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於黃河東岸之上。沿岸巨石壘砌,順河而下百餘米長。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門渡口,歷史上可追溯至漢。其時水旱碼頭,絲綢之路,商賈輻輳,渡河船隻雲集,五方雜處,兵民繁錯,萬家煙火於斯盛焉。當晚夜幕中會首棹船於河中,投放三百六十五盞河燈於水中,以求神禹一年之保佑。憑欄臨風,右挹塞外鄂爾多斯大漠之風,左盼陝北大汕之古渡,迢迢千里絲綢路,不禁發思古之幽情,緬想漢桓帝時之君子津。新中國誕生後,晉、蒙、陝邊地交通發展很快,從60年代起,河曲人走河套到寧夏不復徒步。

概述

西口古渡西口古渡

彼岸右是內蒙古準格爾旗大口渡,左是陝西省府谷縣之大汕渡,當為出河套之進口。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門渡口,歷史上可追溯至漢。據舊志載,漢桓帝時有大賈資金行至此死,津長埋之。其子尋父至此,津長悉以金還之,帝聞之曰,君子也,遂名“君子津”。隋唐一直沿用。宋慶曆間曾設榷場,直接與契丹、遼、夏進行通商貿易活動,為時所重,極為繁華。金大定間東勝州在此設宣差,總管鷹坊打捕渡河船隻河道等事務。元明清以來,經濟貿易更為頻繁,西接寧夏隴右,北通陰山草地。清聖祖康熙特允鄂爾多斯之請,以故河保營得與蒙古交易,又淮河民墾蒙古地。其時水旱碼頭,絲綢之路,商賈輻輳,渡河船隻雲集,五方雜處,兵民繁錯,萬家煙火於斯盛焉。

相關歷史

渡口有禹王廟(俗稱河神廟),創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位於西口古渡之中段,坐東面河,平面布局為長方形。主體建築正殿及抱廳,附屬建築戲台,其結構形制相仿,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

據道光十三年(1833)禹王廟重修碑記云:“河邑自建其廟宇,斯土居民飲撰久蒙其澤,黃河之水自東北而下,狂瀾之發而無泛濫之憂,成勝境矣。”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為祭祀日,七月十五日為古廟會日。當晚夜幕中會首棹船於河中,投放三百六十五盞河燈於水中,以求神禹一年之保佑。古會期間,禹王廟張燈結彩,香客成千上萬,盛況空前。蒙陝毗鄰邊民一衣帶水擺船而來。山門外戲樓鑼鼓喧天聲遏三省。憑欄臨風,右挹塞外鄂爾多斯大漠之風,左盼陝北大汕之古渡,迢迢千里絲綢路,不禁發思古之幽情,緬想漢桓帝時之君子津。“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惟欄外白雲悠悠,黃水滔滔,逐鹿台巍然在望。

西口古渡和禹王廟墨彩紛呈,與蒙陝隔河相望,素以雞鳴三省而聞名遐邇,吸引來中外遊人,成為塞北一大人文自然景觀

新中國誕生後,晉、蒙、陝邊地交通發展很快,從60年代起,河曲人走河套到寧夏不復徒步。然而沿河西邊牆(指明長城)跋涉二千里絲綢之路的日子,畢竟成為歷史,留給我們以無盡的遐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