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倫理思想

資產階級革命準備時期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和B.孟德維爾,法國的C.A.愛爾維修和P.-H.D.霍爾巴赫等。他們運用唯物主義感覺論去說明社會生活,認為人是能夠感受外物刺激的自然產物,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和利己的,人的苦樂感覺是道德的來源,同時又是判斷善惡的標準。他們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係,看作是道德領域的一個根本問題,並把兩者的和諧統一作為道德的最高目標。

西方近代倫理思想

正文

17世紀初至19世紀末西歐資本主義制度建立、鞏固並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整個時期各種資產階級道德學說的統稱。由於近代西歐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哲學世界觀以及文化歷史的傳統存在差異,使這個時期的倫理思想出現了錯綜複雜的狀況。它們的思想淵源基本上是繼承、發展了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倫理學說。從理論特點上看,這個時期的各種倫理思想分別具有功利論、理性論、情感論和生物進化論以及非道德主義等傾向。
功利論 資產階級革命準備時期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和B.孟德維爾,法國的C.A.愛爾維修P.-H.D.霍爾巴赫等。他們運用唯物主義感覺論去說明社會生活,認為人是能夠感受外物刺激的自然產物,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和利己的,人的苦樂感覺是道德的來源,同時又是判斷善惡的標準。他們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係,看作是道德領域的一個根本問題,並把兩者的和諧統一作為道德的最高目標。儘管他們從利己的或合理利己的角度理解統一的基礎,但實質上都歸結到個人利益上。這些具有功利主義傾向的倫理思想家十分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們道德狀況的作用,認為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所以會發生矛盾,人的利己心之所以把人引向罪惡,是由於舊的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必須改造舊的社會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新制度,從而把道德與反封建的政治緊密結合起來。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具有功利主義特色的倫理思想更加完善和系統化。英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J.邊沁J.S.密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霍布斯、愛爾維修等人的倫理思想,提出以苦樂效用原則為道德的來源和標準,對快樂和痛苦作了量或質的分類,認為可以對苦樂進行精確的計算,從中得出最大幸福主義的功利原則。他們強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的和諧統一,強調以所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最高的道德準則。19世紀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L.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倫理思想,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劃入功利論倫理思想的範圍。
理性論 近代理性主義倫理思想始於17~18世紀唯物論哲學家R.笛卡爾B.斯賓諾莎G.W.萊布尼茨等人,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I.康德G.W.F.黑格爾使之完善和系統化。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的理念論倫理思想,把人的主觀精神或獨立於人和自然的客觀精神即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的本質,並以此說明道德的來源和本質。康德從人類理性推出先驗的道德律,認為只有這種沒有任何經驗內容的道德律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他強調道德的本質是意志自律,即意志為人頒布道德律,使人為義務而義務,在道德行為中不計利害。黑格爾概括總結了前人,特別是近代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成就,建立起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系。他把辯證法引進了倫理學,把道德看作是絕對精神發展的一個階段,並在其辯證發展過程中進行考察。他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社會現實內容和歷史的進程,同時又辯證地解決善與惡、意志自由與道德責任目的與手段以及動機與效果等一系列道德範疇的對立統一關係。但由於黑格爾把道德看作是理念的產物,因而不可能最終科學地解決道德的本質以及道德範疇在現實中的對立和轉化。
情感論 道德情感論因主張道德起源於人的情感而得名,最初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A.A.C.沙夫茨伯里(1671~1713)、 F.哈奇森(1694~1747)、D.休謨和亞當·斯密(1723~1790)等人。他們反對道德起源於人的感性慾望、理性或社會契約等觀點,把人的天然情感或仁愛情感乃至同情心看作道德的本源,認為道德情感是脫離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道德實踐先天具有的。道德情感論一般不否認利己情感,但它更強調利他情感,並把促進共同幸福作為道德目的和善惡標準。哈奇森提出,德行是善的量與享受的人數的乘積,最大數量的善由最大多數人來享受就是最高的道德,相反就是最大的惡。
19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繼承了道德情感論的觀點,認為人的情感決定社會起源和道德,個人生活中利己情感占主導,社會生活中利他情感占優勢,社會關係只有依靠利他情感即普遍的愛來調節,社會才有幸福和進步。英國的H.斯賓塞把生物進化論原則引入倫理學,把道德看作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社會如同有機體一樣,各階級的人們處於協調友愛之中,道德的利他情感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日趨一致,個人與社會將不再存在矛盾。孔德和斯賓塞都試圖從道德上論證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最和諧幸福的。
19世紀後期,出現了A.叔本華F.W.尼采帶有非理性主義和悲觀主義特點的倫理思想。叔本華試圖從生存意志中尋找道德的根源,並通過死亡獲得人生的解脫,尼采則把權力意志作為道德的本質,公開鼓吹弱肉強食的非道德主義理論。
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的倫理思想,在反封建鬥爭中起過積極的作用,在理論上也包含有一些合理因素,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倫理思想家們在階級和世界觀方面的局限,因而最終不能使道德成為科學。隨著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其倫理思想也逐漸走向保守和反動。現代西方各種流派的倫理思想,基本上都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見西方現代倫理學)。
19世紀初出現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倫理思想,從根本上說,並沒有超出同時代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界限,但它對私有制尤其是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道德敗壞狀況進行了尖銳的抨擊,同時還預言人的利己心將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它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的一些猜測,反映了早期無產者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及道德理想。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