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擲彈兵

裝甲擲彈兵

擲彈兵是17世紀中葉歐洲陸軍的一個兵種,最早是指軍隊中能投擲手榴彈的步兵。由於當時的手榴彈體積重量類似小型炮彈,因此須要在步兵當中挑選臂力過人的士兵才有辦法投擲,這些士兵在戰鬥中需要在己方戰線的前面向敵方投擲手榴彈,因此在歐洲軍隊中將擲彈兵的稱號作為表彰軍人英勇戰鬥表現的榮譽稱號,也彰顯擲彈兵是步兵當中的精銳及佼佼者。裝甲擲彈兵是德語Panzergrenadier 的直譯。裝甲擲彈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所創設的一個兵種,並且延用至今,是現代陸軍中裝甲步兵的先驅。

名稱由來

德國擲彈兵德國擲彈兵

裝甲擲彈兵(德文Panzergrenadier)一詞來源於近代軍事史上的擲彈兵(grenadier),顧名思義軍隊中經過強化訓練的專門投擲手榴彈的士兵。17世紀歐洲各國都組建了專門的擲彈兵部隊,最早是指軍隊中能投擲手榴彈的步兵。其成員都是身體強健的壯士,擲彈兵的名稱也相當於特種兵。因為當時的手榴彈體積重量類似小型炮彈,因此須要在步兵當中挑選臂力過人的士兵才有辦法投擲,這些士兵在戰鬥中需要在己方戰線的前面向敵方投擲手榴彈,因此在歐洲軍隊中將擲彈兵的稱號作為表彰軍人英勇戰鬥表現的榮譽稱號,也彰顯擲彈兵是步兵當中的精銳及佼佼者。
後來由於武器裝備的進步,手榴彈的作用逐漸減弱,專門的擲彈兵部隊也自然取消了。二戰期間,德軍為了提高士氣,決定採用帶有榮譽光環的擲彈兵來命名一些精銳部隊,如一些精銳的步兵師稱為擲彈兵師,搭乘半履帶車的機械化步兵(搭乘卡車的則稱為摩托化步兵)被稱為裝甲擲彈兵

兵種分類

廣義的裝甲擲彈兵汎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成立的所有摩托化和裝甲化步兵部隊,包括:
隸屬於裝甲兵種:
·裝甲師的摩托化步槍旅(Schützen-Brigade)/摩托化步槍團(Schützen-regiment(mot.))/機車步槍營(Kradschützen-Bataillon)/裝甲擲彈兵旅/摩托化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mot.))/裝甲化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gp.))
·輕裝師的摩托化騎兵步槍團(Kavallerie-SchützenRegiment(mot.))/機車步槍營(Kradschützen-Bataillon)
·摩托化步兵師的機車步槍營(Kradschützen-Bataillon)
·裝甲擲彈兵師/摩拖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mot.))/摩托化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mot.))
·44年裝甲旅的裝甲化裝甲擲彈兵營

·裝甲擲彈兵旅
隸屬於步兵種:
摩托化步兵師(Infanterie-Division(mot.))/摩托化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mot.))/摩托化擲彈兵團
摩托化擲彈兵旅(Grenadier-Brigade(mot.))
狹義的裝甲擲彈兵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所成立的搭乘步兵裝甲車的裝甲化裝甲擲彈兵部隊。

作戰方式

裝甲擲彈兵的主要被設定作用於伴隨裝甲部隊執行軍事作戰任務,在戰鬥中為坦克或其他易受直接火力打擊的摩托化單位提供步兵戰術支援。擲彈兵的活動範圍通常在裝甲部隊行進道路之前,負責搜尋以及暴露敵人的主要防禦力量之所在,並儘可能地摧毀威脅到本方裝甲單位的敵方火力點。防禦作戰時擲彈兵被認為是重要的機動防禦者,通常被用於堵塞敵人裝甲矛頭突破己方陣地所產生的缺口,或在己方增援趕到之前阻止敵方擴大突破口。反擊作戰中裝甲擲彈兵亦多被用於輔助攻擊行動,作用是清除或爆破阻礙己方裝甲突擊力量前進的各種設施。主要裝備機槍、步槍、衝鋒鎗、輕型火炮、擲彈筒、裝甲車以及其它裝備等。

佇列簡述

戰鬥中的專家擲彈兵戰鬥中的專家擲彈兵

裝甲擲彈兵在前進時,一般排成2種佇列:
一路縱隊(Schutzenreihe)只有在安全地帶前進時使用,由班長口頭下令“Schutzenreihe!”,如果是在靜默狀態,則應作出將單臂水平向前抬起的姿勢。

得到命令後,所有人排成一列縱隊,通常是班長在最前,機槍手隨後,副班長在最尾。如果預感到要與敵人接觸時,班馬上分成前後2個組,中間隔開一段距離。或者在前進途中排成2條平行線,每個組間距80米。

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每列之間前後人員的間距是5步距離。機槍組和裝甲擲彈兵組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散兵隊型(Schützenrude或者Schützenkette)一般整個班在開闊地帶行進時,如果班長想繼續保持佇列前進,同時有能讓每個部下隨時使用武器,那就應該以口頭或者信號下達組成“散兵隊型”,如果是在靜默狀態,則應作出將兩臂平舉向前,交叉張開的姿勢。然後通常以機槍手為核心成員(Anschlussmann),加上他的助手和配備有流彈步槍榴彈發射器的擲彈兵組成中心,其它全員錯列排開。前半部分擲彈兵由班長帶領位於機槍手右面,後半部分則由副班長帶領位於左面。佇列仍保持前進狀態。而如果僅僅是裝甲擲彈兵組散開,則由該組中領頭的士兵成為核心成員。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佇列中每人之間的距離應在5步左右。

在核心佇列的組成上,德軍明顯是借鑑了腓特列大帝時期普魯士軍隊的做法:當時普軍步兵是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全營的佇列圍繞著營中的火炮展開,而營火炮布置在集中打擊敵人陣地的位置上。大戰德軍的班用機槍的配置正是延續了這一作法,將機槍作為整個擲彈兵班的火力重點。
而裝甲擲彈兵部隊在徒步行進中,也要適當進行偵察。通常分為兩種:

搜尋(Späher)在一個裝甲擲彈兵排前進時,每排由2-3名擲彈兵擔任搜尋員(Sicherer)。
搜尋員應當在排之前200-400米之處。他們的任務是暴露敵人的陣地,通常的方法是誘使敵人開火。

巡邏(Spähtrupp)由裝甲擲彈兵連負責,根據地形和戰術情況的不同每次進行1到數次巡邏。而每次巡邏由1名巡邏隊長(Spähtruppführer)和3-6名擲彈兵組成。每支巡邏隊將定時派出一名巡邏兵回到連部報告。而巡邏隊長應當學會如何使用無線電方法將信息傳達。在必要情況下,巡邏隊甚至可以借用一名連部的無線電或電話操作員同行。每支偵察巡邏部隊在完成任務時都必須能夠清晰準確的回答以下5個基本的問題:
1、Wann---何時進行的偵察?
2、Wer—誰進行的偵察?
3、Was—偵察到了什麼?
4、Wie—是如何去偵察的?
5、Wo—在何處進行的偵察?(這也是德軍軍事理論中的精華之一---“FrageundAntwort”,“問與答”。由普魯士時期軍官團所創,用於各兵種,目的是明確部隊的作戰目的和培養各級官兵對於任務認識的條理性和準確性。)
從大戰中後期開始,由於其高度的機動性,裝甲偵察營的作用顯得越發重要,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9日任裝甲兵總監後第一次向希特勒所作的備忘錄中甚至提出到“裝甲偵察營已經成為可裝甲師的後繼者”。足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

通常德軍在一場戰鬥開始前會先進行全面的戰地偵察。戰場整體偵察由空軍,陸軍集團軍或者軍直屬飛行偵察中隊完成。而戰地局部偵察則一般由裝甲師或裝甲擲彈兵師內的裝甲偵察營(PanzerAufklarungsAbteilung)負責。其主要裝備裝甲車,半履帶車和其它車輛,強調高機動性。偵察部隊的職責是偵測敵軍陣地位置,部隊部署情況和搜尋適合裝甲部隊行進的道路,炮兵以及反坦克炮安置的位置,可以架橋或者渡過突擊艇的渡口等等。

戰鬥正式打響後,德軍一般採取以下幾種攻擊方式(Gefechtsdienst):

側翼攻擊(DerFlankenangriff),以步兵部隊在正面牽敵,裝甲部隊及機械化快速機動部隊對敵軍兩翼進行攻擊。
正面攻擊(DerFrontalangriff),以我方主力部隊進行正面突破。
包封式攻擊(DerUmhüllungangriff),同時採取側翼和正面攻擊,一般在我方兵力占優的情況下使用。
遠距離穿插攻擊(DerFlügelsangriff),以長距離的運動儘量深入攻擊敵人主要戰線後方。
包圍(DerKesselschlacht),以主力部隊迂迴敵軍側翼,攻擊其後方陣地,擾亂防禦,並形成合圍之勢,然後緊縮殲滅之。
攻擊方式的使用則依據德軍戰地指揮官對戰地地形,敵軍兵力部署以及我方可用攻擊力量等因素來決定(德軍在理論上延續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傳統:既認為上級對戰場上的指導部署只要提及大原則與戰略目標,其它戰術細節則由中下級軍官自行判斷裁決,而整個大戰期間德軍一直都強調希望各級指揮官都能擁有這種勇於判斷和負責的特質。)。而無論使用何種方式,其坦克/步兵突襲戰術都十分相似:坦克被用於突破防線和攻擊敵炮兵陣地及指揮所。步兵伴隨坦克,主要任務是消滅敵反坦克武器和步兵。敵軍坦克則主要由隨行的自行反坦克炮來對付。
突擊的先鋒一般是一個裝甲師的裝甲團(或者是一個裝甲擲彈兵師的裝甲營)。在大戰初期,德軍攻擊的標準形式由3個攻擊波組成,儘管有一些變更,但是基本戰術是一致的:
第一攻擊波是由坦克組成推進線。通常使用的陣型是“鈍楔式隊型(Stumpfkeil),一個營的2個裝甲連並排前進,之間的間距大約在200-300米內,每連掩護前線400-500米的範圍。營部在先鋒的2個裝甲連後方500米,第3連和第4連作為預備隊,在營部後方900-1000米排成兩列縱隊隊型。
先鋒的裝甲連首先要儘快突破至敵炮兵和反坦克防禦陣地。如果遇到激烈抵抗,先鋒連應當迂迴,或者由營指揮官增派其它連的坦克來支援。坦克步調一致的推進,隨時都要儘可能依靠地形來掩護。後方梯隊則為前進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當領頭的坦克抵達理想射擊點後,馬上開火再為跟進的坦克掩護。這種“互動越進”(DasBockspringen)的前進方式是德軍在二次大戰中最為基本的坦克進攻戰術,這要求作戰官兵擁有高度的作戰素質和合作精神。通常德軍一個團內最好的坦克都會放在第1攻擊波,而由於第一波的角色都會由第一營擔任。
第二攻擊波負責為第一攻擊波提供火力支援,其包括第1營剩餘的或第2營的坦克部隊以及伴隨的搭乘Sdkfz251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裝甲擲彈兵。第二波主要攻擊殘餘的敵反坦克陣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和機槍等等。
第三攻擊波,包括第2營內其餘坦克和剩下的裝甲擲彈兵,用於鞏固第一波取得的戰果,清掃突擊部隊迂迴的敵抵抗力量和為先鋒部隊預備。大部分第三波的裝甲擲彈兵都是搭乘卡車的,也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橡皮擲彈兵”。

戰術簡述

首先,德國裝甲擲彈兵最基本和主要的戰術目標是伴隨和協助坦克集中突破攻擊敵人防線上的薄弱地段,迅速展開陣型,包圍,分割敵軍要點之間的聯繫,儘快消滅敵反坦克力量,在前線保障一個通道以便讓其它裝甲和支援部隊擴大突破口等等。
在戰前,德國的步兵訓練就十分著重於對小規模編制的運用,通常最基本的裝甲擲彈兵單位是一個“班”(Gruppe),由12-14個人組成,共同搭乘一輛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或卡車,而一個群分為2個組(Truppe)。其中班長(DerGruppeführer)一般是一名下級士官(DerUnteroffizierohnePortepee),例如下士(DerUnteroffizier),裝備衝鋒鎗。在搭乘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前進時,他負責指揮本班車輛和操作車載機槍。
此外,班長的副官(DerAssistent)通常由一名上等兵(DerObergefreiter)擔任,裝備步槍,當本班分散時,他負責指揮1個組。
此外有1個機槍組(DieMaschinengewehrtrupp),每組又分為2個小組(DieMaschinengewehrrotte),每個小組,1挺機槍2人。而有時機槍組內只有1個小組,1挺機槍2個人。
4-6名裝備步槍的裝甲擲彈兵以及駕駛員和副駕駛員組成剩下的1個“裝甲擲彈兵組(Panzergrenadiertrupp)。(如果在機槍組內只有1個小組的話,那么裝甲擲彈兵組將額外增加2個擲彈兵)一般由3個班組成一個排(DerZug),排指揮部在一輛單獨的指揮車內,包括:一名排長(DerZugführer)—通常由上士(DerUnterfeldwebel)擔任。一名駕駛員,一名無線電員,兩名機槍手和一名軍醫。
當一個班由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輸送時,由副班長坐在車艙後方負責車後部的艙門開閉,班長坐在前方負責車載機槍的操作。一人負責觀察敵機。其他人觀察車外兩側。
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最主要的目標是對付敵人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步兵。側翼則由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掩護。如果需要的,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也會跟隨突擊炮前進,用於攻擊敵反坦克步兵小組和隱蔽的反坦克武器等等。
在前進時,裝甲擲彈兵連的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一般在坦克後方100—150米左右的距離伴隨,由於自身防護力的原因,基本上不會駛入距離敵防線400米內的範圍。每輛車間距在5-10米左右而在作戰時,車間距擴大為50米,一般採用“散線式陣型”(DieZerlumptlinie),如果是整個裝甲擲彈兵營的話,則通常是“箭頭式陣型”(DiePfeilspitze)。車速不會超過30公里/小時(即使是在理想狀況下,一個德國裝甲師也不會一天行進200公里以上)。
在敵人部署有強大反坦克防禦或者廣闊的反坦克障礙物時,則裝甲擲彈兵部隊必須在坦克前方前進。在儘可能的接近敵防線後--既400米距離左右,裝甲擲彈兵下車作為步兵作戰,由於自身的防禦不足,所以在任何危險地帶,半履帶裝甲運兵車都不應當停頓超過15—25秒以上。這要求裝甲擲彈兵在下車時必須迅速。而坦克應在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後方100-200米處進行火力支援。

下車前進或作戰時,一般由班長指揮本班中最重要的組,根據戰況,如果整個班在前進中,由班長指揮機槍組。如果敵人的陣地被發現,則由副班長指揮裝甲擲彈兵組占據火力位置,班長則指揮機槍組進行掩護。如果敵人的陣地已經被我方攻奪或是壓制,則換由班長指揮裝甲擲彈兵組前進,而副班長可以留在他身邊或者移至後方指揮機槍組。如果2位班長都指揮裝甲擲彈兵組前進,則機槍組暫時交由一等機槍兵(Oberschütze)指揮。

射擊位置(Stellung)---如果班長希望他的部下占據戰鬥陣地,就會發出“射擊位置”命令,或者在靜默狀態中,水平抬起右臂,然後將右拳垂直朝上舉起。得到命令後,全班應立即散開,機槍手馬上為他的機槍組選定理想的火力點。其他的人分別以機槍火力點為核心左右分別鋪開。所有的人應快速占據陣地,臥倒準備開火。在沒有得到特殊命令的情況下,每人之間的距離大約是5步,並且要確保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身邊的戰友。然後由班長以口頭或者手勢方式下令---
1.開火!---口頭命令:“Feuerfrei!”手勢:高舉單手,然後垂直向下揮動。
2.停火!---口頭命令:“Stopfen!”手勢:高舉單手,然後水平揮動。
3.全力掩護!---口頭命令:“VolleDeckung!”手勢:高舉單手,然後連續2次垂直向下揮動。

各級部隊

陸軍師級部隊:
摩托化步兵師(Infanterie-Division(mot.))
裝甲擲彈兵師(Panzergrenadier-Division)
武裝SS師級部隊:
SS摩托化師(SS-Division(mot.))
SS裝甲擲彈兵師(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空軍師級部隊:
戈林將軍摩托化師(DivisionGeneralGöring(mot.))
第2傘降裝甲擲彈兵師"赫爾曼·戈林"(2.Fallschirm-Panzergrenadier-DivisionHermannGöring)
陸軍旅級部隊:
摩托化步槍兵旅(Schützen-Brigade(mot.))
摩托化擲彈兵旅(Grenadier-Brigade(mot.))
裝甲擲彈兵旅(Panzergrenadier-Brigade)
武裝SS旅級部隊:
SS摩托化旅(SS-Brigade(mot.))
SS摩托化步兵旅(SS-Infanterie-Brigade(mot.))
SS裝甲擲彈兵旅(SS-Panzergrenadier-Brigade)
SS摩托化突擊旅(SS-Sturm-Brigade(mot.))
空軍旅級部隊:
戈林將軍摩托化旅(BrigadeGeneralGöring(mot.))
陸軍團級部隊:
摩托化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mot.))
摩托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mot.))
摩托化步槍團(Schützen-Regiment(mot.))
摩托化騎兵步槍團(Kavallerie-Schützen-Regiment(mot.))
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
武裝SS團級部隊:
SS摩托化團(SS-Regiment(mot.))
SS摩托化步兵團(SS-Infanterie-Regiment(mot.))
SS快速步槍團(schnelleSchützen-Regiment)
SS裝甲擲彈兵團(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SS摩托化擲彈兵團(SS-Grenadier-Regiment(mot.))
空軍團級部隊:
摩托化步槍兵團(Schützen-Regiment(mot.))
摩托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mot.))
傘降裝甲擲彈兵團(Fallschirm-Panzergrenadier-Regiment)

連級編制概述

1943年9月版編裝表

連部:兩輛SdKfz250/3或SdKfz251/3指揮車,搭載連部人員

第一排:排部:一輛Sd.Kfz.251/10型半履帶裝甲車,搭載排部人員及一門3.7公分反坦克炮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2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及三挺MG34/MG42輕機槍

第二排及第三排:同上

重裝備排:排部:一輛SdKfz251/3,搭載排部人員

兩個重機槍班,每班一輛SdKfz251/1,每個班有兩挺MG34/MG42重機槍

一個中迫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2,每輛搭載一門八公分中迫炮

一個榴彈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9,每輛搭載一門7.5公分榴彈炮

後勤補給車隊

1943年11月版編裝表

連部:兩輛SdKfz251/3指揮車,搭載連部人員
戰防班:一輛SdKfz251/17,每輛搭載一門兩公分機炮,兩門8.8公分戰防火箭炮
第一排:排部:一輛SdKfz251/17,搭載排部人員及一門兩公分機炮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0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三挺MG34/MG42輕機槍

第二排及第三排:同上

重裝備排:排部:一輛SdKfz251/10,搭載排部人員及一門3.7公分戰防炮

兩個重機槍班,每班一輛SdKfz251/17,每量搭載一門兩公分機炮,兩挺MG34/MG42重機槍

一個中迫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2,每輛搭載一門八公分中迫炮

一個榴彈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9,每輛搭載一門7.5公分榴彈炮

後勤補給車隊

裝甲旅轄裝甲擲彈兵連編裝表(1944.7)

連部:兩輛SdKfz251/3指揮車,搭載連部人員

戰防班:一輛SdKfz251/17,每輛搭載一門兩公分機炮,兩門8.8公分戰防火箭炮

第一排:排部:一輛SdKfz251/17,搭載排部人員及一門兩公分機炮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1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一挺MG42輕機槍

第二排:同上

第三排:一輛SdKfz251/17,搭載排部人員及一門兩公分機炮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1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三挺MG34/MG42輕機槍

重裝備排:排部:一輛SdKfz251/1,搭載排部人員

重機槍班,每班三輛SdKfz251/17,每量搭載一門兩公分機炮,一挺MG42重機槍

一個中迫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2,每輛搭載一門八公分中迫炮

一個榴彈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9,每輛搭載一門7.5公分榴彈炮

裝甲旅轄裝甲擲彈兵連編裝表(1944.8 A型)

連部:兩輛SdKfz251/3指揮車,搭載連部人員

第一排:排部:一輛SdKfz251/1,搭載排部人員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1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裝備MP44突擊步槍),一挺MG42輕機槍

第二排:同上

防空炮排:三個班:每班兩輛SdKfz251/21,每輛搭載一門兩公分三連裝MG151機炮

重裝備排:排部:一輛SdKfz251/1,搭載排部人員

一個中迫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2,每輛搭載一門八公分中迫炮

一個榴彈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9,每輛搭載一門7.5公分榴彈炮

裝甲旅轄裝甲擲彈兵連編裝表(1944.8 B型)

連部:兩輛SdKfz251/3指揮車,搭載連部人員

第一排:排部:一輛SdKfz251/1,搭載排部人員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1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三挺MG42/MG34輕機槍

第二排:同上

兩個防空炮排:三個班:每班兩輛SdKfz251/21,每輛搭載一門兩公分三連裝MG151機炮

裝甲旅轄裝甲擲彈兵連編裝表(1944.8 D型)

連部:兩輛SdKfz251/3指揮車,搭載連部人員

第一排:三個班:每班兩輛SdKfz251/21,每輛搭載一門兩公分三連裝MG151機炮

第二排和第三排:同上

1944年八月版編裝表

連部:兩輛SdKfz251/3指揮車,搭載連部人員
第一排:排部:一輛SdKfz251/17,搭載排部人員及一門兩公分機炮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1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裝備MP44突擊步槍),一挺MG42輕機槍

第二排:同上

第三排:一輛SdKfz251/17,搭載排部人員及一門兩公分機炮

三個班:每班一輛SdKfz251/1,一個班11人(含駕駛兵及通訊兵),三挺MG34/MG42輕機槍

重裝備排:排部:一輛SdKfz251/1,搭載排部人員

兩個重機槍班,每班兩輛SdKfz251/17,每輛搭載一門兩公分機炮,一挺MG42重機槍

一個中迫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2,每輛搭載一門八公分中迫炮

一個榴彈炮班,每班兩輛SdKfz251/9,每輛搭載一門7.5公分榴彈炮

黨衛軍部隊中的裝甲擲彈兵

武裝SS前後總共成立七個裝甲師,依其成軍淵源可分為兩群,一群是在1943年以前就成軍的四個SS摩托化師,分別是LSSAH,DasReich,Totenkopf和Wiking;另一群是在1943年以後才成軍的三個SS裝甲擲彈兵師,分別是Hohenstaufen,KarlderGrosse(後來的第10SS裝甲師"Frundsberg")以及Hitlerjugend。

第一群的四個師都是由SS摩托化師改編為SS裝甲擲彈兵師,再改編為SS裝甲師。SS摩托化師與陸軍摩托化步兵師類似,都是兩個摩托化步兵團六個摩托化步兵營,不過自1942年開始就成立戰車營,之後成立戰車團,大約在1942年底紛紛改編為SS裝甲擲彈兵師,除了維持兩個摩托化擲彈兵團六個摩托化擲彈兵營之外(其中一個營開始換裝步兵裝甲車),還有一個戰車團正在編成當中,所以在庫斯科會戰時,LSSAH,DasReich和Totenkopf都是以SS裝甲擲彈兵師的名號參戰,其戰力相當於當時陸軍的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到1943年底才紛紛改編為SS裝甲師。不過改編為SS裝甲師之後仍舊維持兩個裝甲擲彈兵團六個裝甲擲彈兵營(其中一個營是配備裝步兵裝甲車),不像其它陸軍摩托化步兵師或裝甲擲彈兵師改編為裝甲師之後其兩個摩托化步兵團都從六個營減為四個營,因此SS裝甲師的裝甲擲彈兵戰力是比陸軍裝甲師還強大。

第二群的三個師在成立時就是以SS裝甲擲彈兵師為班底,都是兩個摩托化擲彈兵團六個摩托化擲彈兵營(其中一個營配備步兵裝甲車),之後再成立戰車團,改編為SS裝甲師,同樣也保有原來摩托化擲彈兵團的規模。所以基本上西部戰線SS裝甲師的戰力在1944年六月在團級戰力上約包括一個戰車團(一個四號戰車營和一個豹式戰車營,第10SS裝甲師除外),兩個裝甲擲彈兵團(各三個營,不過基本上只有一個營是配備步兵裝甲車,其餘則搭乘卡車或運兵車),一個裝甲炮兵團(四個營,一個自走化裝甲炮兵營,兩個摩托化輕炮兵營和一個摩托化重炮兵營)。不過各裝甲擲彈兵團團部的直屬連隊則比陸軍還多,陸軍裝甲擲彈兵團團部的直屬連隊為一個步兵炮連和一個工兵連,所以每個團總共有十個連;在SS裝甲擲彈兵團團部的直屬連隊除步兵炮連和工兵連之外還包括防炮連,戰防連甚至是機車偵搜連,有些團可以達到16個連,相當於四個營的兵力。

黨衛軍裝甲擲彈兵機動性概述

第1SS裝甲師LSSAH:第1SS裝擲團LSSAH,在諾曼地戰役時第1營曾部份配備步兵裝甲車;第2SS裝擲團LSSAH,第3營1942年十月換裝步兵裝甲車;

第2SS裝甲師DasReich:第3SS裝擲團Deutschland,僅第1連自1942年十月換裝步兵裝甲車;第4SS裝擲團Der
Fuehrer,第3營1942年10月換裝步兵裝甲車;

第3SS裝甲師Totenkopf:第6SS裝擲團TheodorEicke,第3營自1943年五六月換裝步兵裝甲車;

第5SS裝甲師Wiking:第9SS裝擲團Germania,第3營自1943年底換裝步兵裝甲車;

第9SS裝甲師Hohenstaufen:第20SS裝擲團,第3營自1943年十月換裝步兵裝甲車;

第10SS裝甲師Frundsberg:第21SS裝擲團,第1營自1943年十月換裝步兵裝甲車;

第12SS裝甲師Hitlerjugend:第25SS裝擲團,在諾曼地戰役時第1營曾部份配備步兵裝甲車;第26SS裝擲團,第3營
自1943年10月換裝步兵裝甲車;

與國防軍裝甲擲彈兵的對比

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種迷思,認為SS裝甲師的戰力比一般陸軍裝甲師來得強大,當然如果論官兵數和武器裝備數量而言似乎理應如此,但是SS裝甲師較為強大的理由到底在那裡?

若以1944年六月之前西線的SS裝甲師與一般陸軍裝甲師來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在戰車方面兩者質量相差並不大(第十SS裝甲師除外),都是一個戰車團下轄一個四號戰車營及一個豹式戰車營,在裝甲擲彈兵方面SS裝甲師似乎略勝一籌,總共有六個營又有比陸軍裝甲師更多的團部直屬連隊(包括兩個防炮連)。然而大部份的SS裝甲師仍舊只有一個配備步兵裝甲車的裝甲化裝甲擲彈兵營,因此可以隨戰車機動作戰的擲彈兵並沒有隨著營數的增加而增加,在炮兵方面SS裝甲師也是略勝一籌,比陸軍裝甲師多一個摩托化輕炮兵營,然而同樣可以隨戰車機動的裝甲炮兵並沒有隨著營數的增加而增加,在戰防武力方面SS裝甲師是以突擊炮營取代戰防營,而其原戰防營中的戰防炮則是分散到各裝甲擲彈兵營的重裝備連當中,有些團是有一個戰防連而各重裝備連各有一個戰防排,最多可有24門戰防炮,最少是12門戰防炮。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戰防炮都需車輛牽引,並不具自走能力,在防禦作戰中自然是可以構築戰防陣地,不過在攻勢作戰中若是遇到敵軍戰車逆襲,要等戰防炮架好可能敵軍戰車已經壓過來了。因此不論在戰防炮或是突擊炮的數量都較一般陸軍裝甲師的戰防炮及驅逐戰車為多,此外兩個SS裝甲師還有一個火箭炮營,其餘則差異不大。

如果以戰鬥群的編組來看,在SS裝甲師內組成戰鬥群,以戰車團及配備步兵裝甲車的裝甲擲彈兵營和一個裝甲炮兵營所組成的全裝甲化戰鬥群與一般陸軍裝甲師所組成的相似戰鬥群戰力應在伯仲之間,另外五個摩托化裝甲擲彈兵營似乎就有點累贅了。不過換個角度來看,SS裝甲師的確比陸軍裝甲師多兩個摩托化裝甲擲彈兵營和裝擲團直屬連隊做為預備隊,不論是在攻勢或守勢作戰。在守勢作戰中不論是SS裝甲師或是陸軍裝甲師的摩托化裝甲擲彈兵營負責陣地防禦,在SS裝甲師中就多兩個摩托化裝甲擲彈兵營可以防守或是充做預備隊,戰防炮則分配到各營防區內,當敵軍戰車突破防線時則出動突擊炮進行戰防作戰,以防止敵軍戰車深入後方防區,若敵軍攻勢失利則出動戰車及步兵裝甲車進行反擊。

另外從後勤補給的角度來看,SS裝甲師的補給營有六個載重量120頓級的摩拖化運輸縱隊,一個保修連和一個補給連,和陸軍裝甲師比起來其運補能力只多了120公噸,若以陸軍裝甲師官兵總數13700人與600頓運補能力來概算的話,武裝SS裝甲師官兵總數17200人(實際上常超過此數)來概算的話,最少需要750噸的運補能力,因此更多的官兵表示要花更多的卡車和運兵車來運輸,然而對實際的機動作戰(卡車和運兵車並不適合和戰車一起作戰)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反而還增加後勤補給的負擔(意味更多的油料和備份零件)。所以若是以整體戰鬥效率而言,SS裝甲師似乎只和一般陸軍裝甲師不相上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