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縣文物博物館

襄垣縣文物博物館

襄垣縣文物博物館,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內上寺北路84號 ,是襄垣縣最大的有關文物的收藏地。展出的文物主要以從襄垣縣發掘的出土品,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物品。

基本信息

簡介

襄垣縣文物博物館, 此地展示著襄垣縣最大的有關文物的收藏。展出的文物主要以從襄垣縣發掘的出土品,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物品。

歷史記載

山西省襄垣縣古韓鎮甘村《李衛公廟》內,現珍存一幢唐天佑十八年(公元921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該經幢石灰岩質地,通高一百七十五厘米,分為蓮花底座、八面形幢身、八角覆盆式天蓋等。蓮花底座厚四十厘米,直徑八十厘米;八角覆盆式天蓋厚二十五厘米,直徑八十厘米;八面形幢身高一百一十厘米,直徑四十五厘米;經幢基礎位於廟內東殿前台基上,各部構件基本完好。

襄垣縣文物博物館襄垣縣文物博物館

這一經幢與同時代經幢的經文內容、構造特點,基本一致,但經幢上鐫刻文字紀年為“大唐天佑十八年”字樣,引起了省、市、縣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中國歷史紀年表》明確記載“天佑四年”,為唐哀帝李執政期間使用的最長年號,為什麼鐫刻這一經幢的紀年,卻為“天佑十八年”?是筆誤?還是源出有因?

通過查閱唐代後期以及五代十國時期部分相關史料,考證鐫刻經幢“天佑十八年”紀年的時代真偽,引申出如下觀點,供大家商榷:

一、經幢的基本情況:
幢身按順時針方向從左至右八面排列,首尾相接,首面上書:“佛頂尊 勝陀羅 尼經幢”三豎行九個大字,正文每面豎排七行,總計56行,每行文字不等,共3760字,文字由左至右繞石柱幢心鏇轉一周,第八面全文結尾處第五十六行鐫刻“大唐天佑十八年”字樣。

該經幢前後面的幾行文字,由於近年存放位置不當,石質出現退皮、脫落,難以辨識,現僅按襄垣縣原文物博物館八十年代《文物志》記載年代確認。

二、後梁朱全忠、後唐李存勖等所轄的主要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根據大唐天佑年間的時局分析,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已分崩離析,名存實亡,而叛變投唐的黃巢起義軍將領朱全忠(朱溫),於903年挾持唐昭宗並誅宦官數百人,徹底剪除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904年,朱全忠殺昭宗,另立李柷太子登上皇帝寶座,是為哀帝。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

襄垣縣文物博物館襄垣縣文物博物館

官,將崔樞等被貶的朝官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歷史稱之為“白馬驛之禍”。當其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掃除後,朱全忠遂於907年廢哀帝自立,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都於開封。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繼其父李克用(唐昭宗封為晉王)之位,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後攻破幽州,盡並盧龍及河北之地,923年稱帝,稱莊宗,改年號為“同光”,史稱後唐。同年攻占開封,梁末帝死,後梁隨即滅亡,莊宗遂定都洛陽。926年後唐魏州發生兵變,莊宗被亂兵所殺。太祖李克用養子李亶遂入洛陽,稱後唐明宗,改年號為“天成”、“長興”。明宗死後,933年明宗第三子李從厚嗣位,稱閔帝,改年號為“應順”,後為李從珂部下所殺。934年明宗養子李從珂即位,改年號為“清泰”。936年大將石敬瑭叛後唐,引契丹兵敗唐軍,攻洛陽,李從珂自焚身亡。

三、“天佑”年號傳承的歷史背景
從全國政局分析,907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大割據的軍閥混戰時代,全國大部分地區,在朱全忠907年廢哀帝自立之後,已先後進入後梁和十國時期,而山西的大部區域,則在晉王李克用、李存勖忠心事唐的轄地,舉起了反梁興唐的義旗,繼續沿用著大唐哀帝李拀的“天佑”年號,長達(907-923)十六年之久。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四月(開平元年),朱溫登基月余,即派保平節度使康懷貞率兵八萬,會同魏博兵共十萬,進攻河東李克用之潞州。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死,子李存勖嗣位。五月初一日,李存勖於三垂岡(今山西屯留縣東南)奇襲後梁軍,獲大勝,是為“潞州之戰”。

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十一月,河北趙王、義武節度使共推晉王李存勖為盟主,合兵攻梁。李存勖派周德威率晉軍東屯趙州(今河北趙縣),從此晉軍轉向山西境外作戰,至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二月,占據了黃河北面的河南、河北的多數土地和山東的德州等城邑。貞明六年(公元920年)四月,後梁河中節度使朱友謙降晉,晉的勢力達黃河之西的同州(今大荔)、崇州(今耀縣)等地。十六年的頻繁紛爭,使得後唐李存勖的軍事集團,無暇立國稱帝的政治基礎建設,故一直沿用“天佑”年號,進行著興唐復國的持久戰爭

四、天佑年號終止的基本原因
直至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大唐(史稱“後唐”),改元“同光”,是為唐莊宗,大唐天佑年號至此尚且終止。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初九,後唐蕃漢總管李嗣源率軍入大梁,梁百官降,梁亡。天成元年(926)四月,李嗣源反後唐,入洛陽即帝位,沿用國號唐,改元“天成”,是為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唐明宗死,其第五子李從厚繼位,是為唐閔帝,改元“應順”。應順元年(公元934年)四月,李從珂縊死閔帝即位,是為末帝,改元“清泰”。

李存勖以魏州為興唐府、東京,太原為西京,鎮州(今河北正定)為真定府、北都,後唐所轄範圍擴大到13節度50州。自李存勖都魏州,中原政治重心才由山西轉向河南、河北。

李存勖高舉義旗,反梁興唐,沿用“天佑”年號,應該是義舉政綱之一。滅梁稱帝,恢復大唐國號,改元“同光”,是十六年力挽狂瀾,重振唐室李氏天下的顯要標誌。

五、後唐與後晉的亡、興過程
大唐石敬瑭與後唐末帝李從珂,曾同侍唐明宗李嗣源左右,但二人素不友善,李從珂即帝,石敬瑭入朝,假稱“羸瘠”,得以回歸太原,仍任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等職。

石敬瑭回太原後,暗作反唐準備,被末帝李從珂識破,向契丹求救並稱臣,承諾事成之日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九月,耶律德光率騎兵五萬,經揚武谷(今原平市境),向晉陽進兵。閏十一月初九,後唐大敗,晉陽解圍。

晉陽解圍後,契丹遂即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年號“天福”,是為後晉。石敬瑭登基當天,即踐前約,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土地,並每年向契丹貢獻30萬匹絹帛。此十六州,相當於以今北京市和大同市為中心,西起山西神池,南至天津市海河以北,河北河間、保定市及山西繁峙、寧武以北地區。在山西,相當於把整個雁北地區和鄰近雁北地區的忻州北部的代縣、寧武、神池、繁峙等縣的一部分割給了契丹,約占今山西省面積的五分之一。

石敬瑭稱帝後,在契丹配合下,出潞州,渡黃河,於清泰三年(936)閏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937年1月11日)入後唐都城洛陽,滅後唐。不久,石敬瑭移都汴梁。

六、天佑年號延續的史實分析
從公元907-公元935二十八年管轄山西的史實分析,襄垣縣古韓鎮甘村李衛公廟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上的紀年,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

經過(公元907-公元923)十六年的浴血奮戰,大唐(史稱後唐)莊宗李存勖稱帝,立年號“同光”。從唐哀帝李拀天佑元年(公元905年)始至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後梁龍德三年)止,山西延續“天佑”年號,長達20年之久。由此可以確認襄垣縣甘村李衛公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上的“大唐天佑十八年”的紀年屬實,時間應該為公元921年(後梁龍德元年)。

七、唐及五代十國時期山西歷史紀年延續的史實考證
山西從大唐立國至後唐的滅亡,中間沒有經歷過後梁或其它十國的過渡,山西唐代紀年與史載紀年(公元618-907)不能等同,應該為唐(公元618-923),如果把前唐與後唐連續則應為(公元618-935)。

山西在五代十國時代,僅經過後晉高祖石敬瑭(936-942)、後晉出帝石重貴(943-946)、後漢高祖劉暠(947-948)、後漢隱帝劉承佑(949-950)、後周太祖郭威(951-954)、後周世宗柴榮(955-959)、後周恭帝柴宗訓(960-961)二十六年的後晉、後漢、後周三代,進入了北宋王朝。

八、山西在唐、五代十國時期的主要地位
山西在唐代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地位,從唐帝國的興起,到唐帝國的衰落;從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的爭奪,到大宋王朝的建立,都在緊緊圍繞山西,幾經拼殺,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不是後唐歷任領導者之間的權力傾輾,大唐江山可能還不至於落入他人之手。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襄垣縣古韓鎮甘村李衛公廟正殿前《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大唐天佑十八年”的紀年,反映出山西在全國軍事政治上的顯赫地位;標示出山西臣民,尊君愛國的人文精神。

重修

一九九四年由襄垣縣文物博物館歸口管理。並多方籌積資金30多萬元,對山門、佛閣、鐘鼓二樓進行了落架大修。重塑像40餘尊,並採取了邊修繕、邊開放。

發現

2003年3月,山西省襄垣縣縣城的一戶居民在修建住宅時,在院中挖到一座古墓葬。縣文博館聞訊後,立即派工作人員趕赴現場,但墓葬已經被破壞殆盡,於是一邊派人去倒掉的淤土中尋找隨葬品,一邊清理墓葬殘存部分。

地理位置

地址: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內上寺北路84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