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館

西安博物館

西安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附近,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該館於1987年7月1日動工興建。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向國內外遊客開放。該館造型古樸美觀,建築上既吸收了唐代雄渾博大的建築風格,又融古典與現代建築藝術為一體,借鑑中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構圖特徵。該館是中國建築泰斗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張錦秋女士的傑作,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展室面積達1.1萬平方米。在近1500米的展線上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安博物館 古建築模型
以“古都 西安”為題,以西安作為十三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為主線,以歷代文物的展示為基礎,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發展史和都城社會生活狀況。展廳面積約2485㎡,陳列文物660餘件組。

在“古都西安”的總標題下,又分為“千年古都”和“帝都萬象”兩部分。“千年古都”部分,以“西周豐鎬”、“阿房宮”、“漢長安城”、“隋唐長安”、“明清西安”為章節,集中反映歷代都城規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後,城市的發展變化情況;以模型、圖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規模及重要的宮殿建築。在模型製作方面,特別突出了隋唐長安城,同時還製作了漢長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對城市發展史的展示。“帝都萬象”部分,以“周秦文明”、“漢唐風采”、“府城華章”分為三個章節,以各個歷史時期文物的基本用途為組合,從不同的側面再現出帝都生活的萬千氣象。

詳介

西安博物館 西安博物館近景
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13萬件,其中擁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 文物14400件,並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於周秦漢唐等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朝代,形成了文物等級高、代表性強、影響面廣的藏品特點。博物院使用了反映當今高科電子技術及影像、聲像技術的展示手法,首次展出各類精品文物2000餘件。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陝西省各類 博物館舉行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人們到博物館去感受歷史、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寶雞市商洛市鹹陽市榆林市各文博開放單位以及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向公眾免費開放或限量免費開放,漢中市、銅川市、西安事變紀念館針對未成年人將舉辦多場別開生面的主題實踐活動,邀請青少年來館參觀,進行專題講解,開展知識講座。同時,投資2億多元建成的西安博物院也正式開館迎客。

陝西省是我國除地區外博物館數量最多的省份,截至今年4月,陝西省博物館共有153座,其中國有博物館、紀念館138座,非國有博物館15座。西安博物院位於西安城南,占地約245畝,院址以唐代著名的小雁塔、薦福寺為中心,形成一個集博物館、名勝古蹟城市公園為一體,文化氣氛濃厚的歷史文化場所。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公元707-710年),本名“薦福寺塔”,是唐代長安著名寺院薦福寺的佛塔,塔身原為方形十五級密檐式磚塔,在明代的幾次地震中,塔頂部的十四、十五兩級被毀,塔身也經歷了裂而後合奇蹟,被稱為“雁塔神合”。現存的小雁塔為十三級,高約43.4,底層邊長11.38米,保持了唐代初修時的風貌,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薦福毀於唐末戰亂,現存的薦福寺為明清兩代重修,寺內古建築群大體延續了明代正統年間重修時的布局,規模嚴整,殿宇建築集中在山門直對小雁塔的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鐘鼓樓慈氏閣大雄寶殿藏經樓小雁塔白衣閣等。在西安博物院的建設過程中,沿小雁塔薦福寺的中軸線向東西兩側進行了擴展,進行了大面積的園林綠化,修建了人工湖,改造了基礎設施,極大的改善了小雁塔與薦福寺的周邊環境,形成了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城市園林新景觀。博物館作為西安博物院的主體建築,由著名設計大師張錦秋主持設計,2004年在新聞媒體發起的評選活動中,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博物館的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陳列面積5000餘平方米,其餘為文物庫區及公共活動區。

專題陳列

西安博物館 西安博物館陳列品
長安 佛教造像藝術專題陳列以“寶相莊嚴”為題,以佛教石刻造像為主、輔以金銅造像等 佛教文物,介紹長安佛教的基本情況,突顯長安佛教的重要歷史地位,集中反映 長安佛教的空前盛況。展廳面積640㎡,陳列文物120餘件組。

古代書畫藝術陳列以“三真六草鏤月裁雲”為題,在近萬件收藏作品中,選擇了100餘件書畫作品,作為專題陳列,展廳面積759㎡。玉器專題陳列以“天地之靈”為題,將各時代玉器按用途分類組合,展示古代玉器精品。展廳面積353㎡,展示文物約120餘件組。印章專題陳列以“顆粟大千”為題,將歷代印章按用途分類陳列,如官印私印等進行展示。展廳面積353㎡,展示文物200餘件。

唐佛藝術室陳列有國寶級文物十餘件,金棺銀槨舍利等珍貴文物。它於1985年5月5日出土於唐代慶山寺遺址,同兵馬俑,銅車馬同被稱為陝西西安近年來三次重大考古發現,隨之出土還有一百餘件佛教文物珍品,釋迦如來佛真身舍利,雕刻細膩的舍利寶帳,形神獨具的唐三彩獅子等。秦始皇陵秦傭藝術室陳列有1974年最先出土的秦兵馬俑,被專家們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再世的先遣兵士,它們的問世,揭開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帝陵地下神秘兵陣布局的序幕,為世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史料。周秦藝術室陳列有西周、秦代文物一百餘件,秦始皇陵出土的我國最大的瓦當王陳列於此展廳,漢、唐、元藝術室陳列有漢、唐、元文物百餘件,其中形象逼真的騎馬傭展出此廳。除西安博物館、市考古所收藏的文物外,西安市屬各區縣也收藏有2萬餘件文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在開館之際,西安博物館在西安市屬各區縣的文物藏品中選出160餘件組,利用654㎡的臨時陳列廳,以“京畿遺珍”為題,首次以區縣為單位進行集中展示。

文物鑑賞

三彩鳳首壺

三彩鳳首壺 三彩鳳首壺
名稱: 鳳首壺
時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32.5厘米  最大腹徑13.5厘米  
來源:1959年西安市三橋藺家村出土
小口,口下有一鳳首,長頸,扁腹,高假圈足,呈喇叭形,單把,通體施綠、褐、黃等釉彩,腹部的兩面均有淺浮雕紋  飾,,一面是鳳鳥紋,站立於花葉上,昂首挺胸,雙翹向上扇動,尾羽上翹,一足抬起,若跳舞狀,另一面為騎馬狩獵紋。

八瓣仕女狩獵紋銀杯

八瓣仕女狩獵紋銀杯 八瓣仕女狩獵紋銀杯
名稱: 八瓣仕女狩獵紋銀杯
時代: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4.5厘米,口徑9厘米
來源:1980年西安市火車站東出土
口為八連瓣,腹壁也呈八瓣形,單柄,圈足,足已脫落。外壁通體鎏金刻花,八瓣上部各為一組狩獵紋與仕女圖相間圍繞一周,下壁為八蓮花瓣托扶。單柄分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為近似三角花葉形,上刻鹿紋,下部圓環與上部連線組成, 圓環僅能容一手指,下部可用手指托扶,使用方便。腹部人物紋樣,由左向右,每瓣紋飾為在花叢中有三仕女,兩個漫步聊天,一個撲捉花蝶嬉玩;騎馬狩獵人,手持繩圈高舉,策馬飛馳,追趕兩隻野獸;一仕女手舉嬰兒,旁站立仕女手持團扇戲弄嬰兒,另一仕女雙手高舉,準備接抱嬰兒;騎馬狩獵人,手持鞭追趕兩隻野獸;在花園中,仕女雙手抱盒等候;狩獵人騎馬飛奔,回身拉弓射獵猛虎;舞樂圖,一仕女翩翩起舞,其旁兩仕女坐在凳子上,一個吹笙,一個彈琵琶奏樂;狩獵人騎馬急轉,追趕兩隻猛獸,近圈足處有一圈相同如花葉紋飾。內底為波濤海水,水中有三條魚圍繞瑞獸競游,即海水瑞獸游魚圖。

張大千仕女條

張大千仕女條 張大千仕女條
名稱: 張大千仕女條
尺寸:118*36厘米
說明:仕女身著白衣白裙,藍色披帛,左手置於胸前,右手腹前下垂。右上書“寄以梅君夫人清鑒,大千張季” 朱印叄枚,左上書五言絕句一首 《大千居》

金虎符

金虎符 金虎符
名稱: 金虎符
時代: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尺寸:長4.8厘米,高2.3厘米   
來源:1979年陝西省鳳翔縣出土
金質,作臥虎狀。巨目大耳,齜牙,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體紋飾為凸雕合陰刻,器背面有扣槽,體形小,但製作精美,雕刻生動,造型雄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似為仿虎符之作。虎符,也稱兵符,起源春秋戰國時期,迄秦漢繼續使用,到隋及以後還有使用,唐用魚符,宋有虎豹符,明為金牌。虎符是我國古代封建皇帝授予臣屬們兵權後,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多以青銅或金鑄造,也有用玉、竹、木製造。符中剖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一般右半部由中央保存,左半部發給統領軍隊的將軍,使用時兩半互相符合,驗證後表示命令真實可信。在文獻上曾有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一段歷史說明兵符的重要作用。目前發現虎符有:1975年陝西西安郊區山門口出土的 秦國杜虎符,銅質,符內有錯金篆書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興之。 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翳。”從而可知虎符的性質、作用和各種符的職權範圍,另外還發現秦新虎符,秦陽陵虎符,均有銘文。從銘文中可知上述三件銅鑄虎符的時間及國屬。金虎上沒有銘文,其出土地點是鳳翔縣虢鎮,原是先秦所轄區域,另外從造型特徵看,屬春秋戰國時期,因此推斷此符為早期形狀。

王精金印

王精金印 王精金印
名稱: 王精金印
時代: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長1.1厘米,寬1.1厘米  
鈕寬0.7厘米,鈕高1 厘米
來源:西安市沙坡出土
印型為立方形,龜鈕,龜背突起,高鼻張口,睜目昂首,背部刻有六邊幾何紋飾,在六邊形內與周圍又刻連珠紋。龜四足上布滿圓點紋,製作精細,既寫實又誇張,以形傳神,將龜的硬殼和具有彈性四足的質感都刻劃出來,底部有“王精”篆文二字。印章上的龜紋為吉祥動物,龜是四靈之一,四靈有龍、鳳、龜、麟。龜兆吉凶。“龜之言久也,千歲而靈,此禽獸可知吉凶也。”柳氏 《龜經》“龜一千二百歲,可卜天地終始。”因此,傳龜能卜凶吉,寓意長壽,故龜是我國古代常見的一種裝飾。王精金印上的龜鈕是吉祥的象徵,在漢代的印章上,很多印上的鈕為龜,古代也常以龜蛇合為一起,稱為玄武,它能 捍難避害,寓意吉祥。

博物館景點

西安博物館 西安博物館孔廟
孔廟

西安孔廟,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崇寧二年(1103)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博物館現址,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據《京兆府重修府學記》碑載,這時的文廟:“總五百楹,宏模廓度,偉冠一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孔廟現保留的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西安府學文廟記》云:“擴其舊址,首建大成殿七間,崇四丈有五、深五丈,袤九丈有二。兩廡各三十間,崇深視殿半之,袤且數倍。次作戟門,又次欞星門,又次文昌祠,七賢祠神廚齋宿房泮池

碑刻

碑刻萌芽於甲骨泯滅、鐘鼎衰微的先秦,形成於漢代,其完整形制包括碑陽、碑陰、碑側、碑額,以及唐以後出現的碑趺。碑刻按形制與文字性質分,主要有墓誌石經刻帖等品類。碑在碑刻中居於主流,其中又以墓碑和寺觀祠廟碑為大端。西安碑林所藏前者以晉《司馬芳殘碑》、前秦《廣武將軍碑》、隋《孟顯達碑》、唐《皇甫誕碑》、《顏勤禮碑》、《不空和尚碑》、《玄秘塔碑》等為代表,後者以前秦《鄧太尉祠碑》、北魏《暉福寺碑》、《集王書聖教序》、《大秦景教碑》、《孔子廟堂碑》、《顏氏家廟碑》、《迥元觀鐘樓銘》等為典型。

石刻藝術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石刻屬於雕塑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中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陝西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歷史上有十多個朝代在此建都,遺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石刻文物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陝西古代石刻種類齊全,時代序列較完整,特別是漢唐石刻氣勢雄渾,生動精美,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大致可分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其他石刻三類。

旅遊提示

門票:50元,學生票25元,1.2米以下兒童25元。

公交:五龍專線、18、203、204、218、407、410、713、720、游7(夏家莊)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