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歷史博物館

西安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借鑑了中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規模宏大,典雅凝重,古樸大方,體現了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博物館分為基本陳列、臨時陳列和專題陳列三大部分,展室面積11000平方米,展線長1500米。陳列文物3000多件,都是從陝西出土的幾10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大多為稀世珍品。

基本信息

博物館簡介

西安歷史博物館西安歷史博物館
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開館以來,充分發揮文物藏品優勢,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把收藏保管、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功能有機相結合,舉辦了各種形式的陳列展覽,形成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互為補充、交相輝映的陳列體系,從多角度、多側面向廣大觀眾揭示歷史文物的豐富文化內涵,展現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同時,以開放的姿態走出國門,將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光彩奪目的三秦文化呈現給世界各國人民。

作為被首批確定為中國“4A”級旅遊景點的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其優上的陳列、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秩序和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中外賓客紛至沓來,已成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在21世紀裡,這座匯集著三秦大地文物精華的文化殿堂,將會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嶄新面貌,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建館歷史

建館是周總理的遺願陝西省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個王朝的都城,歷時達1100多年之久,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僅帝王陵墓就有70多座。早在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來西安參觀設在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就指出:陝西文物很多,展室鋏小,在適當時候新建一個博物地點可選在大雁塔附近。

館藏文物

西安歷史博物館西安歷史博物館
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豐富。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比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錄註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地區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是反映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註冊的有2000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僕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註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註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兩周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製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建築構件。

漢唐銅鏡

已註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美。有些還鑄刻著吉祥語句。

金銀玉器

包括湮金望銀的銅器。已註冊的有2000多件。其中如西周玉制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璽、金銀竹節銅熏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鑲金獸首瑪瑙杯、八棱樂伎金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舉世罕見的精品。

歷代貨幣

已註冊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冊(即不包括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種貨幣、唐金銀幣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展廳設定

西安歷史博物館西安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文明,2008年正式開放,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出面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館:第一單元《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單元《鳳鳴岐山》,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蹟,第三單元《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館: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衝突融合》,陝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館: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後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
基本陳列精選的200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興起與擁有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青銅劍、兵馬俑等,以及顯示秦漢建築構件、大型瓦當,民族大融合文化遺存、佛教東漸的宗教文物,還有反映盛唐繁榮景象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展現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期間陝西地區的悠久古代歷史和文化。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文化,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唐墓壁畫館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歷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由於墓室壁畫採取從墓室中將厚度為0.5cm-1cm的畫面揭取下來加以保存的異地保存形式,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建館同時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對壁畫進行收藏、保管,同時便於研究和對外開放。唐墓壁畫真品展每周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可觀賞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十餘幅,其中主要有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圖、儀仗圖、宮女圖等。

國寶級文物

1、西周早期,(方輿)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徑56.5厘米。1972年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暫存庫房,沒有在展線上展覽。
2、西周中期,五祀衛鼎通高36.3,口徑34.3厘米。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出土。在一樓西周展覽大廳中段。
3、西周晚期,多友鼎通高51.5厘米,口徑50厘米。1980年陝西長安縣下泉村出土。在一樓西周展覽大廳中段。
4、西漢,皇后玉璽高2,邊長2.8厘米,重33克。1968年陝西鹹陽市韓家灣鄉狼家溝出土。在二樓西漢展覽大廳前段。
5、西漢,鎏金竹節薰香爐通高58,口徑9,底徑13.3厘米。1981年陝西興平縣豆馬村出土。在二樓西漢展覽大廳前段。
6、唐,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中段。
7、唐,闕樓儀仗圖高28O,寬280厘米。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8、唐,宮女圖高176,寬196.5厘米。1960年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9、唐,馬球圖高229,寬688厘米。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10、唐,狩獵出行圖高100-200,全長890厘米。1971年陝西乾縣李賢墓出土。
11、唐,禮賓圖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以上五組18幅壁畫均保存密封庫房中,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內均有其複製品供遊客欣賞。
12、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中段。
13、唐,鑲金獸首瑪瑙杯長15.5,口徑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後段。
14、唐,鸚鵡紋提梁銀罐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中段。
15、唐,三彩載樂駱駝俑通高58厘米。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原件在庫房,其仿製品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後段。
16、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在二樓宋元明清展覽大廳中段。
17、宋,黑釉油滴碗高8.5,口徑30,底徑10.6厘米。陝西渭南出土。在二樓宋元明清展覽大廳後段。

建築特徵

西安歷史博物館西安歷史博物館
根據周總理的遺願,這座規模為原陝西省博物館10倍的新館,經過4年多的建設,終於落成了。突出唐風的建築的藝術這座同我國著名女建築師張錦秋設計的、建築面積達56萬平方米的巨大建築物,既反映13古都的帝王氣勢,又兼收並蓄傳統園林和民居的設計手法,整體採用黑、白、灰等淡雅的色調,創造了一個莊嚴、質樸、宏偉,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氛的現代空間環境。張錦秋曾設計了西安的唐華賓館、唐歌舞餐廳唐代藝術博物館等突出唐代風格的大型建築。她在設計隘西歷史博物館時,也著意突出唐風,反映一個博大、輝煌的時代風貌。這座博物館將在建築藝術上成為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展覽廳是全館的主體部分,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整個陳列展線總長1500米。2000多件文物皆是珍品基本陳列包括序言大廳、地方史陳列及中央廳,面積6000平文米。參觀者來到高大明亮的展覽廳門前,猶如置身歷史的入口中。展出的2000多件文物,是從館藏的113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大部分屬於國家一、二、級文物,其中不少是剛剛從全省各地徵調來的精華,首次與觀眾見面。空蕩蕩的中央在大廳放置一站立雄獅的巨型雕塑,也有深的含意,過去獅子的雕塑一般是臥獅或坐獅,很少有四足站立的。這具站獅雕塑,寓意中國這頭雄獅站起來了。在各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墓壁畫真品展”。這些壁畫分別出土於50、70、80年代,來自武則天的次子章懷太子李賢和她的孫女李仙蕙等的莫中。由於保存和示的難度較大,時至今日才首次公開展出。首次展出的39件唐代壁畫展出的壁畫計39件,內容題材包括四神、星象、宗教、建築、儀衛、狩獵、生活、友好往來等方面,真實再現了李唐王朝的社會生活。壁畫色彩分明,場景十分壯觀。一幅《侍女圖》,畫面上9個侍女,一個個體態優美,身材勻稱,以不規則的隊形走來。她們分別在端杯、招呼,似在為一個重大活動作準備。侍女們身穿長裙,領口開得較低,精神開朗,氣質高雅,沒有宋、元代絹畫中女性“月明人倚樓”那種柔弱病態。專家認為,這種健康、美好的形象來自當時的社會環境。當時的大唐雄風同樣也作了振作了婦女,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蓬勃之氣。中國歷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帶是藝術價值,均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陝西歷史埔物館收藏了1000平方米左右,居全國各文博考古單位之首。這次公開展出,為了保護好稀世珍品,全部採用紫外線、紅外線燈光照明,並對溫度、濕度進行監控。

交通

到達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公交路線
5路火車站--醫學院-翠華路站
19路緯什街--吳家墳-翠華路站
24路勞動路--大雁塔-翠華路站
26路機電市場--鍾研所-翠華路站
27路胡家廟--植物園-翠華路站
30路火車站--明德門-翠華路站
34路南窯頭--交大南門-翠華路站
401路明德門--唐都醫院-翠華路站
521路西勘--秦阿房宮-翠華路站
527路勞教所--陝汽總廠-翠華路站
610路旅遊專線車火車站--長安芙蓉園-翠華路站
701路棗園--安靈苑-翠華路站
710路15街坊--三十九所-翠華路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