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池

泮池

“泮池”又稱“泮宮”,是位於大成門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宮之池”,它是官學的標誌。古代“諸侯不得觀四方,故缺東以南,半天子之學,故曰泮宮。”

地理位置

泮池位於現鎮海中學校訓碑後面。池呈半月形,東西長26米,南北寬6米,上有石橋三座。池周圍有石欄,下繚石砌。該池原為古學宮(文廟)的內環河,始浚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嘉定四年1211年)復建三橋於其上。鴉片戰爭時,督辦浙江軍務的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曾在此投池殉難。

典故

裕謙是蒙古族鑲黃旗人,進士出身,曾積極配合林則徐禁菸。鴉片戰爭中,他主張加強海防,但昏庸的道光皇帝在“廣州和約”簽定後,反而下令各省裁撤守軍,致沿海防務削弱,這使裕謙感到悲哀。

歷史

1841年8月,英國侵略軍再次進犯我沿海各省。9月20日,英艦30餘艘集結象山、定海、鎮海洋面。正在江蘇的裕謙聞英軍將大舉進攻,急率江寧守軍和徐州官兵一千餘人,星夜趕赴鎮海。
10月1日,英軍攻陷定海。裕謙一面“據實馳奏”,請前調江西兵星夜赴浙應援,一面“廣募水勇、團練、鄉民”協同防禦。他自知兵單力分、戰守兩難。一日經學宮前,見泮池旁石鐫盧鏜所書的“流芳”二字,曰:他日於此收吾屍也!其與鎮海共存亡之心已決。
10月7日,裕謙召集將士於關帝廟,祭神誓師,日“日之事,有死靡貳……受命專討,義在必克,文武將佐敢有受夷一紙書,去鎮海一步者,明正典型,幽遭神殛”。部署諸將嚴守招寶、金雞兩山及攔江炮台等處。
10月10日,英艦20餘艘攻鎮海。在猛烈的艦炮火力掩護下,英國步、炮、工兵及來復槍手共400餘人,以其裝備優勢,三路登入與守軍展開激戰。裕謙親自上城擂鼓督戰,鼓舞士氣,然終因防禦力薄,在總兵謝朝恩戰死,提督餘步雲逃跑,金雞、招寶兩山丟失,鎮海城破的情況下,裕謙自感大勢已去,回天乏術,乃下城囑副將將欽差大臣印送巡撫劉韻柯;將預立遺囑交親兵送家屬,自詣文廟,整衣拜闋後憤投浮池自盡,實踐其戰前與城池共存亡的誓言。裕謙投池不久,被一士兵發現救起,然已昏憊不省人事,輿送寧波,尚有微息,復由幕友護送乘船去餘姚,途中仰藥盡節,殮於杭州,是年49歲裕謙是鴉片戰爭期間親臨前線以身殉國的封疆大吏。為紀念裕謙以身殉難的愛國精神,泮池已列為鎮海口海防歷史遺蹟之一,加以保護,供人憑弔。
1989年,泮池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泮池鎮海中學集資重修。

(圖)泮池泮池
(圖)泮池今如師附屬國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