也稱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在和縣烏江鎮東南約一公里的鳳凰山上,離縣城20公里。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後
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
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
共99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
范增等人塑像並有石獅、旱船、鍾、鼎碑等文物。唐宋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
等均有題詩。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懸“拔山蓋世”匾額,
並有楹聯曰“山襟水帶,虎嘯龍吟”。

建國後,祠內仍有塑像數尊。“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僅存正殿三間與兩側廂房,改為
烏江農業中學校址。1984年6月,經上級批准撥款10.7萬元,拆除舊存正殿,重建享殿五間,面積188平方
米。同年11月,重建工程結束,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
雲”橫匾,殿旁並掛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寫的對聯。大門木柱上有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書寫的對
聯:“猶聽叱喀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雲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
童”。與此聯並列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書寫的對聯:“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皇,一時氣蓋人間
世;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門匾“霸王祠”三字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所題。殿
內刻有女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杜牧 《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和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百戰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兩塊詩碑。

霸王墓

西楚霸王祠西楚霸王祠

霸王墓,又稱“衣冠冢”,建於霸王祠後面,原墓隆起,砌以青石,呈橢圓形。宋烏江令龔相 《項王亭賦》云:“墓四周古松數百章,怒濤洶洶常如大風雨至。”清盧潤九 《讀史偶評、項王墓》詩:“帝
業方看垂手成,何來四面楚歌聲;興亡瞬息同兒戲,從此英雄不願生。”墓前有明萬曆和州譚之鳳題“西
楚霸王之墓碑”。

西楚霸王祠西楚霸王祠

西楚霸王

項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原國人。出生於名將世家,精
通兵法,武藝高強。因祖父項燕為秦所殺,而立下反秦之志。
公元前209年與叔父項梁殺秦會稽郡守殷通,在(江蘇蘇州)起義,並擊敗秦將章邯
項梁戰死後,章邯圍困趙地義軍。楚懷王命項羽為次將,與主將宋義率軍營救。宋義行至中途逗留不
前。結果,項羽殺死宋義,率軍渡過漳水,在鉅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接著揮師西進,攻破函谷關,屯
灞上,舉行鴻門宴,自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儼然成為天下的共主。
不久,他焚燒鹹陽,率軍東歸,與劉邦展開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後在垓下被劉邦打敗,在烏江(今
安徽和縣東北)刎頸自殺。

西楚霸王祠

歷史評價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充分肯定項羽的功績,說項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
將五諸侯滅秦”“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項羽在戰場上英勇異常,
“瞋目叱之”,敵將“目不敢視,手不敢發”,而平時卻“見人恭敬慈愛”,
“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飲”。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
雄,是反秦鬥爭中指揮起義軍摧毀秦軍主力的勝利者,雖然他在同劉邦的角逐中
失敗了,但他的見義勇為、敢作敢當、光明磊落的品格,成為人們心目中英雄的
典範,使人永懷不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