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

顧名思義

顧名思義(拼音:gù míng sī yì)是指觀其名稱就可推想其含義,其相近詞有望文生義。成語出處《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劉孝標註:《老子》明道,禎之字思道,故曰顧名思義。故事講述了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老師王昶為人正直,注重名節,他給兒子、侄子起名時注意用謙實的字,為的是讓他們顧名思義,不要做違背名字的事情,如兒子王渾字玄沖,王深字道沖,侄子王默字處靜,王沈字處道等。舉例說明,所謂生存需要,顧名思義就是為維持個人的生存的需要。

基本信息

成語出處

語出《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成語辨析

要同“望文生義”分開。“望文生義”指閱讀時不領會文字的真正涵義;只按照字面作牽強附會的解釋;含貶義;“顧名思義”指看到名稱就可想到它的含義;不帶感情色彩。一般作獨立成分。

成語相關

【用法】作謂語、分句;指看到名稱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
【押韻詞】一世之利、和氣致祥,乖氣致戾、分形共氣、抵瑕蹈隙、得人死力、祥雲瑞氣、痛心絕氣、聲色並厲、謾天謾地、追根究蒂
【錯別字】顧明思義顧名思意顧明思易故名思義
【英語】seeingthenameofathingonethinksoitsfunction<asthenameimplies;thinkwhatanameortitleshouldimply>
【德文】demNamennach<wieschonderNamebesagt>
【法語】àlavuedunom,onencomprendlasignification
【俄文】судитьпоназвáнию
【日語】名前が示すように

成語示例

顧名思義顧名思義
◎顧名思義,所謂"露水集",就是太陽還沒有把早上的露水曬乾以前的一種早市。
◎法治領導的主要原則法治領導,顧名思義,就是"依法領導,領導依法",即依照憲法和法律進行合法領導,領導人民民眾依法辦事、依法管理國家、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
◎顧名思義,飛彈艦的靈魂肯定在於飛彈。
◎所謂生存需要,顧名思義就是為維持個人的生存的需要。
◎貨郎,顧名思義,是賣貨的人。
◎(《藝概》)既是"寄言",顧名思義就是寄這種言語內容於那種言語形式,二者臨時統一於特定的語境之中。
◎廣告,顧名思義,就是廣泛告之的意思。
◎《空山靈雨》,顧名思義,淡泊的精神,空明的覺心,是其內在的靈魂。
◎顧名思義,保持在短時記憶中的事物存在的時間極短,或許不超過幾秒鐘。
◎不名之名"則是更高層次上的名符其實,對它們才談得上真正的顧名思義。
◎甲狀腺機能亢進,顧名思義就是甲狀腺分泌了太多的甲狀腺荷爾蒙,而甲狀腺激素具有提高新陳代謝的功能,能"動員"包括心臟血管在內的一些器官,精神也同樣被動員起來,若"動員"過了頭,焦點就產生了。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irectMethanolFuelCell,DMFC),顧名思義,可直接用甲醇作原料,無須中間重整或轉化裝置,因此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系統結構簡單,燃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儲存攜帶方便等優點,是目前各國政府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之一。
◎可嘆大自然賦予它綠色生命終有極限,顧名思義,夏季一到,也就變黃而枯,令人悽然。
◎常熟,顧名思義,到底是江南富庶之區。
◎顧名思義,是指從原文轉化為譯文過程中譯者經過努力所達到"信""達"程度。
◎宋朝有個"沙書改字"、"沙書改畫",用沙子寫字,顧名思義,很可能就是白沙撒字了。

典故列舉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太子老師(史稱太子文學)叫王詠,字文舒,是太原晉陽(故城即今山西省太原縣)人。後任散騎侍郎、洛陽典農。明帝(即太子曹睿)即位後,加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王詠為人孝敬仁義,十分注重名節。他在給兒子、侄子起名字時都非常講求使用“遵從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詞兒,例如他為兒子王沈的字為處道。王詠告誡他的子、侄說:“我觀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凶,從未有逐名要利,欲而無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的。所以我想使你們立身正己,故且以玄默沖虛為名,就是欲使你們的‘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成語解讀

顧名思義顧名思義
1.“望文生義”與“顧名思義”
“望文生義”與“顧名思義”是兩個語意相近的成語,因其短語結構相同(同屬連動式短語),且語法功用基本一致,因而不少人難以將二者區別開來。其實,“望文生義”與“顧名思義”是有較明顯區別的,2.讀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
讀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也許有人會問,這也需要方法嗎?當然需要。假如一個同學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麼記什麼,這是不是最好的閱讀之道呢?這樣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他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成為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為他得來的學問是死的。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如果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
在讀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餘地。你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裡,不發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你自己的養料。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為營養和廢料,再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思考,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後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做垃圾處理。
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的思想、學說湧進了國門,一時令人應接不暇。青年人對新事物敏感,這當然是好現象。但也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裡面即使有好東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說分辨良莠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青年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機。我看是不能這樣繼續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識,要在讀書上多用腦。讀外國書如此,讀中國書也如此。因此,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思考,才能增長學問。總而言之,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